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泉源 沈保衛
他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帶頭人,領導他的科研團隊,致力于中藥現代化研究,攀登了一個又一個科學高峰;他始終心系醫藥產業發展,躬耕不輟、銳意進取,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大科研成果;他時時牽掛學生成長成才,嘔心瀝血、誨人不倦,為我國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優秀藥學人才。
他就是沈陽藥科大學校長,我國著名藥物分析專家、博士生導師畢開順教授。
畢開順1956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的普通農民家庭,通過自身的刻苦努力,于1977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吉林大學,成為我國恢復高考后的首屆大學生。從那時起,他就樹立了科研報國的理想,立志為我國科學事業貢獻力量。
1982年,畢開順從吉林大學畢業后,滿懷熱忱來到了沈陽藥科大學(原名沈陽藥學院)從事藥物分析教學科研工作,有感于我國豐富的中藥資源與中藥產業落后的鮮明反差,他決心將中藥現代化研究作為自己的科研主攻方向。為了提高科研能力,他在職攻讀研究生學位,分別于1987年和1990年在沈陽藥學院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成為我國首位自主培養的藥物分析學博士研究生。1991——1994年,畢開順又赴香港中文大學中藥研究中心,開展博士后研究工作,拓展中藥研究的國際化視野,通過努力奮斗,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很快在科研領域中脫穎而出。
31年來,畢開順教授始終致力于中藥現代化研究,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40余個國家重大課題的科技攻關,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700余篇,其中SCI收載160余篇,出版著作5部。
突出成就,使他先后榮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務院藥學學科評議組成員、遼寧省優秀專家、首批遼寧省“百千萬工程”百人層次人選、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陳香梅教育獎勵基金等獎勵或稱號。
為推動我國中藥產業快速發展,為廣大患者提供更為安全有效、質量可控的中藥產品,畢開順不滿足于科學研究的突破與創新,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市場化應用。
他先后為30余家企業解決了一項又一項技術難題,他帶領團隊完成“魚腥草注射液質量標準提高研究”,對魚腥草注射液進行再評價,目前已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評審。承擔的羅紅霉素片等多個藥品的生物等效性研究項目,為醫藥企業解決了多項技術難題;牽頭制定的郁李仁等藥材質量標準被《中國藥典》(2010年版) 采納;主持開發的“中藥色譜指紋圖譜相似度計算軟件”已由國家藥典委員會發布,在全國廣泛使用;蓼大青葉藥材質量標準已通過歐洲藥典第二次審查。以上科研成果均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畢開順始終以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在遼寧省將發展本溪生物醫藥產業作為全省重大戰略任務之后,他牽頭承擔了“本溪創新藥物孵化基地”建設項目,獲得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專項“重大新藥創制”專項立項支持,共獲得中央財政資助7734萬元。該項目為促進國家遼寧(本溪)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構建產學研技術聯盟,吸引更多的制藥企業和科研單位入駐基地,加快實現千億元產能目標,建設國內先進、國際知名、特色突出的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由其主持組建的“中藥質量控制工程實驗室”已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批準為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該實驗室的建設與發展對增強遼寧省乃至國家的中藥科研成果工程化能力具有重大意義。
31年,普通人看來是很平常的數字,對于畢開順來說,卻是畢生所追求的藥學科學事業的光陰堆砌。如今,他又站在新的起點上,續寫著他腳踏實地、科研報國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