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敏
(貴陽護理職業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81)
狄更斯在《雙城記》的開篇這樣描述18世紀:“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反映出相似的矛盾和困擾也充滿如今這個社會。一方面物質文化和科學技術發達;另一方面也存在缺失精神家園和淪喪道德。并存激蕩的全球化、一體化與地方化、分裂性的兩種趨勢,與時共進的飛速發展與生態破壞。調節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地區與地區、團體與團體相互之間的關系也需要統一的或者特殊的道德原則。但是我們需要新的思考角度、思想資源來對新的秩序進行建立和維護。顧拜旦曾經指出:面對一個需要用基本原則來整頓的全新世界,某些過去一直被視為烏托邦的原則,如今卻變得切實可行,人類必須吸收古文明遺留下來的全部精華,用以構筑未來。研究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與政治的關系對當代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奧林匹克運動歷史上,國際奧委會的領導人就奧林匹克運動與政治的關系問題存在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兩者沒有關系,如前國際奧委會主席布倫戴奇認為:“我們不應介入政治事務,也不能允許奧運會被當作工具或武器從事與其本身無關的事,當你把一只腳跨進奧林匹克大門時,就把政治留在了門外。” 而另一種觀點認為兩者密不可分,如前國際奧委會主席基拉寧曾說:“我作為國際奧委會主席 95%的問題都與國內和國際政治有關”。前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強調他“每天處理的問題 90%是政治問題,10%才是體育問題。”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由于與政治具有相同的文化淵源,其運動自身的特點及其發展,雖力圖超脫于政治但又始終無法擺脫政治的影響。奧林匹克運動與政治之間的關系是互動的,奧林匹克運動的基本原則從創建之日起就受到實踐的挑戰,它的發展歷程更是表明政治是無所不在的。在受政治制約的同時,奧林匹克運動也可以主動介入政治,在客觀上對政治產生一定的反作用。我們應當努力建立奧林匹克運動與政治間的雙贏關系。
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冷戰時期,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遇到了嚴重的困難,奧林匹克運動自身特點,在任何一場比賽項目都有大量的觀眾和記者等人士,恐怖與威脅時刻存在,如:在奧運村發生了某國的運動員被恐怖勢力殘忍的殺害,更有甚者運動員在比賽前被暗殺。而現代有四大矛盾存在于奧林匹克與政治之間:古代奧運會的諸多方面直接遺傳到現代奧運會,今天對于母體和政治的天然聯系卻欲擺脫;政治意圖是現代奧運創始者初衷之一,而這一社會背景卻是繼承者準備隱去的;現代奧運初創階段把以民族主義為主導的政治因素作為初動量之一,這一初始方向對如今而言準備改變;我們應該大力加強宣傳奧林匹克運動精神互相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和文化,讓每一個愛好和平、友誼、團結的人享受這一盛會。在奧運商業化浪潮中奧運組織者既要對政治力量在奧運大舞臺上的表演進行拒絕,又要使奧運會的影響力盡量擴大。
新中國參加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可以說是一個曲折的過程,建國初期,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合法席位被臺灣占據著,新中國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行使國家奧委會的職能,組隊參加第15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同國際反華勢力及分裂中國的陰謀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在1954年5月國際奧委會主席布倫戴奇卻將中國臺灣的體育組織以“中華民國” 的名義列入被國際奧委會承認的國家奧委會名單中,企圖制造“兩個中國”,中國政府強烈反對,被迫中斷了與奧委會的關系。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復,國家體委根據我國當時的國情發展體育實行“舉國體制”,在政治上實行“乒乓外交”,使我國的運動健兒們在奧林匹克運動賽場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乒乓外交”的推行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威望。中國在幾代偉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國的經濟不斷繁榮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國申奧成功,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中國歷史金牌總數取得世界第一,向世人展現了中國的實力,體育大國的實力,同時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我們中國必將由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
奧林匹克精神是互相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通常它包括參與原則、競爭原則、公正原則、友誼原則和奮斗原則。參與原則是奧林匹克精神的第一項原則,參與是基礎,沒有參與,就談不上奧林匹克的理想、原則和宗旨等等。 奧林匹克運動會中有政治因素的存在與公平、誠信、協作等相矛盾。在一定時期內國家根據本國的國情,對體育事業進行干預,會促進體育事業的發展,但國家并不能一味的對運動會進行干預,否則會得不償失。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文化不斷提高,對體育的認識和了解就更深刻和細致,欣賞體育的能力加強,在體育項目的參與人數就更多更廣,如果體育有太多的政治干預和不公平,人們也就會減少該體育項目的參與人數和次數.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更注重體育的健身功能,而非競技。
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經濟一體化,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聯系日益緊密,北京奧運會就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很多國家注重參與進來,當然取得好的名次會更好,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更主要的是發揚運動員頑強的拼搏精神。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需要國家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技術實力,比如說修建奧運場館以及配套設施都需要很大的資金和雄厚的技術實力,否則就達不到奧委會的要求。當然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給本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舉辦國奧委會出售電視轉播權、奧運吉祥物、奧運紀念品等。如:英國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可以增加就業崗位,特別是促進舉辦國的旅游業、餐飲業等服務行業的發展。今年第三季度英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這一數字意味著英國結束了此前連續三個季度的經濟衰退期。一些分析人士對此歡欣鼓舞,表示對英國經濟發展前景信心滿滿。然而,更多的分析人士則擔心,第三季度的好數字可能只是曇花一現,英國全年經濟形勢并不樂觀。
事實上,自第二季度起英國經濟就出現了轉暖跡象,雖然該季度經濟仍然處于萎縮期,但萎縮狀況好于預期。至第三季度,英國經濟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奧運會的舉辦對其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根據統計數字,倫敦奧運會和殘奧會對就業、旅游和交通等方面均有提振作用,帶動經濟增長0.2%。受間接因素影響,英國工業生產在這一季度也加速明顯,環比增長1.1%,帶動經濟增長0.5%。
可以看出,這一系列的好數字都是與奧運聯系在一起的。目前,奧運會早已結束,其刺激作用無疑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消失。英國工黨影子財政大臣埃德·鮑爾斯就指出,英國第三季度經濟復蘇主要是靠奧運會等暫時因素刺激,政府并沒有出臺可持續的促進增長戰略。可見奧運會對經濟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在后奧運時代,對體育場館和設施進行科學的管理,合理的對外開放,發展旅游以及比賽都會取得很大的經濟效益,這也是很多國家都積極申辦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體育現象,也是影響最大的社會文化現象之一。研究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與政治的關系,以便于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與政治和諧發展,使奧林匹克運動會成為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人與人交流的紐帶,要以人為本,通過體育手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而創建一種以奮斗為樂,以優秀為榜樣的價值。使人們樹立積極的進取精神與超越意識、榜樣的作用、和平發展的世界觀為人類造福。
[1]基拉寧.我的奧林匹克歲月[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
[2]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06-27.
[3]傅治平.和諧社會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吳榮順,代曉艷.談北京奧運與人的和諧發展[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7(2):35-38.
[5]屈東化.承辦奧運會的效應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1(4).
[6]藍國彬.關于2008年奧運會企業贊助與發展奧運經濟的思考[J].體育與科學,2002(6).
[7]伍紹祖.中國的體育改革及奧運戰略[J].體育文史,1994(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