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勇
論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的新理念
□于志勇
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是新時期黨和政府加快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是保障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陣地,是大力推進文化惠民,加快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容易,但管理、鞏固、發展卻不容易。牡丹江市現有鄉鎮綜合文化站53個,加大對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和管理力度,是目前文化行政部門和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課題。結合牡丹江市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現狀,就強化鄉鎮綜合文化建設提出幾點想法。
鄉鎮綜合文化站,是文化部門在農村最基層的文化組織管理機構,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實體,樹立科學管理的新理念,積極推進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需要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實現思想觀念的轉變。在文化惠民工程建設上,要積極推進文化資源向農村和基層傾斜,大力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和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農村電影等重點文化惠民政策,切實解決農民看戲難、看書難、看電影難、收看電視難等問題。二是實現管理體制的轉變。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鄉鎮綜合文化站的管理體制和功能要徹底轉變,整合宣傳、文化、科技、廣播、教育等功能和任務,建立一個綜合性的、多功能的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新型機構。鄉鎮綜合文化站要保證冬季取暖,常年開展活動,真正發揮文化站的綜合性、多功能作用。三是實現用人機制的轉變。在新形勢下鄉鎮綜合文化站,能夠很好地完成綜合性文化建設任務,是一項艱苦而專業性很強的工作。
為此,文化站的站長和管理人員選拔任用意義重大,每個鄉鎮嚴格按文化部下發的《管理辦法》規定,保證核定編制數應在2—3人。目前,農村鄉鎮文化站工作普遍薄弱的情況下,文化站站長沒有敬業愛崗的道德境界不能為之;沒有開拓進取的工作精神不能為之;沒有一專多能的專業素質不能為之。
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公共文化引入市場運行機制,靠市場和社會力量辦農村文化是符合當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鄉鎮的文化基礎建設,大型公共文化活動經費,主要還是靠政府投入。但目前政府對文化投入不足的情況下,采取群眾文化市場化運作方式,解決經費不足、提高自身活力,能夠達到政府和農民群眾都滿意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效果。怎樣抓市場化運作,提高自身活力?一要依靠政府,抓經費。政府的大型節慶活動,重大會展和招商引資演出活動等都是政府投資興辦的。鄉鎮綜合文化站應利用好自身的陣地優勢和人才優勢,大膽創新,積極承辦大型文化活動,提高自身實力。有為才有位,有位才能有經費。二要推介項目,抓引資。要緊緊圍繞全鄉鎮經濟社會中心工作,鄉鎮綜合文化站設計好全年的主題文化活動項目,并推介給社會。讓那些農業專業戶、農民企業家、鄉鎮個體戶等有能力并熱心辦社會公益事業的人,捐資辦文化活動。這樣既解決了活動經費,又為他們搞好宣傳,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三要打造品牌,抓特色。品牌效應是最有力的市場效應。牡丹江市政府提出建設鏡泊湖旅游名鎮和精品特色旅游鄉鎮戰略和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戰略,各鄉鎮都有自己的旅游文化優勢。寧安市渤海鎮江西村挖掘了朝鮮族傳統民俗文化優勢,連續舉辦三屆“流頭節”活動,每年吸引國內外上萬游客和社會各界資金投入,有力打造民俗村旅游文化特色品牌,“流頭節”現正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突出鄉鎮文化和農民自辦文化是黨和政府公共文化服務在農村的最大體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政府的公益文化服務功能。公益文化建設是政府的主要職責。因為文化是典型的公共產品,是最具有公共性的,關系到整個民族的未來。為此,鄉鎮政府要增強公益文化服務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辦好鄉鎮文化,服務好農民自辦文化,特別是搞好農民自辦文化的服務。目前,農村文化中農民自辦文化比鄉鎮文化更活躍、更突出。農民自辦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有力補充,它是農村土地上自生自長出來的文化形式,格外有親和力和生命力。加大對農民自辦文化投入和服務力度,是實現文化資源并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農民需要政府的扶持,比如:海林市橫道鎮正南村農家大院文化現象,都上了中央電視臺;林口縣農民自編自演的快板《八大嫂夸林口》節目,參加全國群星獎大賽獲獎;海林市的農民管弦樂隊,在海林市大小文化舞臺上非常活躍;寧安市農民創作的傳統滿族舞蹈,在上海世博會上亮相。其次,各級文化部門的服務功能。市、縣級藝術館、文化館必須轉變思路,轉變作風,切實把工作中心徹底轉移到服務農村、服務社區、服務基層。創作更多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給農民提供更多免費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鄉鎮綜合文化站要充分調動社會文化資源,最大限度的動員起來,為鄉鎮和村屯文化服務,增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后勁。
牡丹江市朝鮮民族藝術館
責任編輯 李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