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國華
(遼寧城建設計院有限公司,遼寧 撫順 113008)
撫順市望花區丹東路改造工程是撫順市政府確定的城市規劃目標之一。城市規劃設計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丹東路的全面改造、道路沿線建筑的整治、道路兩側用地的梳理及城市空間的整合,提升沿線區域的土地價值,進而帶動整個望花區乃至撫順市西部舊城區的全面發展。
在沈撫同城化的遠景規劃中,望花區丹東路直接與沈陽渾南新區的渾南大道相連,全面貫通包括沈陽渾南新區、東陵區、撫順經濟開發區、望花區在內的整個渾河南部區域。丹東路是沈撫同城化的重要連接點,是集金脈、商脈、文脈、綠脈為一體的新的景觀路,是城市核心區的生活性景觀大道,更是撫順老城區與沈撫新城實現順利對接的連接點。
現狀丹東路為三幅路斷面形式,紅線寬度40m,機動車雙向4車道運行,車行道寬度18 m,非機動車道寬度5 m,綠化分隔帶寬度2 m。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瀝青路面損壞嚴重,分隔帶較窄,綠化不成景觀,人行道為混凝土步道磚破舊不堪。
隨著沈撫同城化進程的快速推進,雙向4車道已經不能滿足交通運行的需要,車行道、人行道老舊面貌急需換顏一新。通過對丹東路的全面改造,可改善交通運營狀況,大幅度提升沿線區域的土地價值,帶動整個撫順市西部舊城區的發展,為沈撫兩地快速便捷交通創造條件。

表1 設計標準列表
從表1可看出,道路的交通組成發生變化?,F行交通流由本市和外阜的小汽車和客運車輛為主;原有交通流由中小型貨車、面包車和自行車為主。
設計車速發生變化。伴隨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中高檔次汽車走進企業和家庭,現行車輛運行速度比以往有所提高。
通過現在和過去對比,根據交通流和車速的變化,在設計方案中,對平面、橫斷面及結構進行了調整。
(1)原有道路:道路線形局部標準較低,有兩處圓曲線半徑較小,不足300 m,且沒有設置緩和曲線。
(2)設計道路:根據兩側尚有的空間,適當加大圓曲線半徑并且設置緩和曲線,提高行車的舒適性。
(1)原有道路:道路橫斷面型式為三幅路,車行道寬度18 m,單車道寬度4 m,4車道運行既浪費又危險,6車道運行又不足;非機動車道寬度5m,由于現行自行車較少,經常停放機動車輛,造成交通無序;人行道較寬、車輛亂停、不能有效利用。
(2)設計道路:道路橫斷面型式為三幅路,拆除原有的分隔帶,拓寬車行道寬度至23 m,雙向6車道,滿足機動車安全運行的需求。非機動車道寬度1.8 m,滿足通行要求;在原有大樹外側設置人行道,與機非隔離,安全舒適,見圖1所示。

圖1 道路標準橫斷面布置圖(單位:m)
在城市化步伐不斷加快的今天,人們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道路設計除了滿足道路的交通功能與技術要求之外,還必須符合景觀的需求,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1)原有道路:綠化分隔帶寬度2 m,行道樹不連續,間距較大,有的樹池內沒有樹木。
(2)設計道路:保留原有行道樹。在機動車道外側設置綠化帶,種植喬木和灌木,綠化帶寬度在2.9~3.3 m之間,采用30 cm高邊石圍擋,凸顯綠化景觀。新舊樹木之間形成林蔭道供非機動車行駛。
綠化設計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考慮行車速度和視覺特點,將路線作為視覺線形的對象,提高視覺質量,防止眩光;在植物配置上相互配合,以喬木與灌木相結合的道路綠化栽植形式體現空間層次;在樹種的選擇上以鄉土樹種為主;整個綠化設計將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完美結合。
(1)原有道路:沒有停車位,車輛停放在人行道上將混凝土磚壓碎,沖撞樹木妨礙樹木生長,影響行人通行。
(2)設計道路:人行道寬度大于3 m路段修建瀝青混凝土路面作為停車位;人行道寬度小于3 m路段修建花崗巖火燒板,禁止車輛停放。
(1)原有道路:道路結構混雜,基層為手擺塊石、水泥穩定砂礫、灰土基礎等。在勘察中發現,車行道網裂現象比較嚴重,靠近路邊處路面變形嚴重,路口處路面損壞嚴重。
(2)設計道路:對現場進行多次步行勘察,記錄下來路面破損情況,畫出路段范圍;進行彎沉檢測;最后根據彎沉檢測數據、外觀及相鄰建筑物的高程,確定機動車道結構。道路結構分為三種類型:新建、補強及罩面三種結構型式,見表2所列。

表2 機動車道結構型式列表
a.道路加寬及舊路破損嚴重路段:采用新建路面結構。結構厚度100 cm。
b.路面變形沉降路段:西段長度2.6 km范圍,由于經常通行重載車輛,路面破損變形,在高差允許的情況下,采用補強結構。
c.路面龜裂、網裂:采用罩面結構。
堅持“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循環經濟原則,節省建設資金,推廣應用新材料、新技術。機動車道結構采用橡膠瀝青混凝土,橡膠瀝青碎石封層,廠拌冷再生瀝青混凝土柔性基層。
面層采用橡膠瀝青混合料:可以提高路面的耐久性,改善路面抗高溫變形和抗低溫裂縫能力,降低噪聲,改善行車舒適性。
橡膠瀝青應力吸收層:高用量瀝青與碎石強力粘結,較好地遏制水穩層的反射裂縫;形成3 mm厚的瀝青膜,有效防止層間水分的滲透;抗水損壞;橡膠瀝青擁有很好的粘結性,吸附粘結在基層上。
廠拌冷再生柔性基層:利用銑刨瀝青面層材料,經破碎、篩分,以一定比例與新集料、瀝青類再生結合料、活性填料、水進行常溫拌合,形成結構層。
(1)首先進行地下管網調查,將管線種類、位置、高程搞清楚,做出綜合管網平面圖,便于設計和施工。
(2)根據現場調查,雨水管線運行狀況較好,僅局部雨水口破損,排水管線、雨水口連接管、部分雨水口可以利用。
(3)原有排水主管線、保留的檢查井、雨水口、雨水口連接管全部進行清淤處理。
(4)機動車道上的雨水口新建。考慮實用和美觀,采用組合式雙箅雨水口。
(5)根據現有管線情況,對原有雨水檢查井進行修復,更換球墨鑄鐵防盜井圈、井蓋。
(6)路面上的其他檢查井年限較長,該項改造工程做加固型井筒防護處理,并在井筒與舊井墻壁之間加井壁保護環。
照明燈具采用發光效率高、損耗低、壽命長的高壓鈉燈,并配以重量輕、強度高、外觀美觀、防塵、防水、耐腐蝕、截光型或半截光型燈具。重要路口處加裝中桿燈,增加路口照度。為達到節能的目的,在變壓器臺架上裝設PT智能照明節能控制系統裝置,此裝置采用無觸點調壓技術,上半夜穩壓節能,下半夜降壓減流節能,節能率高達25%~40%。
(1)現狀道路:人行道上無盲道設施,路口處缺少無障礙坡道。
(2)設計道路:所有路口均設置無障礙坡道,人行道上設置盲道磚,人行道瀝青路面設置熱熔膠盲道。
(1)該工程的設計特點:合理布置道路橫斷面,構思精細,與周圍環境協調;根據道路現有結構及使用情況,合理設計道路結構層,節約建設成本;推廣使用新材料、新技術,延長道路使用壽命;附屬設施設置適當,設計考慮周全。
(2)設計思考:道路改造設計與新建工程不同,其需要設計人員做到四點:勤到現場,廣查資料,精心設計,造價比較。設計人員應做到對現場心中有數,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符合現場實際、性價比高的作品。
(3)建設效果:道路交付使用一年多來,交通流量增加,服務水平提高,路面完整性良好。機動車道平整開闊,視線良好;非機動車在林蔭道間穿梭,舒適、遮陽;行人與機動車、非機動車分隔,安全指數大大提高;道路設計受到了有關部門和當地居民的贊許,見圖2所示。

圖2 改造后的丹東路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