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田 劉鳳園
(1.廣州大學體育學院; 2.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6)
中華民族有兩件傳家寶:文有孔孟之道,武有中華武術,這兩件傳家寶曾使中華民族鶴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孔孟之道日漸衰敗,中國武術在傳播中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中國功夫”是中國留給外人的最深刻印象,也是國人引以為豪的文化瑰寶,可是世人對中國武術的理解還只是停留在李小龍時代,對于武術的認識大多數來源于中國制作的武打影視劇或武術表演節目,可是這些帶有太多的表演和藝術成分,真正的武術并不是像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那么神秘莫測,這樣的傳播方式歪曲了武術的真實。
所以,在新的歷史時期,傳播和推廣中華武術文化成為了廣大武術工作者們共同關心的課題。而通過現代電視媒介傳播傳統文化是一種有效的傳播途徑,中華武術具有世人共同的認同優勢,利用電視這一先進媒體進行推廣和傳播,為武術自身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對進一步提高民族影響力也具有重要意義。近些年來,各大電視臺都開始創辦武術類電視節目,開辦武術電視欄目,中國武術在電視上的傳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也取得了一些成績。
我國涉及武術內容的電視欄目并不多,只是在《正大綜藝》、《曲苑雜壇》等欄目中穿插一些武術表演,而以武術為主題的電視欄目更是寥寥無幾,山東衛視在2001年創辦《中華武術》,卻在2005年悄然停播;福建電視臺的《功夫》,以南少林的技擊武術打斗為內容,2008年后因為收視率問題開始播放武打片;內蒙古衛視的《英雄榜》、《搏擊風暴》等節目,也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走下去。目前在播的武術欄目中影響較大、反映較好的主要有河南衛視《武林風》、央視《武林大會》。
《武林風》開播于2004年,發展至今已經成為河南衛視的一檔品牌欄目,也是全國影響力最大的一檔電視武術欄目。河南是武術之鄉,有濃郁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武術資源,這讓《武林風》傳播這種本土文化有著良好的基礎。經過多次改版之后,現在的《武林風》欄目由三大板塊構成:武林至尊爭霸賽、百姓擂臺和武林群俠傳,這也符合它“武術綜藝娛樂節目”的定位,融“競技、趣味、參與”為一體。欄目組甚至還在《武林風》欄目下設子欄目《風云爭霸》,為百姓擂臺甄選優秀選手。從開播到現在一直都保持著良好的收視率,尤其是在河南省,曾經創下18.04%的記錄。
值得大書一筆的是2006年開播的《武術世界》頻道,它隸屬于河南電視臺,是全國第一個以武術為專業的頻道。節目以武術專業知識為主干,開設了《名派真功》、《說武論道》、《武林擂臺》、《中華武術大講堂》、《健身FOLLOW》等眾多欄目,通過豐富的內容,精心的編排,將武術和健身相結合,融知識性與趣味性、競技性與參與性于一體,為喜愛武術的觀眾奉上了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
中央電視臺作為國家電視臺,承擔著傳播傳統文化的重任,為了弘揚傳統武術,打造中華民族自己的體育賽事品牌,在2006年推出一檔武術賽事欄目——《武林大會》。央視體育頻道與中視體育娛樂公司合作,采用注冊俱樂部的形式組織中國武術職業聯賽(Wushu Masters Association,簡稱WMA),這是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本土體育賽事,對中國武術的推廣和傳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另外央視還在中央電視臺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簡稱CNTV)華人頻道開辦《華人武術》欄目,旨在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武文化”,讓全球華人了解中華武術。武術作為國術,是一門博大精深的高級綜合性技擊藝術,而絕不是單純的擂臺打架。其中最為經典的訪談節目《華人說武》,把嘉賓鎖定為在各武術流派有造詣的武術大師、武林精英、武林傳奇人物,觀眾在節目中聆聽武林先賢們和武林典型代表人物對“武文化”的詮釋,感受“武文化”的博大精深,領悟“儒釋道三教合一”作為指導思想的中華武術傳統哲學。
從以上所做的并不全面的巡視可以看出,從央視到部分地方臺都開辦武術欄目,但是總體而言,武術電視欄目的發展并不是很好,節目少,類型單一,與武術作為中華國粹的地位相比較,影響力遠遠不夠。這與武術本身的發展是相關的,原來人們練武是為了保家衛國、為了生存,而現在,武術除了防身和強身健體以外,就沒有別的功效了,所以也失去了一些源動力。在新的歷史時期武術應該怎樣順應時代的發展而創新發展,是一個難題,如何利用電視媒介把武術推廣開來,傳播出去,也就成為了廣大學者們關注的焦點。
辦好武術電視欄目,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問題需要考慮。
頻道有頻道的定位,欄目有欄目的定位。武術頻道和欄目,到底針對什么樣的觀眾群,做成什么品位的節目,是做成復古型競技節目,強調原汁原味滿足武術專業人士,還是做成改頭換面的新潮娛樂節目,用武術做異樣口味的調味品來吸引更廣泛的受眾,還是認真分析可能的各個層次的觀眾,設置分工更明確、更準確、更有針對性的欄目,都需要認真論證。
例如,河南衛視的《武林風》欄目,經過多次改版之后由“武林至尊爭霸賽”、“百姓擂臺”和“武林群俠傳”三大板塊構成,這種專業賽與業余賽的組合形式,不僅滿足了武術專業人士的需求,也為那些武術愛好者提供了學習的機會。而中央電視臺的《武林大會》致力于打造中國特色的武術賽事——中國武術職業聯賽,站在一個更職業化的角度來尋求武術的傳播、發展之路。
武術節目的定位應該把握一個尺度,不能讓專業人士覺得不夠味、不地道,又不能讓業外人士覺得過于專業、看不懂。應當立足于核心觀眾,爭取其他層面的觀眾。目前武術欄目的主要收視群體是:從事武術運動、研究、教學的專業人員,民間習武人士,以武術為健身的普通人,武術愛好者等。這部分人是相當有限的,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懂武術的人會越來越少,所以欄目設置的指導思想要清醒,可以在解析、普及的基礎上發揮武術的娛樂功能,先讓不懂武術的觀眾能夠看懂,然后才能感受到武術的吸引力,產生興趣和愛好,培養出更多的武術觀眾。
同時,還有注意武術的競技性、藝術性與娛樂性之間的協調平衡,不能為了追求競技而忽略武術節目的舞臺表現,也不能一味強調娛樂性而使武術失去其本身的文化內涵。
資源問題是一切電視節目都要考慮的問題,但武術欄目與其他電視欄目有所不同的是,武術欄目的資源來源于中國的傳統武術文化。中國武術門派、套路眾多,蔚為大觀。據記載,中國武術僅拳種、拳系就有129種之多,其他拳術、器械、功法練習內容更是難以勝計。我們所熟知的少林、武當、峨眉、南拳四大門派,其內部還有許多支派,各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顯著特色,又可能發展為新的支派。在四大門派之外,有數量更多的小派別,猶如漫天繁星,形成了中國武術文化的大觀。(1)這可謂是為武術欄目制作提供了充足的節目資源,但是我國現有的武術電視節目并沒有充分利用這些優秀的資源。流傳至今的傳統武術有兩種基本技法,武術擊技和武術套路技法。目前我國的武術欄目主要還是以武術擊技為主,用現代散打的形式呈現出來,對于武術套路很少涉及。武術套路是對各種套路演練技法體系的籠統稱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它是武術擊技的附屬產物,是融技擊性、養生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的多向度的實用藝術。(2)現有的武術節目并沒有充分利用這些可貴的資源,例如,健身養生是現代武術不可忽略的功能之一,如果武術節目能夠把養生與電視節目結合起來,一定會賺取不少收視。少林武術強調“禪武醫”一體,在具體練習中融入了諸多中國古代的養生觀念。少林武術套路的動作設計和動作組合講究氣沉丹田、動靜結合、剛柔并濟,無不顯示出了非常明顯的養生意識。迄今為止普及面最廣的太極拳套路,寧靜放松的身心狀態和緩慢的運動方式使這一套老少皆宜的傳統拳種展現出了不可替代的養生價值。傳統武術中滲透著的養生理念和養生價值是其他民族、其他方式所不具備的,也無法比擬的。
另外,傳統武術道德觀念也應當成為武術節目的傳播對象,因為電視不僅是娛樂工具,更應當擔當文化傳承的重任。武術所體現的“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無執無痕與無為無待”的處世態度是中華民族應當繼承的優良品質,它有傳播的意義,也有需求。
武術具有其獨特的個性,所以在節目制作和編排上也必須具有符合它個性的方式。《武林風》在欄目創意、節目編排上都具有獨特、新奇之處,以武術競技為主導的內容編排,以專業賽、業余賽的獨特組合形式吸引了國內外一批批專業、業余武術人士和武術愛好者前來打擂奪冠。并且在節目中融入娛樂的元素,無論是主持人幽默風趣的語言、豪情壯志的節目主題曲、靚麗奪目的武林寶貝們、還是與觀眾的積極互動,都為節目增色不少。這種將競技與娛樂相結合的節目編排方式更易于吸引核心受眾之外更大范圍的受眾。
《武林風》欄目從2008年開始把中國武術帶入到國際搏擊界,舉辦國際賽事,選拔中國勇士隊征戰國際賽場,讓華人關注國寶武術的身價,心系民族自尊,收視率也隨著升級。廣泛的民眾參與也是《武林風》欄目的一大特色,“百姓擂臺”激發基層平民參與到節目中,下設的子欄目《風云爭霸》更是有效地調動眾多百姓直接參與到節目之中的熱情,圓了大眾過去連想都不敢想的英雄夢。通過節目內容的豐富和節目編排形式的多元化,讓更廣泛的受眾參與到節目中來,這才是擴大節目影響力的根本途徑。
在節目制作中還應注重民族文化的推廣。無論是傳統武術還是現代競技武術中都滲透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武術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雖然相比于一般的體育項目,武術不可能有很廣泛的普及率,武術節目的收視群體也比較狹小,但武術的文化內涵、育人功能等是任何體育項目都不能與之相提并論的,所以武術節目應當處理好收視率與弘揚武術文化之間的關系。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國家綜合發展的軟實力,重視武術節目的文化傳播意義也是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需求和必然。
(1)精品路線和品牌經營是電視武術欄目發展的必由之路。央視《武林大會》欄目走出了一條武術欄目的專業化道路,采用制播分離的經營方式,致力于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本土賽事——中國武術職業聯賽。央視體育頻道與中視體育娛樂公司合作,中視體育娛樂公司負責提供賽事資源,組織正式注冊的武術俱樂部參賽,打造精品的專業賽事。
(2)品牌戰略是電視競爭中常用的手段,創辦品牌欄目成為電視臺、頻道的立足之本。借用營銷學關于品牌的概念,品牌欄目區別于一般欄目的特點在于,它享有較高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品牌才能構成權威,對受眾產生感召力和控制力,并賦予欄目鮮明的特色,獨特的是些系統,是社會和大眾產生一致的認同感和價值感,以贏取社會大眾及目標群的肯定。打造武術品牌欄目有一個先天的優勢,武術文化本身就是中國的一個品牌,是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名片,對民眾已經存在一定的感召力和控制力,所以武術欄目需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這種優勢擴大,打造出具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欄目。
(3)品牌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就是專業人才。專業武術電視人才不僅在武術電視節目的創意、制作、導演以及跟觀眾的溝通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武術電視節目信息的傳播過程中扮演著“把關人”的角色。武術欄目的制作可以考慮借助武術界專業人士的力量,使其參與到節目的選題、策劃中來,深化節目的武術內涵,提升節目品質。
武術生長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上,是中華民族的金字招牌,也是中國獨具特色的體育活動。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展電視武術節目是我們一個優勢,但也是當前中華武術發展的一大難題。電視武術節目是我國傳統武術文化與電視媒體的結合,對武術的推廣和傳播具有重要意義,也將把我國的武術事業帶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李輝著.中國體育的電視化生存[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2]項仲平,王國臣.廣播電視文藝編導[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3]習云太.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5.
[4]喬鳳杰.武術哲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5]張瑞青.從武林風到武林大會——我國電視武術節目制作探析[J].科技信息,2008(33).
[6]吳立新.傳媒與武術文化的有意結合——評河南衛視<武林風>欄目的創辦與改版[N].中華新聞報,2005.
[7]李富剛.當代中華武術傳播發展的新途徑[J].吉林體育學院報,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