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遠
(曲靖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云南曲靖 655011)
短兵運動是中華武術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武術一個重要的競技部分。它是由武術當中的刀術、劍術、鞭桿、苗刀等套路和對練演變而來,按照一定規則要求,運用刺、點、劈、砍、斬、掃、崩、撩、挑、截等進攻與防守技法的對抗性運動。它是由雙方運動員各自持特制短兵器,按照一定規則要求,進行的對抗項目。在武術短兵運動對抗中,兩人手持各自兵器進行進攻與防守,主要是一局制,凈打4min,禁擊部位主要是后腦、眼部、頸部、襠部。除禁擊部位外,凡手持短兵器的武術攻擊招法均可用,雙方以先擊中對方為準,裁判當即叫停,判先擊中一方為一點。
在短兵運動對抗中,護具是保護運動員最基本的安全要素,在平時訓練或比賽過程中,運動員只須穿戴頭盔和護襠,有利于步法、身法等技術的發揮與拓展。但短兵規則除了幾個禁擊部位,可以用多種方法去攻擊對方,對于刺、點、劈、砍、斬、掃、崩、撩、挑、截等方法中的“刺”并非只穿戴頭盔就能很好的保護運動員。雖然短兵器是帶有彈性的硬質鋼條,或木棍包裹一層海綿,外層用皮革緊緊包裹而形成的兵器,但運動員全力的向另一方擊打或“刺”時,如果雙方力量形成迎擊態勢,務必會對另一方造成很大的傷害。從以下幾點實驗可以得出結論,護具的重要性。
軀干:有護具的地方,被刺中和擊打的感覺不大,像是被頂了一下。沒護具遮蓋的胸肩部位,多數練習者覺得只要沒擊中內臟,被刺中或擊打也應該沒什么。但在訓練時被足夠的力量擊打或刺中沒有護具的地方,多數練習者一“擊”不起。所以,短兵的規則很重要,護具的保護也很重要。
頭盔:在雙方對抗過程中,眼部是禁擊部位,但頭部仍可擊打,用擊劍面罩和帶透明面罩的短兵頭盔都能很好的保護運動員的安全。如只配戴散打頭盔或條狀面罩空隙較大的頭盔。按現有的短兵器,用力擊打頭部或刺向頭部,如果又是迎擊的話,殺傷力仍不可小視,對鼻、嘴等脆弱部位仍會產生較大傷害。
從現代短兵運動發展的特點看,規則的完善需要更進一步的發展。從現有規則來看,它即有人性化的一面,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在雙方擊打過程中,往往限制運動員的技術發揮不是兵器,也不是運動員本身,更多的是裁判員,更確切的說應該是規則。從2004年山東首屆武術短兵表演賽和2009年上海舉辦世界中華短兵大賽情況來看,雙方運動員更多的是猛打猛拼或斗雞式的打法,技術動作較少,誰先擊中對方,誰就得一點,且對方想反擊,裁判這時已叫停。例如:一方擊中另一方的手或腳,另一方在同時也擊中對方頭部,從殺傷力的角度來講,后者明顯比前者力度強,但運動員為了得點,他不顧對方擊中自己哪個部位,只要能先擊中對方,自己也要迎著頭去攻擊,且裁判及時叫停進行判罰。從某種意義來講,短兵運動更像斗雞,而并非傳統武術中用連貫動作、擊中有效的部位,打敗對方。它限制了運動員使用組合動作或連貫動作的的技術。從而,失去了傳統武術中的組合技法,而更多的迎合了西洋劍的技擊方法。
在武術其它項目中,如散打規則經過幾十年的摸索與修改,已是相當成熟,在世界體育項目中站有一席之地,不僅在國內開展的如火朝天,且每年都有多場國際大型比賽,在這當中除了項目大力推廣,更重要的是規則的成熟與完善,吸引更多的武術愛好者參與。作為新興項目武術短兵運動,該如何推廣與發展,這需要武術人更多的智慧,規則的成熟與完善是項目發展的根本。
目前所使用的短兵器,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易斷;易變型;安全性差,從山東省比賽情況看,一場比賽斷一二根短兵器很常見,最高記錄斷三根;且易變型,嚴重影響了運動員技術的發揮。安全性也及差,由于這次比賽的短兵采用后粗前細,且質量較輕,每一擊出去就像鞭子一樣,殺傷力驚人,受傷比例超過半數(54%),這絕對不適合現代競擊的安全性,這些問題歸根是設計上不合理,以至于武術短兵運動比賽舉行到一半就停止,這就需要當代武術人不斷的探索適合武術短兵的兵器,這樣才能更好的發展我們這項民族運動,才能有更多人參與這項運動。
規則的成熟關系著此項目的發展,從山東省比賽情況看,規則不完善導致賽場上較為混亂,受傷率極高。規則中禁止擊打部位眼、頸、襠、后腦,其它部位都可有效擊打。可是運動員的護具只有軀干與頭盔,其它部位都爆露在短兵器擊打范圍之中,且由于短兵器設計不合理,擊打出的力量像根鞭,殺傷力驚人,導致半數參賽運動受傷,從而中途停止比賽,這給運動員及愛好此運動的人留下一定的陰影,從而影響此運動的發展。
在制定規則時,是否應該考慮護具的制作或規則適應現有的護具,如跆拳道的比賽規則,只能擊打護具上的幾個點,再加一個頭部,且跆拳道頭盔的厚度彈性都比散打頭盔要好,安全防護高,且觀賞性娛樂性較高,所以跆拳道運動比其它任何競技運動都開展的要好,短兵運動其實也可以借鑒跆拳道運動的規則,擊打只能攻擊軀干、頭部(頭盔需要改進),或者說有護具的地方,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護運動員,更好的提升運動員的技術水平。
目前,短兵規則充許“連擊”或“互擊”。本來這是向競技體育接軌好規則,必定競技項目沒有激烈的對抗,就沒有觀賞性,也沒有體育的競技價值。但從山東省比賽情況看,場面亂且受傷率大,比賽舉辦不成功。有人歸根于規則充許連擊或互擊。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連擊或互擊,而在于得分上;規則規定,互擊以先擊中為一點,這就給比賽留下隱患,比賽本應考驗運動員的技術,但比賽場上場面混亂,都以亂打亂拼、報復性擊打為主。首先,連擊或互擊不應只計先擊中一方者得點,應該互相都有得點,或攻擊有效部位才得點。其次,擊打得限制部位,除禁擊部位外,如手腳在互擊中被擊打,不但不能得點,得提出適當的勸告,如一場比賽下來這種報復性的擊打超過一定的次數,得警告扣分。
規則決定了運動員技術發揮,從現有規則上講,短兵比賽中技術過于單一,以一擊一點或亂打亂拼為主。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有幾個原因:(1)從比賽中看,運動員主要應該的技術是砍和斬,崩和點基本不用,劈和刺也很少用到,運動員進攻部位主要集中于軀干和頭部,受傷比例最大的是大腿和手臂部位。應該修改一定的禁擊部位規則。(2)裁判員喊停或者不恰時機喊停的次數過多,也給這種亂打亂拼互擊的現象創造條件,多數運動員在日常訓練中適應只要拿到第一擊,裁判就會喊停判分,就會給運動員一個不用防守的習慣,武術本質就是有攻有防,攻防一體,而短兵比賽或訓練中由于習慣拿到第一擊就會停止判分,多數運動員對第二反應的攻防缺失,導致受傷率極高,最終比賽終止。
武術短兵發展到今天,已漸漸被當代人所認識,但要被當代人所接受及推廣至世界還有很多的路要走,規則是體育項目是否成熟的標志,我們不能一味的迎合西方競擊項目的標準,也不能缺失武術傳統的精髓。首先,從現代武術短兵比賽場地上看,是以西方拳擊擂臺為主的狹小的空間場地進行比賽對抗,是否缺乏武術特色的場地。從距離上來說,兩人手持1m的兵器,再加上運動員本身的身高,需要前攻后防的移動,能運用的場地空間極為有限,不僅限制了運動員步法移動,同時也限制了運動員技術的發揮。其次,從護具兵器上來看,雖然2009年上海舉辦世界中華短兵大賽上,護具短兵都有了進一步的改善,安全性也提高,但技術打法上,并沒有實質性的提高,比賽的激烈性觀賞性似乎不高,如果改善了護具兵器確缺少了對抗激烈性、觀賞性,這只能說明這項運動項目還發展不夠成熟。再次,從比賽局數上來講,應該實行三局兩勝制,每局時間上可以適當縮短,由原來凈打4min改為3min,這樣可以提高運動員的體能;耐力、反應能力,全面提高短兵運動水平。最后,從武術技術傳承方面,依舊缺乏傳統武術中的使用組合動作或連貫動作的攻防含義,裁判一場比賽叫停的次數高達十幾次以上,缺乏實質性對抗,不能完全發揮運動員的技術潛能。
武術短兵發展至今,仍舊一波三折,目前雖取得一定成績,但發展依然需要加快步伐。從現有規則上分析,需要制定完整的,被世人所接受的規則。才能被更多人所接受、所喜愛。從場地設計應用上,應有中國武術短兵特色的比賽場地,不能一味的迎合西方體育,武術有著上千年的傳統體育文化,應該適合走即能跟國際接軌的競技體育又能保留武術特色的項目。從擊打規則上來看,應該放開束縛,給運動員充分的技術發展空間,讓武術中的刺、點、劈、砍、斬、掃、崩、撩、挑、截等動作在短兵運動中充分體現出來。從護具安全性和短兵器上來看,需要設計適合短兵項目的專用護具與短兵器,以更好的保護運動員的安全。這需要武術人以更高的智慧來解決短兵運動所存在的問題,這樣短兵運動才能迎來真正的春天,讓國人所喜愛,讓世界青睞。
[1] 戴小平,梁亞東.武術短兵競賽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11):82-85.
[2] 張杰,趙靜.武術短兵運動的技術運用視角分析[J].體育科技研究,2009(4):33-35.
[3] 戴小平.中國短兵[M].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5):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