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2年美國大旱,生物燃料的可行性再次被廣泛討論.其實,對生物燃料的爭議甚至是質疑從未停止過,不過,新技術的發展或許將改變生物燃料的窘境.最新的電燃料(electrofuel)不僅將改變生物燃料面臨的“與人爭糧”的指責,還將大大提高其能量產出效率并降低成本.
來源于電的生物燃料
美國加州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史蒂夫·斯格帶領他的團隊研發出一種高效的生產液體燃料的方法,他們采用一種叫做Ralstonia eutropha的細菌,通過對細菌進行基因工程改造,讓其改變了自然狀態下的產能方式——自然界中的細菌以氫為能量來源,通過轉化二氧化碳合成有機物.科學家重建了該細菌的代謝途徑,從工程大腸桿菌等其他細菌中引入生產中鏈甲基酮的代謝途徑,使得細菌的代謝終產物變為十六烷,它非常接近于傳統柴油.這一新技術所需要的是氫和可再生電能,而可再生電能可以用太陽能和風能等再生能源產生,也就是說,電燃料整體為可再生和綠色的.這一技術解決了傳統生物能源生產過程中的不足,徹底避免了生物燃料與人爭糧的窘境,而且其比目前生物能源的生產效率高10倍.這一研究目前離應用還有一定距離,尚處于實驗室階段,不過進展順利,已獲得美國能源高級研究計劃署電燃料項目支持的340萬美元的資助,這也是能源署高級研究計劃署電燃料項目所支持的13個電燃料項目之一.
電燃料,顧名思義,就是細菌等微生物直接利用電能而獲取能量生長,并且生產出生物燃料的生產方式,這一方式有了一大改進.傳統的生物燃料生產方式都有一個關鍵的限速步驟,那就是光合作用.無論是一代還是二代生物能源技術,大多數生物燃料能量都是源自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所轉化的太陽能.像是初期玉米和甘蔗中的糖類物質,以及后來的秸稈中的纖維素,說到底,都是由植物本身進行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而來的.光合作用對于植物本身來說必不可少,但遺憾的是,光合作用相對來說較為低效,這就導致了生物原料生產周期較長;想要獲取儲存在植物中的能量特質來生成生物燃料,需要大量的加工步驟.電燃料的生產則成功繞過了光合作用,如果能夠突破關鍵技術,將大大提高生物燃料的生產效率.
改變生物燃料的爭糧窘境
除了光合作用的低效,生物燃料還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與人爭糧.2012年的美國大旱重啟了食品與生物燃料之間的斗爭——今年美國玉米產量與一個月前的預測相比下降了17%,與去年的產量水平相比下降了13%,每公頃產量可能是17年以來最低.玉米價格已經達到了創紀錄新高.而且玉米也是動物飼料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肉類、牛奶和雞蛋價格也可能隨之攀升.與此同時,全美大約40%的玉米被用來制造乙醇,乙醇生產過程會剩下一些可供喂養動物的東西.然而,如今美國玉米產量的至少四分之一被制成了乙醇,作為燃料使用,這已成為政府的強制要求.但國際糧農組織負責人呼吁“立即暫時中止”這一政府要求,以便將更多的玉米用于食品或飼養牲畜.美國畜牧行業也督促國會暫停要求在汽油中添加乙醇的法律.可以說,自從生物燃料問世,這一問題就一直處于爭論的漩渦當中.
前景光明的新型生物燃料
目前,電燃料仍處于實驗室研發和攻堅階段,除了上文提到的研究成果外,還有其他不少令人振奮的成績.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構建的基因工程,能夠利用甲酸再生成如丁醇等可作為燃料的某些醇類化合物.甲酸通過二氧化碳轉化,所需的能量來源于可再生電能.麻省理工學院對氧產堿桿菌進行基因改造,發酵生產出了異丁醇.這種醇類物質有重要的實用意義,現有汽車的引擎對其有很好的兼容性,比如一些賽車引擎用的就是異丁醇.另外,還有一些公司致力于該領域的研發.雖然在生產中需要消耗一定的電能,似乎依靠電能再來生產燃料看起來多此一舉,但其終產物還是相當有實際意義的,除了常規的生物燃料等一些可以作為能源的產品,現在的技術還可以生成碳水化合物或是其他可燃分子,以及包括香精、化纖、溶劑、油漆等在內的日用品.因為這一技術的關鍵在于生物合成過程,所以,仍然屬于生物能源的領域.從目前看,這一技術有了很好的開端,倘若該技術可以走出實驗室,生物燃料將迎來屬于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