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評論員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經歷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后,超越工業文明的更高層次文明境界,是在對工業文明帶來嚴重生態安全進行深刻反思基礎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積極推動的一種文明形態,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形態。近年來,我省東部地區依托生態資源優勢,形成了一定的生態產業基礎,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功能不斷強化,初步走上了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發展新路。實踐證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形勢所需、人民所愿,關系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必須讓生態文明觀念更加深入人心,形成廣泛共識。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體現了新的價值取向。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確立“誰保護、誰受益”生態建設原則。人類的需求,不僅包括農產品、工業品和服務產品,也包括清新空氣、清潔水源、舒適環境、宜人氣候等。從一定意義上而言,生態建設也是一種產品的生產過程。但從其產品性質來看,生態產品的生產具有明顯的溢出效應。為避免“搭便車”現象,必須由政府進行必要的調控,并積極探索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引導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開發地區對保護地區、生態受益地區對生態保護地區給予相應補償,加快樹立“誰保護、誰受益”的價值取向,充分調動生態保護的積極性。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構筑“生態保護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生態建設載體。當前,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發展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但本質要求是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參與機制。必須堅持政府主導下,積極運用市場機制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建設。政府應主動拓寬渠道、搭建平臺,制定鼓勵措施,讓各方社會力量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重點是發揮社會團體和企業對生態建設的重要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為建設美麗遼寧、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