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方喜
遼寧作為老工業基地,能源資源開發早、消耗大,生態環境質量一度下降。實施東北振興戰略十年來,我省在加快推進經濟增長的同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采取有力措施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穩步下降,生態環境逐步改善。十年間,全省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35萬畝,完成河道生態治理100萬畝,草原沙化治理400萬畝,草原恢復工程300萬畝。特別是近5年,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7.7%,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累計下降25%,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累計提高10個百分點。到2012年,城市污水處理率提高到70%,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標率提高到94.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1.3平方米,全省森林覆蓋率已達到40.2%,遼河、凌河流域水質明顯好轉。
保護生態環境是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要內容之一。2007年,遼寧被列為全國生態省建設試點省,省政府成立了生態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遼寧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提出通過建設生態經濟、資源支撐、環境安全、自然生態、生態人居、生態文化六大體系,把我省建設成為經濟發達、生活富裕、環境優美、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的新遼寧。在推進生態省建設中,堅持以生態市、生態縣為載體,緊密結合本地實際搞好生態示范創建工作,發動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使創建工作扎實有效。目前,全省14個市和74個縣(區) 均啟動生態縣(區)創建工作,累計建成國家生態縣(區) 9個、生態鄉鎮141個,位居全國前列;建成省級生態縣(區)6個、省級生態城區6個、生態鄉鎮110個。沈陽市所屬各縣(市)區全部達到國家生態縣創建標準,獲環保部驗收并命名。沈陽市東陵區和沈北新區還被列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作為生態省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自然生態環境良好。多年來,我省已建成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102個,總面積達244萬公頃,保護區陸地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1.1%,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類型較為齊全、功能漸趨完善的自然保護區網絡。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有效保護了全省森林面積的11.6%、濕地面積的45.4%、近岸海域面積的10%,有效遏制了生態環境惡化趨勢。2012年,全省林木綠化率已經達到45.9%,天然草原平均植被覆蓋度達到63%。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母親河”遼河的污染問題,從2008年起,我省堅持以鐵的決心、鐵的手腕、鐵石心腸的“三鐵”精神,舉全省之力治理遼河,先后實施了污染企業整治、污水處理廠建設、河道生態治理“三大工程”。沿河各地普遍實施了“去黑披綠”工程,在治理污染、改善水質的基礎上,進一步美化綠化,把河流變成景觀河。同時通過在河道內大面積種植蒲草,在河灘地栽植柳條、槐條,在河流兩岸植樹,有效改善了河流的生態自凈能力。2011年,省政府下決心在全國率先摘掉流域重污染帽子,重點實施了遼河治理攻堅戰、大渾太治理殲滅戰、凌河治理阻擊戰。“三大戰役”共安排治污項目438個,省定項目直接投資85.7億元。為確保水質達標,大力推行逐河排查、一河一策、集中整治的辦法,把企業限產限排、封閉直接排污口、截污納管等落到實處。到2012年底,全省6條干流36個監測斷面、54條主要支流全部達到“摘帽”要求,遼河全流域消滅劣五類水體,生態狀況明顯改觀,干流城市段全部實現景觀生態化,百姓普遍認可,社會反響好。在長效機制建設上,我省將遼河、凌河劃為保護區實施專門管理,出臺了嚴于國家的地方污水排放標準,實施了流域污染治理責任制度、水質月分析制度、警戒制度、超標斷面補償制度以及生態水保障等制度。
為了有效防治大氣污染,我省多年來先后采取一系列法治和行政措施。一是出臺了《遼寧省揚塵污染防治管理辦法》,推動城市全覆蓋,控制揚塵污染。二是以鋼鐵、水泥、電力和石化行業為重點,加快實施工業提標改造,減少工業大氣污染。三是以小鋼鐵和小水泥為重點,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四是推動高效供熱,加快一縣一熱源建設,拆除燃煤小鍋爐,控制燃煤污染。五是加大機動車污染防治力度,加快綠標區、綠標路建設,淘汰無標、黃標等尾氣污染嚴重車輛,大力推行清潔能源汽車。目前,全省已投入使用天然氣、電力等清潔能源公交車2368輛,占比12.4%;油氣雙燃料出租車38987輛,占比50.1%。六是制定出臺《遼寧省重污染天氣應急管理辦法》,建立預警機制,有效應對霧霾。通過采取上述措施,“十一五”期間遼寧在經濟快速發展、能源消耗增長的情況下,環境空氣質量卻明顯改善,其中可吸入顆粒物 (PM10) 比 2005年下降 25%,二氧化硫下降20%,達標天數由313天增加到347天,上升11%。2011年全,省14個市環境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標,實現歷史性突破。2012年,省政府又全面啟動“藍天工程”,決定實施區域一體高效供熱、“氣化遼寧”、工業提標淘汰、城市全覆蓋、綠色交通、大氣監控預警等六大工程,預計到2015年實現大氣環境質量革命性轉變。
在老工業基地振興過程中,遼寧堅持以環境保護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節能減排。一是通過嚴格環境準入,提高鐵合金、焦化、電石等10多個行業的環境準入條件,加大對落后產能淘汰力度。通過環保審批對地方水泥行業進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支持資源優勢地區適度發展,全省新建21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新增水泥生產能力4800萬噸/年,淘汰落后產能3487萬噸/年。同時,全省共淘汰落后鋼鐵生產能力502萬噸、焦化207萬噸、火電裝機247萬千瓦、電解鋁3萬噸和電石10萬噸,有力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二是通過推動企業搬遷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撫順市以建設大乙烯項目為契機,對位于市中心的石油一廠進行搬遷,同時關停了15套污染嚴重的煉化裝置,使城區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改善。沈陽市鐵西區先后搬遷了米其林、東藥等300余家工業企業,解決了企業和居民區混雜帶來的污染問題,成為環境保護優化城市布局的典范,不僅摘掉了大氣重污染帽子,而且獲得了聯合國宜居城區的稱號。三是大力實施電力脫硝、水泥脫硝、電廠旁路拆除、石化脫硫等重點減排工程,促進污染物減排。“十一五”期間,遼寧超額完成減排任務,由排放大省變身為減排大省,目前正在努力向環境改善大省轉變。
相關鏈接:
振興政策——生態環境保護篇
文/房延輝
⒈國土資源部、國務院振興東北辦《關于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土地和礦產資源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國土資發[2005]91號)。主要政策:做好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加大土地整理復墾力度;鼓勵利用宜林宜草荒山、荒地造林種草,改善生態環境;加強地質勘查工作,提高可持續發展保障能力。
⒉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國發[2005]39號)。主要政策:依靠科技進步,發展循環經濟,倡導生態文明,強化環境法治,完善監管體制,建立長效機制,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環境中生產生活。
⒊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國發[2011]35號)。主要政策: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強化環境執法監管;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嚴格化學品環境管理,確保核與輻射安全;健全環境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
⒋遼寧省政府《關于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重點工作的通知》。主要政策:落實節能降耗目標,推進節能措施;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進原材料節約,加強城市、工業和農業節水;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發展循環經濟。
⒌遼寧省政府《關于印發遼寧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2006-2025)的通知》。主要政策:明確區域布局和功能定位,加強各生態區的環境治理和保護;實施分級控制管理;努力構建生態經濟體系、資源支撐體系、環境安全體系、自然生態體系、生態人居體系、生態文化體系;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
⒍遼寧省政府《關于做好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實施意見》。主要政策:強化政策約束和激勵機制,嚴格市場準入;嚴禁向落后產能和產能過剩行業建設項目提供土地;支持優勢企業通過兼并、收購、重組落后產能企業;支持解決淘汰落后產能有關職工安置、企業轉產、債務處理等問題。
⒎遼寧省政府《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主要政策:深入實施“碧水、藍天、青山”工程,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全面推進生態省建設;加強環境風險監管,切實維護環境安全;大力促進綠色發展;健全環境保護資金投入體系,落實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