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苑·復恩》
陽虎得罪于衛,北見簡子曰:“自今以來,不復樹人矣。”簡子曰:“何哉?”陽虎對曰:“夫堂上之人,臣所樹者過半矣;朝廷之吏,臣所立者亦過半矣;邊境之士,臣所立者亦過半矣。今夫堂上之人,親卻臣于君;朝廷之吏,親危臣于眾;邊境之士,親劫臣于兵。”簡子曰:“唯賢者為能報恩,不肖者不能。夫樹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矣;樹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今子所樹者蒺藜也。自今以來,擇人而樹,勿以樹而擇之。”
【注釋】
① 陽虎:姬姓,陽氏,名虎,一名貨。春秋后期魯國人,季孫氏家臣,一度掌握魯國實權。
② 簡子:即趙簡子。嬴姓,趙氏,原名鞅,后名志父,謚號簡。春秋后期晉國卿大夫,六卿之一,趙氏大宗宗主。
③ 蒺藜(j í l í):植物名,果實有刺。
【大意】
陽虎在衛國獲罪,北去晉國,謁見趙簡子,說:“從今以后, 我不再栽培人了。”簡子問:“為什么呢?”陽虎回答說:“朝堂上的大臣,我所栽培的人超過半數;朝廷的官吏中,我所栽培的人也超過了半數;守邊將士中,經我栽培的人同樣超過半數。現在,這些朝堂上的大臣,離間我與國君的關系;朝廷中的官吏,敗壞我在百姓中的聲譽;這些守邊的將士,親自帶兵追捕我。”簡子說:“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報答恩情,沒有好德行的人做不到。就像那栽培桃李的人,夏天可在樹下休息,秋天可以吃到果實;種蒺藜的,夏天不能在它下面休息,秋天只能得到棘刺。現在,你所種的都是蒺藜。從今以后,要先選擇人才再進行培養,不要培養后再談好壞。”
點評
常言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陽虎不善擇人,最終自食惡果。選擇人才,培育人才,德與才兩方面都應充分考量。不過,如果被提拔者無原則地唯提拔者馬首是瞻,卻也未必是提拔者的福分。現在有些人在培養后備力量時,習慣于擇親而任,視財而用,罔顧公平,拉幫結派,培植黨羽,只為自己的“休息”“秋食”著想。試想,優秀人才的上升通道被堵塞,庸人蠹蟲占據要津,雖然短期內能夠獲利,但長遠來看,因為缺乏人才致使整個機體運作失去活力,個人的“休息”“秋食”,又能持續多久呢?擇人而樹,要兼察德才;樹人之人,更需以公利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