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明
(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公共部 廣西柳州 545007)
近年來,大學生因學習、擇業、交友、經濟壓力和社會、學校、家庭、個人因素的影響不惜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時有發生,且有上升的趨勢,大學生的心理衛生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他們的成長,克服和解決這一問題是迫在眉睫。本文根據體育教育的特點,結合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如何通過高校體育教學方法與手段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作一個初步探索。
大部分高校的學生,都是從全國各地選拔出來的優秀生尖子生,大學新生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出現一些適應障礙是很正常的現象,在新的環境中,相當部分大學生沒有能夠盡快去適應而與同學相處不融洽,情緒一直都很低落、壓抑,一度喪失了自己的自信心大學生對學習生活的不適應主要表現為學習成績下降,情緒低落,人際關系緊張,有自卑感、孤獨感等等。以致課業落后,自尊心受到打擊,出現焦慮,甚至對學習失去信心等心理問題,出現不適應的主要原因應該歸結于面對新的環境,學生沒有在短期內適應,并且在重新認識和評價自我時出現了問題。
進入21世紀,象牙塔里的莘莘學子們突然發現,找工作對于他們來說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近幾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持續大幅度增長,畢業生人數劇增,這使大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博士生一走廊,碩士生一禮堂,本科生一操場。一個招聘人數不多的崗位,前來應聘的常常有上百個研究生或是上千個本科生。”這是一位女大學生對某大城市招聘會現場的描述,許多大學生在大四畢業前或畢業后都沒有找到合適工作,隨之心理問題也就凸現出來。
異性交往本來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動。同時也是一個一直令大學生棘手的社交障礙。有一些學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與異性交往時總感到要比與同性交往困難的多,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異性交往。這些大學生主要因為不能正確區別和處理友誼與愛情的關系,部分大學生劃不清友情與愛情的界限,從而把友情幻成愛情。大學生的年齡本來就是一個情愫迸發的年齡,對異性的渴望本是正常的事。但由于一些大學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特別是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的文化傳統,認為男女之間除了愛情就沒有其它什么了,使得他們還沒有樹立起正確“異性朋友觀”。這必然會對大學生異性間交往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如果沒有適時的引導,很容易誘發心理障礙。
據研究顯示:一個人的成功,只有20%歸諸IQ(智商)的高低,而80%取決于EQ(情商)。也即是說,我們工作效率的高低,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差,情感態度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生活在錯綜復雜的社會中,人們不可避免的經常會產生憂傷、憤怒、緊張等情緒反應,如何舒緩釋放這些情緒,體育鍛煉是一個極佳的途徑。通過體育鍛煉,人們可以轉移個體不愉快的意識、情緒和行為,進而從痛苦和煩惱中擺脫出來。在體育鍛煉中,人的情感體驗是非常強烈而又深刻的。既有成功和失敗,又有進取與挫折,還有歡樂與痛苦,憂傷和憧憬,這種豐富的情感體驗刺激,也有助于人的情感的成熟,促進人的情感自我調節能力的積極發展。
各種的體育鍛煉項目,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在運動過程中要求運動者既能對運動器具做出迅速準確的感知和判斷,又能迅速調整自己的身體,以保證運動的順利進行。經常性這樣運動便能促進人的感覺,知覺能力發展,提高人的反應速度,提高人的知覺判斷能力,使人的注意、記憶、反應、思維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
意志品質是指一個人的果斷性,堅韌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頑強和主動獨立等精神。意志品質既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又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在體育鍛煉中既有客觀困難(如氣候條件的變化,動作的難度或意外的障礙等),更有主觀困難(如膽怯和畏懼心理,疲勞或運動損傷等),這就需要鍛煉者不斷的跟外在環境和自身作斗爭,體育鍛煉在培養人的意志品質方面具有獨特作用與功能,學生在完成體育動作和參加競賽性游戲的過程中,能夠產生各種心理感受,成功和失敗,或歡樂和希望交織變化著,把身體的鍛煉與堅強的意志品質培養有機結合起來,能有效地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
體育鍛煉和人格養成有非常緊密的關系,健全的人格包括: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堅定的信心,勇敢果斷的品質和堅韌剛毅的意志等,比如體育項目中的足球、籃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這些項目都是群體運動,需要團隊合作。所以經常參加這些運動可以幫助大學生改變孤僻的習性,適應和同伴的交往。大學生通過各種體育鍛煉的項目進行不同的鍛煉,在其中學會控制自己的需要與性格,學會解決運動中的矛盾,從而使自己的個性更趨于成熟。
在現實生活和心理衛生實際工作中最常見的心理缺陷是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人的身體和心理是緊密相連又相互影響的關系,心理健康得益于身體健康,心理不健康則會導致身體異常甚至患病。因此體育鍛煉可以說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有效方法之一。體育的最大特點就是具有較強的競技特性,體育教師通過課內外組織比賽活動,使大學生有機會展示他們的運動能力,同時學生也體驗著成功的喜悅。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的體驗可以使人增強信心,克服自卑感,提高成就動機,淡化挫折帶來的心理壓力。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能夠適應和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征;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于積極狀態,并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在體育教育中要讓學生明白,體育教育并不是簡單跑跑步子,打打球等身體活動,其包含有身體、心理、意志品質等方面的教教育。
熊亞紅等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體育教學模式的探討》認為:“小群體互助學習法,它加強了對責任感、創造力、協同意識、競爭意識的培養,極大地促進了學生間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模擬訓練及意念訓練法,它可提高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強自信心,提高了心理適應及調節能力;創設情境法,它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使其獲得積極的感受和認識,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并最終內化為認知結構,培養出良好的思想品質。
以“學生為本”就是把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根本,根據學生的運動能力、體育基礎、個體差異等,從學生實際情況去開展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自覺參與體育鍛煉、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為目的,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是講解傳授過程,更多的是互動參與、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的過程,讓學生學會學習方法和技能,掌握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讓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
心理健康教育是體育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可以調整大學生健康的情緒,而且在培養學生意志品質、矯正某些心理缺陷、培養健康的人格等功效。通過教學實踐證明: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體育運動的特點,在教學中挖掘各種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有效促成學生健康心理的養成。
[1] 王啟明.體育與心理潛能開發[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2] 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熊亞紅,趙佳彬,趙靜,等.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體育教學模式的探討[J].現代教育科學,2005(5):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