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無用之費,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墨子·節用上》
大意:取消不必要的費用,這是圣明君主的治國之道,對天下百姓也是大有好處的。
■ 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藏其余。
——《荀子·富國》
大意:使國家富足的辦法在于節省費用而讓百姓富裕起來,并善于貯藏剩余的財物。
■ 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
——〔漢〕賈誼《新書·無蓄》
大意:莊稼生長是有季節的,如果享用它沒有一定的限度,那么可供使用的物資很快就會耗盡。說明在生活上應當采取節用的原則。
■ 山林不能給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
——〔漢〕王符《潛夫論·浮侈》
大意:山林經不住野火的焚燒,江海的水灌不滿有漏洞的酒杯。意思是奢侈浪費,即便再多的財富也不能滿足。
■ 儉開福源,奢起貧兆。
——《魏書·李彪傳》
大意:節儉能打開幸福的源泉,奢侈是導致貧困的開始。說明治國治家必須注意節儉,不可追求奢華。
■ 風俗不純儉,則財用無豐足。
——〔宋〕林逋《省心錄》
大意:社會風氣如果不樸素儉省,那么錢財物用就不會豐富充足。
■ 富國之術,不在乎聚斂而在惜費。
——〔宋〕辛棄疾《九議》之七
大意:使國家富強的方法,不在于用重稅搜刮人民而在于節約消費。
■ 不患不富,患不知節。
——〔明〕張居正《請裁抑外戚疏》
大意:不擔心富裕不了,就擔心花銷太大、不知節制。
■ 莫恃黃金積滿階,等閑費盡幾時來?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長安》
大意:不要自恃擁有滿屋的黃金,如果你恣意揮霍,一旦用完,什么時候還會再來呢?意思是人不可浪費錢財,應節儉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