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堯田
(長安大學建筑學院,陜西西安 710018)
當下,一些農家樂旅游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同質化現象,在人們膨脹的獵奇心理下逐漸衰退。相反一些村落逐漸形成獨特的鄉村意象和品牌效益,從而興盛不衰。袁家村是西安市周邊外延的鄉村聚落,自然環境優良,具有典型的民俗文化特性,體現了關中風情,并且吸引希臘、加拿大客商參與其中。對于本地居民的角色轉換,即“從農”轉換為“從商”,隨之而來的是生活居住模式的改變,對比宋代商人的居住模式,探討袁家村居民現今家庭生活與經商活動空間模式。
1)袁家村背景。袁家村是由住戶60戶,人口268人組成的小型鄉村聚落。位于陜西關中平原腹地的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距九嵕山唐太宗昭陵約10 km,距離陜西省會西安市約60 km。107省道、關中環線及昭陵旅游專線途經附近,周邊文物古跡26處,旅游景點5處。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成為陜西省的經濟發展楷模,具有一定的村落品牌效益優勢。2007年開始開發關中印象體驗地,現已成為國家3A級景區,陜西鄉村旅游示范村。在規劃和開發的過程中,以村落大背景為依托的開發模式逐漸形成:吃農家飯、住農家屋、進行農事體驗的“農家樂”。2)袁家村民居概況。現在呈現的明清民居建筑均為近幾年改建而成,大部分在色彩、形式和結構上能體現關中地區民居特點,獨立庭院,主要布局特點傳承了明清民居建筑沿縱軸布置房屋,以廳堂層層組織院落,向縱深發展的狹長平面布置形式[1](如圖1所示)。現今農家樂統一規劃的民居采用同一種住宅平面,整齊劃一。
1)夫妻主導型的家庭;2)父子主導型的家庭;3)全家參與型的家庭;4)獨自支撐型的家庭。
1)全家參與型。袁家村本地居民,順應村里統一規劃農家樂的政策,在自家住宅原址重新建房,全家成員參與經營。房間戶型及構造方式與統一規劃相吻合。2)自主創業型。多為單身青年,把握商機,擁有自己的店鋪,自主創業,同時可以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3)留守人員型。由于經濟發展,在袁家村還未統一規劃時,經濟不景氣,年輕人外出務工,青年勞動力流失。隨著農家樂規劃的落實,老人責無旁貸地肩負起自家農家樂的經營。這種家庭結構,在袁家村所占比例不高。4)夫妻主導型,家庭主要成員經營,維持家庭生計。
袁家村居民各家庭結構類型比例調研表見表1。
1)家庭經濟實力。經濟基礎對家庭居住模式有直接而又深刻的影響。“底商上住”便于經商活動的開展,但對居住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袁家村自主創業型個體,“租賃住宅”則是維持生計的權宜之選;對于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家庭,有的商人家庭將飲食起居之所和經商活動截然分開,從而較好地保留了家人生活的私密空間。在宋代富商考慮的是居住的舒適度,追求的是生活。他們的住宅往往“逾制”,不僅擁有園林式宅院,還“宅外有別業”,形成家外有家的居住模式;收入微薄的小商販擇居以便于經商為第一要義,講究的是生存。住宅時常因陋就簡,隨遇而安而已。2)個人主觀意愿。對多數個體經商者而言,店鋪既是經營場所,也是家庭的居住環境。陳先樞[3]具體而細微地描述了宋代兩間店鋪的布局和裝飾,透過對店鋪的描述可以看到都市商人家庭的居住環境布局。主觀方面,對生活環境、居住方式的要求不盡相同,個人的偏好對居住方式有一定影響。

表1 袁家村居民各家庭結構類型比例調研表(調研方式:問卷) %
1)袁家村“底商上住”與宋代“前商后住”。采用“底商上住”型的主要為袁家村本地居民,居民拆除舊房,在原地按照統一的規劃蓋兩層樓。底層用于商業部分,上層用于居住(如圖2所示)。這種居住模式主要集中于袁家村正街農家樂區(原新農村)(戶型如圖3所示)。相比于原新農村區域而言,關中四合院民居聚落這種模式顯得更為成熟、實用,家庭結構一般為全家參與型,農家樂即成為家庭經濟主要來源。庭院院墻高度與面寬比例適宜,有良好的空間感受(如圖4所示)。宋代“前店后宅”:地處繁華商業地段的商人家庭有的就在家門口開店經商。開店鋪兼作住宅,住宅的功能分區多而明確,家居生活與經商活動包攬其中但并不混雜前店后宅(院)式的布局,從堂內、中堂、堂外三個區域的功能劃分來看,越是居于內里,與家庭的日常生活越是緊密,此后隨著層次的向外推衍,與居家生活的密切程度逐漸減弱,而與經商活動的密切程度逐漸增強。這種功能的劃分符合家人日常生活的私密性和經商活動的開放性的需求和特點。綜上兩種模式,經商空間與居住空間屬性分別為“動”與“靜”,在解決這一矛盾時,宋代商人在平面上解決,通過內與外加以區分;相比之下,袁家村商人則在空間上,即“上”與“下”加以解決。宅店合一使得商人家庭的經商活動與日常生活密切地交織在一起,家庭作為基本的經濟單元的功能得以強化。此種模式存在一些弊端,即便利經商的同時也使得家庭生活的寧靜有時得不到保障,家庭成員間的親密接觸由于住宅拓展成為商業空間的一部分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擾。2)店鋪住宅化。袁家村此種模式主要集中于關中印象體驗區。外來經商人員在這里租賃店鋪,一家人在店鋪所在地生活起居。隨著店主經濟實力的增加,會擴大自己的店面。店鋪逐漸住宅化了。宋代還有一種較為少見的船居——以船為宅的形式,以船為家的一般是漁民或船夫。這一點主要是和當地的地理條件有關,船作為當地交通工具出現。3)宅店分離。一種為附近村民來袁家村經商,白天在這里經商晚上回自家住宅就寢;另一種為富商會在附近擁有面積較大的私人住宅,白天在繁華的商業街經營生意,夜間則回家中休息。這種模式較好地保留了家人生活的私密性空間。宋代宅店分離的家庭其住宅往往離商業繁華地域或交通要道較遠,難以延伸為商業上的用途,于是,店鋪與住宅分別位于不同的地方。


主要是經濟效益,即通過改變生活模式,從第一產業轉為第三產業,家庭經濟收入翻了幾倍。并且通過對外交流獲取更多的信息,居民的觀念更加開放、創新。不論是底商上住的方便快捷,還是宅店分離的私密性的保留,都豐富了袁家村村民的生活,提高了生活水平。


本文從村民生活角色轉變出發,基于對村民生活的普遍調研,通過對民居現狀、家庭組成結構、影響因素的探究,總結了袁家村村民居住與經商活動空間關系的幾種模式。這種模式具有典型性,從中還可以延伸出由這種模式所反映出來的居住行為和文化內涵,體現了當地風土人情。這種模式的探究對農家樂具體發展有實用性的影響,對傳統民居的形成過程是側面的論述。
[1]鄭 鑫,邸 芃.關中傳統民居空間形態解析[J].新西部,2010(7):24.
[2]田 欣.宋代商人家庭研究[M].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43-47.
[3]陳先樞.宋代汴梁、臨安兩都的店鋪裝飾[J].重慶商學院學報,2000(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