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暉
(中國航空規劃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北京 110120)
如今人們購置房產的時候,若恰好沒有陽臺總覺得遺憾,為何,因為陽臺是提高居住品質的空間。
住宅的陽臺一般按位置分為兩類:與廚房相連的服務陽臺和與客廳或臥室相連的生活陽臺。
服務陽臺一般需要穿過廚房才能到達。其功能主要是廚房空間的延伸。常用來儲藏、洗衣或干脆被當做炒菜操作間使用。這是廚房空間緊張儲物能力不足的表現,是家庭以外的人一般不會涉足的地方。
生活陽臺也常被人們當作儲藏空間、洗衣房、書房使用(見圖1),原因仍是在戶型面積有限的條件下對室內空間缺陷的補充。
陽臺的一項重要作用就是晾、曬。晾:利用陽臺良好的通風效果,加快水分的蒸發作用,晾干衣物。曬:利用陽光中的中波紫外線對細菌的DNA的破壞作用起到消毒、殺菌的功效。然而,家用烘干機和帶烘干功能的洗衣機已經出現了十幾年,消毒殺菌的功能也已有采用。大件衣物直接烘干消毒即可。由于北方的氣候特點是風沙大,秋冬春三季冷,北方住宅的陽臺近些年已基本用玻璃窗封閉。由于陽臺常不考慮保溫和節省空間的需要,封閉陽臺多數采用推拉窗,減少了一半開窗面積。由于紫外線不能透過普通玻璃,在不開窗的情況下,不能直接烘干的衣物在陽臺晾曬也起不到殺菌作用。通過使用折疊晾衣架在居室內可以曬到陽光的地方開窗晾曬同樣可行。
如果在建筑設計階段充分考慮了諸如儲藏、書房、洗衣等等實用功能,陽臺還能做什么呢。
辭海上說陽臺一詞出于戰國。楚宋玉《高唐賦》序: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蓖跻蛐抑Hザo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笨梢娭袊糯?,陽臺一詞是與性聯系在一起的。
根據文獻記載,古羅馬的龐培城已有設陽臺的住宅。因此建筑中陽臺的設置在歐洲有著悠久的歷史。
陽臺是政客們的“表演”舞臺。1864年4月11日,美國總統林肯站在華盛頓白宮的陽臺上演講,宣布南方各州回歸聯邦計劃,這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演講。2005年7月10日,英國女王在白金漢宮陽臺上為紀念二戰60周年向全國人民發表講話,高度評價二戰老兵在戰爭中為捍衛國家所承受的艱難困苦以及作出的不懈犧牲。
陽臺也常在經典故事中出現。陽臺是羅密歐與朱麗葉愛情的見證,成為各國旅游者必去的愛情圣地,見圖2。
中國近代的陽臺是舶來品,被殖民者通過各種現代建筑,如工廠、獨立住宅、醫院等帶到中國。隨著建國后大量普通住宅的建設而進入尋常百姓之家。
雖然中國的陽臺含義變得很實用,成了聯系室內外空間、供使用者進行室外活動、晾曬衣物等的空間,但是陽臺最打動人心的含義還是如古代亭、臺、樓、閣——登臨可低頭沉思,亦可登高遠望寄情山水。
假如我們走在街頭尋問路人:你會在陽臺上做些什么,得到的答案一定異常豐富。動則聊天、待客、彈曲、健身、加工修理diy,靜則種花、養鳥、品茗、下棋、觀天賞地。總之,只要陽臺的空間允許,怡情養性,興之所致,無非兩個字——休閑。
休閑一詞原本是指農田在一定時間內不種作物,借以休養地力的措施[2]。以此推之,我們所說的休閑就是人們在完成社會勞動之后的一段不工作的時光,借以解除體力上的疲勞,恢復生理上的平衡,獲得精神上的慰藉。
休閑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人們在休閑的時光里做一切在工作狀態不能做的符合自身愛好的產生精神愉悅的事情,哪怕只是沉思,只是飲茶觀景。在這休閑的時光里,人們反思自己,重新體味自身價值,發現沉睡在工作中的自我的創造力和鑒賞力。它與馬斯洛的人的需求“五層次理論”中最高級的自我實現的理念類似。旨在通過休閑促使人們最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它的重要在于它不僅是身體的休息之處,更是心靈的休憩之所,并在人類社會進步的歷史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3]。
所以,作為居家休閑的重要載體,陽臺的功能應是住宅中非必須功能空間外的滿足人們心理需求的場所,是心靈的驛站,是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人們對陽臺的向往是對馬斯洛的“五層次理論”中最高級的自我實現的潛意識的追逐。陽臺在一切通勤行為之外,一切功能性生活之外,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卻是最具靈性的人的空間,是人們詩意的棲居之所。



與客廳臥室相連的陽臺常成為它們采光和通風的必經之地,由于白天那里是光線最明亮的地方,而成為矚目的焦點。然而如此則減少了閑適,增加了展示。筆者認為,所謂無用之用,無形之行,這個詩意的空間,盡可能以退為進,給人的存在感越低越好,所謂躲得半日閑。如同中式園林中隱于花木間的亭臺。在亭中的人放松心情,聽風賞荷,煮酒論道。旁人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所以筆者心目中理想的陽臺最好安于平面一隅,有一側門與室內相連,既不影響室內的光線也不控制室內的通風(如圖3所示)。外人一時之間難以發現。陽臺采用對稱和完型的平面,比如正方形、圓形或六棱形,富于內聚感而平衡,令人身居其中,或靜或動,自得圓滿。
[1]辭海編著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
[2]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64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