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滿
這個時代,以互聯網、數字化、生物工程等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地改變和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對此,需要有足夠的淡定心理去應對,把科技“還原”為科技本身,不因循,不僵化,更要妥善應對和利用。與此同時,更要注重人文關懷。
人們常說,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一個優良傳統和一大政治優勢,并上升到生命線的高度去闡釋。這一生命線怎樣才有生命力,答案是選擇“面對面”。特別是在全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過程中,“面對面”尤其是一種十分重要的選擇。
我們要問需、問政、問計于群眾,就必須深入群眾,和群眾“面對面”,打成一片,不僅要“身入”,還要“心入”。用這樣的群眾立場、群眾觀點和群眾感情,群眾才能掏心窩子講利益訴求,提意見建議,話執政得失。如此,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才能聽到真話,察到實情,取到真經,達到深入實際的效果。所以,“面對面”,是真正了解群眾所需、所盼、所急的過程,是切實想解決群眾最關心最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的過程,是發現和總結基層新鮮經驗和創造性作為的過程,是優化決策、最大限度避免工作失誤的過程。
“面對面”能讓各級領導干部的調查研究從“點”開始,從“線”深化,從“面”得出科學結論,因此決策就有了充分的依據、正確的起點和科學的方式。有的問題,是現場辦公立竿見影能夠解決的,馬上會贏得群眾的喝彩和掌聲。有的問題事關全局、事關根本、事關長遠,有了群眾和基層的聲音,能超越文字和數字的局限,避免盲人摸象的狹隘,可以用廣角鏡頭發現和提煉出來,探索建立長效機制,靠制度和政策徹底解決。各級黨委、政府固然可以從上級評價中認定工作的價值和業績,還可以從不少地區和部門引進的“第三方評價”中看見群眾的影子,但是,這些都不如帶著滿滿的誠意,去看群眾是不是真滿意、真擁護、真支持。俗話說,金杯銀杯不如群眾口碑。真正堅持了群眾標準,給了群眾充分的話語權,才是徹底踐行了黨的群眾路線,“民生工程”才能成為最有影響力和震撼力的“民心工程”。
當然,當下的“面對面”,不僅僅是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更是要善于運用網絡手段。從黨中央、國務院開始的示范和表率看,網絡問政、網絡反腐、網絡輿情等同樣是直接和廣泛聯系群眾,利用網絡技術與群眾“面對面”。這種方式是和群眾團團圍坐、促膝談心的重要補充,但不能代替置身在群眾中,親身感受他們的苦樂冷暖。
對“面對面”,不能簡單地看成是一種工作方式方法,是“技術性問題”,還要看到這是一種工作理念和思維,是一種工作標準和價值取向,更要用它來判斷和檢驗對群眾的感情與態度。不然,就會變成走過場,演變為一種新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這也是對執政能力的一種考量、執政胸懷的一種檢驗、執政形象的一種約束和展示。有時候,有的部門或個人怕群眾,其中既有對群眾的感情和態度問題,還存在一種“本領恐慌”,怕被群眾提出的問題問住和嚇著,怕群眾給自己找麻煩,怕影響所謂的形象等等。所以,真要做到“面對面”,必須做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打鐵還需自身硬”。
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在遼寧考察時的講話中,明確提出了“講誠信、懂規矩、守紀律”的要求,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改進作風、增強黨性的一個著力點,也是衡量黨員干部特別是高中級干部的基本規范和標準,更可以作為選擇“面對面”的前提和基礎。領導干部要堅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作講誠信的表率;堅持謹言慎行、遵章守制,作懂規矩的表率;堅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作守紀律的表率。對黨和群眾一樣忠誠老實,只有這樣,才會有意愿和能力與群眾“面對面”,從而把對黨負責、對群眾負責、對工作效果負責有機地統一起來。毫無疑問,這樣做必定能為實現中國夢凝聚最熾熱的中國心和最強大的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