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俊明
(谷俊明,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專業博士生)
美國的大學出版起源于19世紀中后期,目前,美國大學出版社協會(AAUP)會員已超過130個。AAUP會員出版社各具規模和特色,大多堅守學術出版的宗旨,出書品種涵蓋各個學科,并在一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形成了良好聲譽和重要影響。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及數字化浪潮的沖擊,美國大學出版社面臨諸多困境與挑戰,其應對之道為我國大學出版的發展帶來許多啟示。
美國大學出版秉承大學教學、科研、傳播知識的基本功能,出版學術、思想或者有創新價值的作品,其目標讀者不是普通大眾,而是高校師生及研究領域專業人士。美國大學出版社的開始階段,多為滿足大學教學科研需要而成立的印刷所,印刷大學教授的著作或者講義。此后,逐漸過渡到出版學術作品,作者也超越了所在大學的范圍。創建于1876年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第一任校長吉爾曼認為大學出版社應服務于大學的三個職能:教學、科學研究和傳播推廣研究結果。同期及之后發展起來的大學出版社基本都定位于學術出版。
美國的大學出版社基本設在研究型大學。各個大學出版社依托所在學校的特色和學科優勢,出版高水平的學術著作成為它們一致的追求,其出版活動和學校教學科研相輔相承,形成較為鮮明的特色,而這種資源優勢和特色也保證了出版社的出版水平和競爭優勢。
19世紀晚期,美國的商業出版已經非常活躍,發展成一個高度競爭性的行業,學術出版費用高而市場狹小,吸引不了追求經濟利益的出版商,這也是大學出版社于這一時期紛紛成立的社會背景。美國大學出版社成立的背景和宗旨決定其發展模式不以盈利為目的,戰略定位立足于“小而優”。由于堅持學術出版,美國大學出版社普遍規模不大,紐約大學出版社每年出版新書100多種,哈佛大學出版社、斯坦福大學出版社每年出版新書130多種,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和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年出版新書200種左右。
同時,美國大學出版社一般書刊并重,大部分出版社都辦有學術期刊,如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有40種學術期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年出版學術期刊50多種,這些學術期刊為它們贏得了重要的作者資源和學術聲譽。雖然收入規模很小,但在學術界有著重要影響。
在美國大學出版社出版學術著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本著作從選題到出版要經過出版社學術出版委員會的嚴格把關。學術出版委員會的專家都是各個領域內的知名學者,多為本校的知名教授,對編輯提交的圖書選題,他們負責討論評議,最終給出出版與否的意見,如果委員會同意出版,出版社一般還會邀請該領域的外部知名專家對書稿進行評審,以保證該選題的學術價值。在此過程中,作品的學術水平是決定能否出版的因素,而不會考慮市場因素和經濟價值。正因為如此,美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學術著作的質量很高,贏得了讀者和市場的信賴,很多學者也愿意在大學出版社出版自己的著作,并以此為榮。
近年來,受訂單減少、大學財政支持減少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美國大學出版社經營狀況不佳,部分出版社經營狀況陷入困境,出現消減經費、裁員甚至倒閉的狀況。盡管也有像哈佛商學院出版社那樣既創造了較好的社會效益也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的出版社,但絕大多數美國大學出版社都是虧損經營(虧損面在90%左右),極少的盈利出版社盈利狀況也不穩定。
雖然美國大學出版社不以盈利為目標,但若虧損狀況大大超出校方的預期,也會對出版社的正常經營和生存帶來威脅。各大學出版社主要通過獲得學校資助,或捐助、基金等的支持,維持出版社正常開展經營活動、保證學術出版的順利開展。
美國大學出版社整體來講都屬于小型出版機構,工作人員不多。根據美國大學出版社協會統計的數據,美國大學出版社的雇員人數平均只有約30人,年銷售額約為25萬~5000萬美元,工作人員收入普遍偏低。這種狀況下,大多員工仍兢兢業業,滿懷熱情地堅守崗位,保證了出版社的運營并保持了很高的出版質量,其精神值得敬佩。但另一方面,從行業長遠發展的角度,保證從業人員的收入水平是維持行業良性運轉的必要條件。
數字出版是出版業的發展方向,這已經成為共識。但根據美國大學出版社的調查認知,讀者對嚴肅的學術著作數字化出版的需求還不是很迫切,而只是樂于通過網上書店來購買圖書。事實上,美國大學出版社的經營已經受到數字出版的沖擊,作為大學出版社最重要的客戶,很多大學圖書館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電子媒體,包括數據庫等電子資源,對大學出版社紙質學術專著的需求下降。在數字出版方面,由于措施、手段、實力和資源的不足,大學出版社落后于商業出版機構。如何積極應對數字出版的挑戰成為美國大學出版社面臨的時代命題。
面對困境,美國大學出版社積極應對,引入商業化經營思路,從商業出版社引入經營人才,營銷人員參與到出版的前期過程;拓展出版領域,適度多元化,嘗試出版受眾面更廣的圖書;積極進行數字化出版的探索和嘗試,推出學術期刊的電子版,增加檢索功能等附加服務,實現學術著作紙質和網絡版的同步,利用按需印刷和計算機直接制版等技術來減少庫存和印制成本等;同時,加強與大學的溝通和互動,爭取獲得更多支持等。
但無論如何轉型,美國大學出版社的宗旨并沒有變化,仍然堅守服務大學和社會、服務學術研究、傳播知識的使命。這種堅守中的轉型為中國大學出版帶來諸多啟示。
中國大學出版社發軔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辦社初衷是滿足各大學的學術出版與傳播。由于出版業在中國的特殊地位,在產業政策保護下,受益于高校大規模擴招以及大學自身資源和人才優勢,中國大學出版社得以超常規發展。今天,中國大學出版社不僅能在經濟上獨立于大學,還能反哺大學,為學校提供辦學經費,這和美國大學出版社形成鮮明對比。從出版規模、經濟規模和效益看,中國的大學出版甚至已經超越美國大學出版社,然而從出版水平和社會影響看,尚不可同日而語,以大學出版社的使命來衡量,中國大學出版尚需從美國大學出版學習與借鑒。
中美大學出版對學術出版的理解有所差異。美國語境中,學術出版通常指代表學術研究前沿的期刊論文、專著和學位論文的出版;國內的學術出版是指由出版社完成的,以傳播科學知識、學術研究成果、普及科學教育為宗旨的圖書出版活動,其主要出版范疇是學術專著、高校教材、科普作品、學術散文等。中國大學出版社國際意義上的學術出版比例并不高,甚至低于國內大型商業出版社。
和美國大學出版社相比,中國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的水平還不高,大學的科研水平差距是一個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有些高水平的著作并沒有選擇大學出版社,而是選擇更著名的商業出版社出版。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某些學術著作還存在把關不嚴、學術水平不高的情況,反過來影響了出版社的聲譽,形成惡性循環。中國大學出版社應學習美國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的機制和經驗,發揮背靠高校研究機構的優勢,充分開發資源、認真選題、嚴格把關,多出版高水平的著作,提升學術出版水平,擴大社會影響,建立良好聲譽,和學者形成良性互動。另外應進一步強化期刊的作用,期刊是和出版社一體的,通過大力提高期刊質量,可擴大學術影響。
基于美國大學出版的發展思路與經驗,中國大學出版社應根據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走出一條學術出版和商業出版并重的道路,并借商業出版實現學術出版的發展壯大。大學出版社的使命是和大學的使命緊密聯系的,學術出版、服務教學科研是其存在目標,依托大學是其核心競爭力所在,最終回歸學術出版是其必然。
回歸學術出版并不是要放棄商業出版,美國大學出版社的發展表明,學術出版獨立生存頗多艱難,從業人員收入偏低,也不利于出版社和學術出版的長遠發展,因而學術商業并重、以商補學應該是中國大學出版社的發展方向,而教材、教輔材料等既屬于大的學術出版范疇,也是出版社的重要收入來源,還應重點維護和發展。但同時,作為大學出版社,需注意維護出版社和所在大學的聲譽,商業化應有所限度,應杜絕低水平、低俗的作品。
數字出版的潮流不可阻擋,具有傳統優勢的大學出版如何在新時期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成為一個時代命題。美國大學出版早已開展數字化出版的探索與嘗試,中國的大學出版在此領域還滯后很多,長此以往,必定被時代拋棄,因此,中國大學出版應清楚認識數字出版大趨勢,重視工作流程的數字化,整合學術出版資源的數字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現代讀者服務。國民閱讀的習慣正在或已經改變,公共場所正在越來越多地被無線網絡覆蓋,閱讀工具正在轉向新媒體,閱讀方式和閱讀需求的改變都要求出版社做出相應轉變。
作為大學出版社,既有出版社的共性,又有大學出版的個性。大學出版社應該立足共性,發展個性,在數字出版領域發現和踐行有大學出版特色的發展之路。應該說,面對數字出版大潮,大學出版社在數字出版技術方面并無優勢可言,其唯一可以稱道的便是內容,這與美國大學出版是相一致的。所以,大學出版社在數字出版領域的努力方向應是豐富的數字出版內容產品,而不要去跟技術商拼技術。而且,這個內容還應是專業化的,甚至是學術化的內容,是其他出版商、技術商無法替代的數字化專業內容。只要有了好的數字內容,技術商、渠道商、平臺商自然蜂擁而至。
同時,與美國大學出版一樣,中國大學出版應立足自己的學校和學術,通過數字化手段進行學術傳播和學術服務。在數字出版盛行的今天,服務變得尤為重要,也是所有出版商日益關注的話題,立足于大學的大學出版社更是責無旁貸,理應扛起數字化服務的大旗,通過數字化服務為大學教師提供高效快捷的電子課件、學術內容等各種學術服務,在最大限度滿足大學教師和學生的數字化需求的同時,實現中國大學出版的學術傳播價值。
綜上所述,美國大學出版的發展歷程、操守和轉型值得我們借鑒,不論是由學術而及商業還是由商業回歸學術,都說明植根大學、以學術出版為基礎、面向教育大市場、適度多元化經營是現階段適宜大學出版的發展道路,同時在數字化浪潮的背景下,大學出版社需打好根基、積極應對,探索大學出版社數字化發展之路。
注釋:
① 張宏. 美國大學出版社:無贏利下的經營管理[J]. 大學出版,2005(2).
② 張近樂. 從美國的大學出版看學術出版精神[J]. 科技與出版,2007(8).
③ 曹恒娜. 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的問題分析和發展方向[J]. 新聞與出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