和耀蘭
迪慶州香格里拉縣疾病控制中心,云南香格里拉 674400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主要以起病緩、病程長,經常反復發作,治療效果不顯著為特點,有些慢性病幾乎不能治愈,主要包括心臟病、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慢性肺部疾患等。是指不構成傳染、具有長期積累形成疾病形態損害的疾病的總稱。提高患者和醫務人員對疾病的防治能力刻不容緩[1],下面該院進行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疾病防治知識認知現況調查及采取的對策分析報道如下。
選取我縣轄區鄉鎮衛生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確診的慢性病老年患者132例,其中男76例,女56例;年齡60~74歲,平均67歲。包括高血壓42例,冠心病33例,糖尿病27例,慢阻肺22例,其它8例。
主要指以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等)、精神異常和精神病等為代表的一組疾病,具有起病緩、病程長,經常反復發作,治療效果不顯著、病因復雜、健康損害和社會危害嚴重等特點。
慢性病多發生在中老年,但其病變的積累往往從青少年開始。2011年7月26日,世界銀行發布的一份報告稱,癌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病已成為中國的頭號健康威脅,占死亡人數的比例超過80%,占國家疾病總負擔的比重達到68.6%。2012年5月21日,衛生部規劃顯示,我國慢性病發病人數快速上升,現有確診患者2.6億人。
我們對選取的對象進行調查問卷,并進行統計分析,發現患者防治過程有很多認識誤區和不足,具體如下。
1.4.1 疾病認知誤區 由于健康教育不足,患者對疾病認識不全面,如高血壓不僅要求降低血壓值,還應該達到目標值。
1.4.2 積極服用藥物 忽視其它因素 大多數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在發病后都會配合醫生的囑咐,依據不同的癥狀服用相應的藥物,但是不對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生活習慣進行改正,簡單地依靠藥物治療并不能擺脫慢性病的困擾。
1.4.3 營養攝入紊亂 不少患者控制主食,長期吃素,這往往造成營養不均衡,免疫力下降,脂肪攝入過多誘發高血脂癥和心血管疾病。
1.4.4 用藥不規律 一些老年患者在病情穩定之后,擅自停藥或減少服藥劑量,不能堅持吃藥,而一些極端病例甚至濫用降壓藥,頻繁換藥。
1.5.1 積極進行三級預防 向群眾進行不間斷健康教育,對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行干預,開展群眾性的健康促進活動,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種慢性病的發病率,防范于未然,組織對抗慢性病的第一道防線。對各種慢性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1.5.2 用藥咨詢 定期派醫院專家下社區進行用藥解答,并培訓社區全科醫生慢性病用藥,對老年慢性病患者做好監控。
1.5.3 全面補充營養素,保持良好飲食結構 多吃蔬果、粗糧、肉類,深海魚和堅果等健康食品也要注意攝入。培養“膳食補充”概念,根據需要進行復合維生素制劑的補充。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且進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老年慢性病患者干預效果比較(n=132)
從我們展開的調查來看,老年患者對慢性病防治有著很大的認識上的不足,除上述闡述內容外,有的老年患者求醫問藥不問根本,導致疾病防治走彎路或直接導致病情惡化[2]。有學者曾指出,其實慢病防治誤區就在患者自身,自行診斷治療對病情有害無益。實踐中我們體會到,老年慢病患者往往有著極強的心理特點,患病后,注意力轉向自身,感覺異常敏銳,甚至對自己的心跳、呼吸、胃腸蠕動的聲音都能聽到,而情緒反應嚴重,變得被動、依賴性增強, 對醫護人員的用藥事宜和親友的相勸也常半信半疑,甚至無端懷疑醫護人員。綜上,隨著老年慢性病患者逐年增長,對于疾病防治知識認知存在很多誤區,及時有效的干預可以顯著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癥狀及預后,提高治療效果,具有積極的臨床價值。
[1]陸芳,楊芬紅,趙新平,等.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疾病防治知識認知現況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9,10:247.
[2]曹心芳,郭秋蘭,王松耀.人口老齡化與社區衛生服務調查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08,5(2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