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偉 張英
(淄博市臨淄區臨淄中學 山東淄博 255000)
中小學體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根據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心理需要,選擇性的進行體育教學,從而增強身體素質,保證身體健康。因此體育基礎課程改革中所提出的“健康第一”和“以學生為本”的宗旨能否實現,關鍵就在于教師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認識傳統教學方式的優缺點,再結合新形勢下體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實施創新性教學,發揮好自身在體育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
目前在很多小學或初中體育教學過程中,一些老師往往不考慮中小學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就依照成人的體育標準進行教育:一方面很多體育教師往往喜歡對一套動作分成若干個動作進行教學,體育教學實踐緊盯這技術細節不放,往往造成“為細節而教”或者“為技術而技術”,本末倒置,舍本逐末。體育教學常常忽視教材的整體性和從不同的角度對體育教材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譬如足球教學,教師往往只重視對足球技術的教學,把一項完整的足球教材分成許多小細節,然后根據這些細節的先后順序進行傳授,僅僅傳授足球的技巧,而不是同時傳授學生們足球的文化價值,這就導致教學的“批判性”、“多向性”的缺失,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另一方面許多學校體育教學的目標不是讓學生熱愛體育,而是單純地提高學生生理機能指標,導致體育教育功利化,無法使學生真正愛上運動;而且體育教學目標單一化較嚴重,缺乏變通。在課堂體育教育中,老師的教學往往模式化、單一化、程序化,導致學生在老師的強迫下進行學習,沒有真正的全身心的投入,體育教學系統過于單一、死板,學生們間接的變成了教材的奴隸,導致體育教學活動無法發揮學生的創意性和積極性,嚴重阻礙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中小學體育教學的體制改革與發展已刻不容緩。
雖然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正在進行,但不少改革者卻沒有真正領會到改革的方向和精髓,只是追求表面上的活躍和熱鬧,而沒有重視到中小學生的內在情感和學習動機,這和體育教師的教學活動直接相關,也表明體育教師的教學觀念沒有發生實質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1)目前中小學教師的工作量太大,除了教授正常的教學課程外,還要負責早操、課間操、學校運動會訓練等工作,使教師沒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如何進行教學活動改革;(2)當地教育局給學校教師的教學改革任務一般只是停留在喊口號階段,并沒有真正的落實下去,既沒有專業的指導和詳細的改革方向及內容,也沒有相應的改革效果考評機制,因此是體育教學改革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而已。
目前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普遍只是為了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或者教授某一體育活動的技術動作,然而這些在學生離開校園之后就被拋在腦后,這與體育教學忽視培養學生健身意識、健身能力、健身習慣的培養有關,還與我們沒有在體育課堂教給學生鍛煉身體的原理和應用運動技術鍛煉身體的方法有關,因此在今后的教學改革中,必須樹立正確合理的教學目標。
中小學體育教學內容已經變成一種競技運動,而競技運動具有規則嚴密和技術要求較高的特點,雖然其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已具有的運動能力,并且在技術上得到完善,但這顯然脫離了中小學體育教育的內涵,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望而生畏,扼殺了學生主動去健身鍛煉的積極性,也影響了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
新形勢下的體育教育改革,主要就是一種強調弘揚學生主體性的教育,而現在大部分的中小學體育教學方法都很僵化,都是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和興趣,也就發揮不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評價的目的不但是為了教學效果,而是使學生認清自身,從而得到激勵,鞭策、鼓勵自身向新的目標前進,可是當下中小學體育教學評價標準比較單一,主要是通過考試進行測驗,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既失去公允性,也沒有激勵作用。
雖然新形勢下的體育教學要遵循“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但其目的不僅僅是要從身體上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追求對人體生物學的改造,而且還要從心理上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從而使中小學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因此在實際中必須根據這樣的教學觀念開展教學活動,要讓學生不僅身“動”,更要讓學生“心”動,身體方面主要是通過體育活動中激發運動興趣,掌握基本的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能,從而培養健身意識,養成健身習慣;在心理方面,則要培養學生的心理品質,要學習體育精神,讓學生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不畏艱難,勇敢克服,最終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
一切教學活動開展的前提是制定教學目標,它是教學活動的起點,也是終點,新的中小學體育教學理念的基礎上,加入體育課程的特點,來構建五個領域、三個層次的課程目標,其中五個領域包括:心理健康、身體健康、運動參與、運動技能、社會適應。三個層次的互相遞進關系為:課程目標—領域目標—水平目標。此目標體系不但展現了身體鍛煉為主的特點的體育教學方式,還使該體系包括心理、身體、社會的三維健康觀,體育教學發展將面向多方位與多功能方向發展。因此,使現代體育教學的改革成果得到豐富,尤其是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內容方面的豐富,將其變的更加方便適應社會與自然環境的要求。
教學內容的改革是指在原有的基礎上考慮學校的場地、器材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而改變或豐富具有生活性、社會性及趣味性的教學內容,給學生營造出積極向上愉快的氣氛,為此使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得到培養。使教學內容得到多方面的改變。不可以將體育課當做是單一的練習技術,而要當做是在體育課中有選擇地使學生學會和掌握一些的運動的技巧,教會學生可以了解、掌握鍛煉身體的方式及方法,加大力度對學生進行全面培養,例如學生對體育興趣和意識等等,教會學生可以清楚的知道運動規律與怎樣及時調整運動負荷的方式,但主要還是提高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意識,讓他們可以自覺地參與體育鍛煉。
體育教學內容彈性較大,所以,根據地區的差異、當地學生的身體狀況,因人而異的制定適合當地學生身體情況的運動項目,從而激發學生對鍛煉的興趣。在提高體質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人格的培養。充分發揮體育教育的獨特魅力來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一些保健性體育知識等內容,并將“育體”、“育心”相互結合,使學生身心健康,從而全面發展。
體育教學的發展必須著眼于未來社會和基礎教育,科學的體育教學評價是實現體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教學評價主要有兩個目的:(1)充分了解學生的發展狀況,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提高,促進學生更好的成長;(2)對體育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從而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必須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首先,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通過讓學生進行自評和對其他同學進行評價,培養學生的判斷、思考等學習能力。其次,要強調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的有機結合,將使用評價信息的各方面人員邀請到評價中來,請他們提出對評價的要求和建議,以使評價結果能夠很好地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廣大體育老師而言,必須切實加強體育教學科研,否則就難于使改革深入和健康發展,也就難于保證質量、促進創新和發展。
[1] 管水法.對中學體育教學改革中存在問題的分析[J].福建體育科技,2011(2):39.
[2] 陳琦.現代體育課程及其發展趨勢[J].體育科學,2008(5):18.
[3] 毛振明.體育教學改革新視野[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2:44-47.
[4] 王宗平.重健身淡競技——大學體育教學改革與實踐[J].體育科學,2009: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