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平
通過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體察到民情民意,同時也不難了解自己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有了第一手材料,再去想象廣大的群眾“怎樣看我”的課題,就更有根據了。
人生在世,大都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也有特立獨行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但這種態度也說不上對別人的看法不在乎,而是在眾說紛紜的壓力下,鼓足自己做事的勇氣。流行歌曲《虛假》有段歌詞:“不管你們怎么看我 ,不管你們怎么講我 ,我不會感到難過 ,因為我沒有犯錯……”說的是生活中一個人要有自知之明,不為別人議論所左右。可這里說是不在乎,憤懣和無奈卻彌漫在字里行間。當干部的更應重視人們的看法了。因為干部是公仆,掌握的權力是公權,是為群眾辦事的,說話做事,群眾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是干部履行職責的基本標準。如果不在乎群眾,就不配當干部。
比起平民百姓,領導干部更在意人們的看法。領導的崗位是顯著的,眾人矚目,在人們注目之下,哪位領導不想知道人們怎樣看待自己呢?千萬人在聽一位領導作報告,分析形勢、部署工作,聽眾一張張面孔后面,進行著怎樣的思維,對講話的人做出怎樣的評價?作報告的人當然十分關心,但也只能通過現場的氣氛,人們專注的神情、互動的眼神了解個大概,人們具體怎樣一個想法,對臺上講話的人形成了什么印象實在難以一一掌握。唐代詩人白居易寫道:“唯有人心相對時,咫尺之間不能料?!钡拇_有點道理。
領導干部感覺自己在群眾心中的形象,很多來源于自己的想象,這并不應簡單地怪他們主觀主義。那么多群眾,各有所思,怎樣調查了解?即使去了解,問問你對我印象怎么樣,也有點唐突。真要做這些事情,得耗費多少時間和精力。所以想象、揣測別人怎樣看自己也是人之常情。
想象人們怎樣看自己既自然,又必要,關鍵是要使自己的想法貼近真實。首先自己的思想感情要和群眾貼近,心靈溝通起來,在此基礎上理解大家的所思、所盼就方便了。想象人們怎樣看自己,內容很龐雜,“老虎吃天,無從下口”,從自己怎樣對待人們入手更方便把握。如果干部一心為了群眾,兢兢業業,“講誠信、懂規矩、守紀律”,群眾里的多數人、多數情況下會作出積極的評價和響應,即使有誤解、有抵觸也會逐步化解。講究工作方法,講究和群眾溝通的藝術非常必要,但也要以誠信對待群眾,以為群眾謀幸福為前提,否則“藝術”就成了權術。
想象自己給別人留下的印象,要在平靜、平和的心態下想問題為好。一些干部常常覺得自己在群眾心目中挺崇高,當然有一些理由,但往往和群眾真實的想法距離挺大。比如一位領導認真作了兩個小時的報告,他想我費了這些口舌,講得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大家一定受到很多啟發教益,對我一定很贊賞,其實未必盡然。自我感覺的高度、深度、全面,人們可能聽起來耳熟,沒什么新的語言。即使真講得好,聽眾的興奮點也未必跟隨講話的始末,可能只對某些問題感興趣。也可能覺得領導講得好,有水平是理所當然,不必贊賞。有些深刻、有用的領導講話聽眾反應也可能很平淡,這也是正常的。有的領導干部喜歡話語驚人、舉止招搖,粉絲多多,于是有眾星捧月的感覺。這感覺自然有幾分真實,不是幻覺,但也未必經得起歷史檢驗,一旦為人的另一面暴露,人們會大失所望。有點政績,也不必輕易認為自己成了英雄,萬眾仰望。做點事是應該的,多想想事業成功有黨組織的力量,有群眾的貢獻。個人成績也應肯定,但要適當評價,不要想當然以為群眾正在頂禮膜拜、感激涕零呢!
想象、評估自己在人們心中的形象畢竟不是面對面地了解,只能是有所估摸,要了解得更準確、更深入還是要多和群眾直接接觸,深入到群眾中了解和體察民情、民意。想要了解自己在群眾心中的形象,當面談談當然直截了當,但也未必全面準確。當面聽到的好話,有些是出于客氣,面子上過得去,不一定是真心話。干部下基層,到群眾中主要是為了解決問題、體察民情,而不是僅僅了解群眾怎么評價自己。那么多問題、那么多群眾疾苦你不聞不問,只問怎樣看待我,你說群眾會怎樣評價?在工作和與群眾交往中,有心人會體察到自己在群眾中的形象。群眾通過言行自然表達的評價才是更深刻的。通過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體察到民情民意,同時也不難了解自己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有了第一手材料,再去想象廣大的群眾“怎樣看我”的課題,就更有根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