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保 田麥久 劉大慶
(1.武漢體育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9; 2.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100084)
運動訓練學是研究有效組織運動訓練及運動訓練活動規律的行為科學,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項群訓練領域、一般訓練領域、專項訓練領域的三個層次實踐中所出現的現象和問題理論是其主要涉及的。不同時期的運動訓練實踐會出現不同的現象和問題,對這些現象和問題進行科學的解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以推動運動訓練實踐的發展是運動訓練學所必須承擔的責任。
國內外運動訓練理論與實踐研究。
1.2.1 文獻資料法
本文的理論基礎是查閱近年國內外運動訓練理論文獻資料的綜合部分。
1.2.2 比較研究法
對國內外運動訓練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進展、熱點進行比較研究存異求同,為預測其發展方向提供理論依據。
1.2.3 邏輯演繹法
運用邏輯學方法,如類比、歸納、推理等,要得到正確的結論還要結合多項體育學科知識對所獲資料進行詳盡分析。
(1)萌芽階段(1898~1965年):此階段屬于積累總結運動訓練實踐經驗階段;(2)形成階段(1965~1975年):此階段發展到揭示運動訓練一般規律,奠定運動訓練學理論基礎,展示相關基礎學科與運動訓練的多學科聯系階段;(3)深化階段(1975年至今):此階段為運動訓練學的科學體系得到了逐步完善和豐富階段,相應的理論研究成果也極大地促進了競技體育的發展。
(1)引進階段(1953~1957年):從蘇聯引進單項訓練理論,對一般理論介紹性的解釋;(2)摸索階段(1958~1966年):以訓練經驗、體會總結為主是在1958~1962年之間,有關訓練普遍規律的研究是在1963~1966年上半年;(3)系統化階段(1970年至今):1970~1975年從方法論的角度研究單項訓練工作的經驗,運行訓練學理論的系統研究是從1977年開始的。
3.1.1 運動訓練學概念的研究
國內學者對運動訓練學所下的定義不盡相同,但在以下三方面有一致的觀點:(1)是研究各運動項目訓練過程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共性規律;(2)是連接基礎學科與訓練實踐的重要橋梁;(3)“一般規律”是訓練學的內涵,是區別其它學科的根本。
3.1.2 運動訓練學基本概念的研究
(1)“競技體育”應定義為一種“體育活動”;(2)“比賽戰術”應定義“為戰勝對手或為取得預期的比賽結果而采取的計謀與行動”。
3.1.3 對運動訓練科學化、系統化的研究
(1)項群訓練理論的研究。中國于1983年提出“分類訓練學”構想,1987年完成了項群構思與命名,1990年發表項群訓練理論的建立與應用論文,1998出版項群訓練理論,2000年“項群訓練理論”編入全國體院通用教材《運動訓練學》。
(2)競技能力結構的研究。1994年,我國學者建立了“優秀運動員競技五能力結構模型”理論,隨后1997年提出了“運動員競技能力非衡結構的補償理論”,自此這兩個模型和先前日本的“木桶理論”互相補充,理論相得溢彰。
(3)運動訓練直接應用到實踐中的研究。近年的學術專著分別從訓練心理、機能、教練員素質、青少年訓練等角度給予了實踐領域的具體問題進行了直接的回答,為訓練實踐提供最直接的方法導向。
(4)對優勢項目制勝規律的研究。運用博弈相關理論對“中國優勢競技項目發展規律的總結”認為中國的優勢項目之所以優勢是因為:①技術隊伍專業;②注重拼搏精神;③把握趨勢,形成特色;④抓技術創新;⑤科學化訓練;⑥重視選材。
(5)對訓練實踐行為導向性的研究。1995年的《奧運爭光科技工程》促進了訓練理論的突破、創新,把競技體育運動訓練科學化程度一步步推向前。
3.2.1 運動訓練學理論向競技體育學理論的擴展
在競賽學方面、選材學方面、競賽管理學方面滲透,是近年來運動訓練學的理論發展趨勢,并且作出了大量的著作。
3.2.2 運動訓練的認識問題受到廣泛關注
這方面的一般理論代表性研究有《競技教育學》、《競技體育與奧運備戰重要問題》、《運動訓練理念探析》。在專項運動訓練理念代表性研究有《關于我國籃球運動訓練理念的構建》、《對中國排球運動訓練實踐中若干理念的反思》、《國外青少年足球訓練理念研究》等。
3.2.3 “三從一大”訓練原則的再認識
新時期不同學者對于此原則進行了不同的解析,也產生了一定的共識,那便是其核心是“從實戰出發”,但是同時該原則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在科學訓練更高要求的今天,應與時俱進,有所發展,進一步完善。
3.2.4 優秀運動員的個體訓練問題受到關注
這一塊的研究集中在我國明星運動員的研究上,如:劉翔跨欄技術的動作特征研究、陳艷青備戰北京奧運會專項輔助的練習與競賽成績關系的研究、杜偉技巧運動生物力學的分析等,都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的優秀運動員個體訓練學特征。
3.2.5 項群訓練理論的研究
項群訓練理論創于20世紀中國,在運動訓練實踐中不斷發展不斷完善,在過去的幾年中研究成果豐富,對于充實運動訓練理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著用。
3.2.6 競技能力應用研究不斷深入
在“優秀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模型”、“木桶模型”和“積木模型”這三個模型的指導下學者們研究了排球運動員的競技能力非衡結構補償途徑、同場對抗性項群運動員競技能力非衡補償、集體項目的研究都不同程度的表明在模型理論的指引下的各項目訓練實踐理論的深入探討。
3.3.1 關注運動訓練過程中人文教育
目前我國這一塊的理論有:和諧競技體育的研究、運動訓練的“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研究、“育人奪標”的競技教育過程研究、競技體育倫理研究、環保競技運動訓練研究等,這些研究表明中國的競技思想已經從“物本位”向“人本位”和“物本位”重要轉變。
3.3.2 訓練周期劃分問題
訓練分期理論隨著實踐活動的變化,其科學性受到不斷的質疑和挑戰。
3.3.3 “小周期”和“板塊結構”理論的探索
我國學者認為:傳統訓練周期理論在準備期中平行發展多種身體素質,而板塊結構訓練理論是有選擇的發展1~2項素質,這就是他們的區別。其核心思想是:“高水平運動員接受一兩個比較大的訓練刺激,在相對集中3~4周的板塊時間內,并且在通過對一些指標測試來檢查每個訓練板塊”。
3.3.4 超量恢復理論實踐效果的爭議
我國學者對于超量恢復理論的實踐效果有以下五點質疑:一是該理論的科學實驗數據不足;二是人體能力的極限沒有給出;三是機能提高的長期累計效應被忽略,而僅僅強調了短期行為;四是理論缺乏辨證思考;五是以個別代替一般,以部分研究替代整體研究。
21世紀是倡導科學的世紀、是倡導和諧的世紀、是倡導協調的世紀、是倡導全面發展的世紀,運動訓練理論與實踐研究也即是如此。在回思過去和立足現時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過程中不難發現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運動訓練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必將會出現如下幾點趨勢。
學科理論研究的發展必須在正確的方法論的指導下進行,方法的突破必然會產生一大批新成果、新理論。辨證唯物哲學的思維方法將會繼續作為我們研究的核心指導方法起著重要作用,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在研究中將會被更廣泛的應用,數理統計科學將在研究分析中得到更深入的應用,運動訓練理論與實踐的研究的多學科、綜合性特點將會日趨凸顯。
“科學性”體現在未來將會有大量的高科技理論和技術向著運動訓練理論的領域滲透,特別是一些具有指導性意義的概念、觀點和理論,都將建立在大量的實驗和自然科學論證的基礎上,而且經過反復的訓練實踐檢驗。理論研究服務與實踐方面是“實用性”的體現,更加緊密的把未來的理論和實踐結合到一起,使理論更有利于實踐,更具有可操作性,從而使理論迅速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新的理論和視角隨著與競技體育相關學科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相對的產生。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將是以訓練思維和理念為主,訓練思維和理念的突破是訓練實踐突破的前提。要使理論與實踐更加的理性化、人性化,那么各項競技體育的研究就要和人文關懷緊緊結合。
研究將會在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上密切結合,在把握一般規律的基礎上,研究將會在個性化訓練方面即特殊規律方面進一步升溫,沿著以特殊—一般—特殊…、整體—細節—整體…的路徑不斷循環往復中認識運動訓練中的更深層次規律。規律的細節化、現實化趨勢進一步加強,從而使理論更利于指導實踐。
體能和技術是任何運動項目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體能是運動進行的內在物質基礎,技術是運動的外在表達形式,深化認識二者之間的關系,并在實際訓練中結合具體專項、具體個體,在訓練實踐中將二者辨證的、有機的統一起來,將更有助于把握運動訓練過程中的本質規律。
由于運動訓練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作,能否科學、系統的安排訓練過程的每個環節,使運動訓練系統沿著高效、高質、高度有序的方向運行,使系統內的每一要素朝效益最大化的方向發展。因而未來的研究會對運動訓練過程調控優化方面進會進行更多的有益探索。
從目前看,教練員的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全面的關注,如執教能力、大賽的控制能力和指揮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未來會把教練員的研究和對運動員的研究提高到同等地位。
對于運動訓練中的各個相關因素充分的考慮,并要求相關因素之間的協調性要提高,有利因子要強化,不利因子要弱化,使運動訓練朝系統最有序化、系統功能最大化方向發展,這樣才能夠提升運動員(運動隊)的競技能力乃至持續協調發展競技體育。未來的研究要突出的強調系統與環境的協調,并不單是對系統本身的協調機制的注重,使得運動訓練中的整體性、協同性和均衡博弈性更加突出。
[1] Irving PG,Goldstein SR.Effect of Home-field Advantage on Peak Performance of Baseball Pitchers[J].Journal of SportBehavior,1990.
[2] Nideffer RM,Sagal MS.Concentration and attention control training.In:Williams JM.Applied sport psychology:Personalgrowth to peak performance(3rded)[J].Mountain View,CA:Mayfield,1998:296-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