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程麗
(三江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2)
首先,梳理一下瑜伽的本質意義和目的。
在《薄伽梵歌》里這樣說道:“因為生者未曾不存,而死者也未必就亡。”在帕坦加里的《瑜伽經》中,概括為“對心的變化控制作用。”在《吠陀》文獻中,瑜伽的目的是為達到“梵我如一”。在張蕙蘭和柏忠言的《瑜伽——氣功與冥想》一書中,說瑜伽是為“自我與原始動因的一致與結合”。
據此瑜伽正確的含義可歸納為“小我與整體的宇宙大我的結合或聯結”,這個結合是指人的小我意識與宇宙大我的更高層次意識合一,是當人通過系統的瑜伽修持后達到的超意識的狀態。其宗旨是通過端正思想、強化體態、控制意識,進入更高的精神覺醒,以追求高度的靈性進化。由此可見追求靈性的進化才是瑜伽真正的本質意義所在。瑜伽是科學,是一門親證的學問。需要通過系統的訓練,分層次按照一定的程序來實踐。任何人都可以去嘗試通過瑜伽在身體素質、道德完善和精神方面得到良好的鍛煉。
其次,梳理清楚現代瑜伽的主流修持方法。
瑜伽自古就流派眾多,最早有王瑜伽、智瑜伽、業瑜伽、奉愛瑜伽,其后在此基礎上又繁衍出眾多的流派,其中哈塔瑜伽為現代盛行。不同的瑜伽流派其修持方法各有側重,體位結合呼吸法正是哈他瑜伽的代表性特征。
哈他瑜伽本是密教瑜伽的一種,產生于公元11世紀左右。“哈他瑜伽注重身體修煉,最大程度地開發了身體的能量。”通過體式與調息的配合練習,能夠凈化內臟,排出毒素,消除身心不安,防止疾病的產生。當然,三昧仍然是其追求的最高境界。
根據瑜伽文獻的歸納綜述,瑜伽的修持方法可分為八個階段:(1)道德規范,即戒持。(2)自身的內外凈化,即內制。(3)體位法,即體式。主要對人體的臟器器官、肌肉組織以及神經系統進行梳理和鍛煉,以期達到良好的運作狀態。(4)呼吸法,即呼吸控制。指通過有意識的延長吸氣、屏氣、呼氣的訓練時間,從而達到接受并活化宇宙能量,排除體內的濁氣、廢氣的目的。(5)控制精神感覺,即制感。抑制欲望使心態平和靜定下來。(6)集中即專注,可以使心靈得以完善。(7)冥想、靜定狀態。即為一種嫻熟的意識進出狀態。(8)修持者進入忘我狀態,即入定。與宇宙大我融為一體的三摩地狀態。
最后,瑜伽體位之于瑜伽本身起承接內外的作用。
在瑜伽練習的八個階段里面,哈他瑜伽側重于第三、四階段的肉體訓練。其健身功效不言而喻。那么它對于瑜伽精進的本身而言,究竟起著怎樣的作用,即肉體通往精神的路是如何打通的。
心靈有一個更高的存在狀態,超越理智的一種超意識狀態,當心靈進到那個更高的狀態時,這種超越理智的意識就會自然而然的到來。而瑜伽就如一架梯子,協助人們一步步到達那超意識的狀態,即三摩地。我們知道潛意識的活動發生于意識下面,而有另外一種活動則發生于意識之上。其中瑜伽的體位法正是由外向內,由下到上通向超意識狀態的橋梁。
Maharishi研究表明在神經系統的活動層面上可以通過某些技術制造神性意識,就可以把人類帶入超意識狀態。他認為生命的目的就是追求終極的快樂,而達成生命目的需要通過進化才能達到。他認為人類神經系統進化到目前己經達到相當的高度。只要通過恰當的活動,就可以感受到絕對的至福、創造力、智慧、力量與能量;人類業已高度開發的神經系統,使人類具備了體驗思想精微狀態的能力,通過系統的技術訓練,甚至可以超越最精微的思想,抵達純凈意識的狀態。
結合瑜伽修持的八個階段可知,瑜伽體位配合呼吸法就是可以把人類的神經系統帶入這種超越境界的技術。要使意識達到純凈狀態,就必須通過瑜伽體位法,同時配合瑜伽呼吸法,把神經系統凈化到一定的程度,并把身體和神經系統帶到最適合啟明狀態的休息性機敏狀態中,直到它終于制造出正確的神經系統結構,從而達到超意識的狀態。這種通過控制神經系統使人進入純凈的超意識狀態的技術,是印度自古以來便存在著的實現神性意識的生理途徑。這也正是目前哈他瑜伽體位法承接內外的精要所在。
Daniel Goleman在《心理學、實相與意識》一文中表示除了有意識與無意識狀態之外,人類還有超意識狀態存在。只要通過對注意力的訓練和操縱,就能進入超意識的狀態,如果再經過有系統的持續訓練,就能改變注意力的習慣,令意識的超常狀態變成一種穩定的存在。此外他還指出,成佛乃是高層次意識的整合,它高于近現代心理學所提出的任何一個意識階層。據此,他提出了“意識整合”的概念。因此,根據瑜伽的修持原理,只要修煉者達到意識整合的境界之后,在此超意識的狀態下,再經過有系統的訓練,便可形成持續不斷的超意識狀態,從而進入禪定,達到三摩地的最高境界。
根據Maharishi以及Daniel Goleman的神經系統及意識層面的研究可知,要進入三摩地的境界必須經過有系統的訓練,意即通過系統的瑜伽體位配合呼吸法,可以達到身心和諧的狀態,進而進入超意識狀態。吠陀學派也認為人經過系統練習再從三摩地的狀態出來后,肯定是一位賢者、先知、圣人。
由瑜伽本質目的以及哈塔瑜伽的修持方法可見:瑜伽體位的練習旨在通過有意識對身體各個部位的深入細致的感知,從而達到熟悉和了解自己的身體,為控制自己的身體乃至意識做好準備。因身心不可分割的相互影響,從通過控制自己的身體從而達到控制人類日益膨脹的欲望之心,這便是《瑜伽經》所提出的精髓“對心的變化的控制”。把身心控制到了平衡的狀態,便可以稱為一個身心和諧的人,每個人都是和諧的人,也順應了現在提出的“和諧社會”的理念。同時,通過了解瑜伽體位及呼吸對神經系統以及意識層面的影響,也為個人的更高層次的精進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支撐。
[1] 高程麗.正確認識和運用瑜伽[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3(3).
[2] (美)賴斯.壓力與健康[M].石林,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3] Maharishi.本體科學與生活的藝術一超覺靜坐[M].方智出版社,1998:1-2.
[4] (美)威廉·詹姆士.宗教經驗之種種[M].唐鉞,譯.華夏出版社,2001:114-146.
[5] 郭永玉.靜修與心理健康南[J].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75-81.
[6] 胡春伊.意識的高度開發和心理治療[D].南京師范大學,2005.
[7] 趙敬國,曹麗鳳,劉俞宏.瑜伽完全呼吸對心臟自住神經調節功能影響的實驗研究[J].科學健身與大眾健康,2010.
[8] 賈曉楓,陳中偉,陳流一,等.人體殘肢上臂神經信息檢測的初步研究[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