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李爽 阿拉木斯 陳玩輝
(廣州大學體育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6)
目前,我國體育改革已進入了一個更為關鍵的時期,我國非營利性志愿者組織也管理體系也以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這對促進我國體育改革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我國體育賽事志愿服務的現狀進行綜述,可以幫助我們理清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形成對相關專題的系統性認識,同時可以為今后賽事志愿服務的遺產轉化給予理論性的支持。
志愿者服務指不以獲勞動報酬為目的的自愿性服務,主要以為他人或團體提供便利服務為主,志愿者服務組織不僅推動了被服務人的發展,同時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人民精神的追求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鼓足作用。而體育志愿者則是指那些為了推進體育事業的發展,而不獲取報酬的為某些體育活動組織者,或者是體育精神及理念的傳播,而提供自己的勞動與技術的個人。其中現有體育支援者按照自身專業性劃分主要可分為專業類和非專業類;按照服務對象的不同,分為“賽事體育志愿者”和“社會體育志愿者”。
支援服務長期以來都是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而存在的,在我國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在公元前2000年前,《禮記》中有志愿服務行為的文字記載。現代志愿服務在我國興起最早的標志是隨著1987年廣州市第一條志愿者服務電話的誕生而誕生的。1993年共青團中央首次發起了中共志愿者服務行動號召,隨后的10年間,經過我國大批志愿者服務人員的不斷努力,同時加之我國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國志愿者服務隊伍愈發壯大。2008年以來中國經歷的一系列諸如抗震救災、奧運會、世博會等的事件中,志愿組織在其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成為考驗志愿組織隊伍建設、宣揚和普及志愿精神的平臺。據有關統計顯示,截止2011年底,我國已有記錄的2.68億名志愿者,累計為社會提供了超過61億小時的志愿者服務,我國國內志愿者的數量以超8000萬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6%左右。
目前,可以說志愿者服務已成為了我國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之一,體育志愿者更是以其廣闊的服務對象,以及服務寬度成為可眾多體育賽事的亮點之一。最初的體育志愿者服務起源于西方發達國家,體育志愿者的出現與體育賽事的多樣化發展密不可分。隨著體育事業的全球化發展,我國逐漸將西方志愿者服務體系引入了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之中,并結合了我國的發展現狀,建立起了符合我國社會實際要求的志愿者服務體系。體育志愿者服務體系也隨之在我國蓬勃發展起來,可以說體育賽事志愿者服務是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成績的不斷獲取而出現的,具有較多的社會背景因素。在十余年的探索發展過程中,體育賽事志愿服務不僅促進了多項大型體育在我國的順利舉行,同時也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向世界體育愛好者展示著我國體育志愿者的服務精神和志愿理念。任何一個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都考驗著這個城市的“軟實力”,這也是對城市所在的志愿者,及其志愿者組織體系的一次重大考驗。為了確保城市賽事的成功舉辦,政府必須加大多志愿者服務體系的建設力度,以及對志愿者服務人員的支持力度。目前,我國正處在向現代化邁進的過程中,我國的體育志愿服務事業也必將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公眾志愿服務意識的普遍提高以及各個大型綜合體育賽事的舉辦帶來的契機等有利條件的推動下,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微笑北京”是北京奧運志愿服務理念創新的具體體現,在“微笑北京”志愿者服務活動中,志愿者們進一步拓展了志愿服務的內容與服務受中,進一步傳播了志愿者服務理念,以及志愿者所特有的志愿服務精神。而在廣州亞運會上,志愿者更是將志愿者服務與時尚潮流進行了有機地結合,吸引了更多的普通市民融入到志愿者服務之中,可謂開創了志愿者生活化、時尚化的先河。在山東濟南舉辦的第十一屆全國人民運動會在招募志愿者的過程中,開展了“全運文明旗幟在傳遞”的宣傳活動和“全員文明風尚圈”的推廣活動,著這兩個活動中,即濃郁了志愿者服務的社會氛圍,同時也保護了志愿者服務的熱情。而上海市最近幾年來承辦的一系列大型體育賽事也通過招募志愿者,將體育精神與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精神做到了有機的融合,不僅為志愿者群體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為志愿者精神的廣為傳播提供了更高的舞臺,更增強了城市的群體的認同感,引導人們尊重志愿者,認可志愿者服務的理念。
1990年亞運會期間,北京團市委就組織了20萬人的義務服務總隊,投入到亞運服務之中,這標志著我國城市重大體育賽事志愿服務行動正式啟動。1994年的第六屆遠東及南太平洋殘疾人運動會舉辦期間,共有3萬名青年志愿者全面參與到運動會的各個環節之中。2001年第九屆全運會共有13萬人報名成為志愿。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賽會志愿者最終報名人數突破80萬人。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先生在開幕式演講中這樣說道:“我們還要特別感謝成千上萬、無私奉獻的志愿者們,沒有他們,這一切都不可能實現”充分體現了對志愿服務工作的肯定和褒獎。
在校大學生正處于風華正茂、熱情飛揚的人生階段,并且自由支配的時間充足,有較強的接觸社會的渴望,因此大學生志愿服務群體成為了中國籌辦各種大型體育賽事中志愿者的主力軍。如在北京舉辦的第十一屆世界田徑錦標賽共招募了12000名志愿者,其中在校的學生占總人數的80%以上。10萬北京奧運會賽會志愿者中的60%~70%為大學生,40萬奧運會城市志愿者中的一半以上是大學生,在以企業職工和社區居民為主的社會志愿者中也有不少大學生。廣州亞運會賽會志愿者亦以大學生為主體。
志愿者服務的核心內涵是“不以獲取報酬為目的”。志愿者組織規定了志愿者的工作職責和工作范圍,在這個工作職責和工作范圍內,管理機構依據志愿者所貢獻服務小時,參照同類機構員工相同工作報酬的市場價值,估算志愿者的價值。廣州亞運會體育志愿服務總隊為賽事提供上萬小時的志愿服務,如果折算成工資,將是一筆巨大的數字。賽事志愿服務不僅為賽事提供了人力資源、資金節省,更重要的還在于它對社會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向全社會生動地詮釋了“助人自助”、“時尚生活方式”的現代志愿理念,真正讓人們感受到志愿服務的魅力,激發更多人參與志愿服務。相互幫助、關懷的社交機會可以通過志愿服務活動來提供,“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是志愿者的精神,賽事志愿者通過無私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并本著志愿精神,不僅僅使得友好溝通形成新型的互動關系并進行友好的溝通成功實現,而且還使人間的溫情被服務對象真切的體會到,使人與人之間的了解與溝通得到增進,彼此之間的隔閡與距離感得到減輕,更有利于構建社會資本。
“黨政支持、共青團承辦社會化運作”是開展我國志愿服務事業一直參照的思路,使政府組織的強大功能得到發揮,但這也容易使表面化、模式化的志愿者工作產生,由其是以任務或者命令的形式下達的服務項目被志愿者執行,行政命令取代個人的自愿行為,往往不是“我要參加”,而是“要我參加”。在方千華等人對高等院校學生參與大型體育賽事志愿服務研究中發現,有部分學生是把志愿服務當作是一項具有政治意義的任務來完成,沒能體現服務的志愿性。
由于我國沒有建立對志愿者從招募、登記到日常管理的統一制度,沒有形成相對穩定的隊伍,從而影響了志愿服務的工作效率,制約了志愿服務活動進一步發展。當某一活動需要志愿服務時,通常的做法是臨時招募志愿者,從而出現專業人員不熟悉志愿服務,志愿服務人員又不懂專業知識的情況,影響了志愿服務的開展。
志愿者理想崗位與服務崗位有差距是崗位設計上欠合理的主要表現,而且工作調配沒有根據志愿者的興趣、愛好等進行。當然,一方面,作為自愿行為的志愿者服務,組織者應該盡量根據志愿者填寫的崗位,滿足其需求;另一方面,作為奉獻行為的志愿者服務,本身也要聽從組織的安排,對于組織者的難處要盡量體諒。
志愿者培訓是提高志愿者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但由于人員、時間、地點、經費的問題,造成我國體育賽事志愿者培訓不夠完善。缺乏培訓的志愿者在實際志愿服務中容易出現差錯,這些差錯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整個賽事,同時挫傷了志愿者繼續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方千華等人在研究中發現,提高突發事件處理能力的培訓是體育賽事志愿服務培訓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禮儀、英語、相關的賽事知識、具體服務內容與要求等方面的培訓也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志愿者的自愿性,管理者不可能采用各種具有強約束力的方式,讓人們為城市重大體育賽事提供志愿服務。但目前我國體育賽事志愿服務激勵方式相對單一,評價過于泛化,缺乏多樣性和具體性,激勵功效不高,挫傷了一些志愿者的積極性。激勵的多樣性符合多元文化的時代要求,增強組織內部激勵,符合志愿者的多樣需求,體現公民參與志愿服務的價值。
志愿者的保障主要體現在經濟保障和立法保障方面,對體育志愿者保障的缺失,實質是“政府失靈”和“志愿失靈”的表現形式之一。體育志愿服務事業屬于體育公共產品的一部分,政府有責任為體育志愿服務的順利進行提供支持。在經濟保障方面,我國志愿者在進行志愿服務中大多沒有得到全面的保護,甚至基本的意外保險都沒有參與,如果在志愿服務中出現問題,容易產生與組織者的經濟糾紛。志愿者的社會角色、服務對象以及各項權利義務都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
(1)應建立規范的志愿者管理模式,其中包括統一的志愿者注冊登記制度,志愿者服務認證制度和志愿服務考評體系。(2)建立志愿服務體系長效機制,建立體育志愿人才庫等,全面了解經歷過大賽的志愿者,對志愿者的使用實現長期性和連續性,以期提高體育志愿服務的質量。使賽事志愿服務工作切實成為發展我國志愿服務的強大推動力,認真總結體育賽事志愿者工作的得失,努力賽事志愿工作作為社會志愿服務工作的起點,推動今后的社會志愿服務發展。(3)合理設計志愿者崗位,細化志愿者崗位,盡可能的滿足志愿者選擇崗位的意愿,并能做到志愿者個人能力素質與崗位職責相匹配。(4)應推進志愿者管理法制化建設,保障志愿服務各方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為志愿者提供相應的政策優待,實時滿足志愿者的精神需求。(5)建立志愿服務的評價及激勵制度,制定志愿服務工作手冊,計算志愿服務時長,結合實際工作開展情況對志愿者進行綜合性的績效考評,同時給予相關程度的獎勵及表彰。
[1]王汝干,張木明,趙鳳.高校學生參與大型體育賽事志愿服務的實踐探索[J].青年探索,2007(3):69-72.
[2]陳涌.我國大型體育賽事志愿服務項目管理研究——以第六屆全國農運會為實證[D].福建:華僑大學,2010.
[3]黃瓊,黃玲.體育志愿者服務體系的構建特性[J].價值工程,2010,29(11):221.
[4]黃桑波.我國體育志愿服務現狀及研究的理論視角[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10):24-27.
[5]劉平海.論志愿服務的現實作用及社會意義[J].寶雞社會科學,2012(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