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禾
把公款當做唐僧肉,濫花濫支、胡吃海喝、中飽私囊,可謂官場頑疾,很多官員抱著反正不是自己的錢,花多少都不心疼的心態,飯桌上是山珍海味無所不有,飯桌下盡享奢華之極,吃成了酒囊飯袋,留下了一身“職業病”,被群眾戲稱為“吃貨”、“吃客”。
一些官員這樣做,無非是覺得行賄受賄違法,而吃吃喝喝,享受一下卻無傷大雅,況且孝敬的對象常常是上級,下級向上級表“敬意”,領導也不會和自己過不去。
每逢重要節日特別是春節,那些穿梭于全國各地城鄉道路上的送禮車以及大都市中由此造成的擁堵已成當今社會的一大奇觀。另一奇觀則是遍布于城市大街小巷的禮品回收店。
無數事實表明,“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邪生于無禁,欲生于無度。”當違法違規變得輕而易舉且違者大都安然無事時,任何法律禁令都不過是一紙空文。無數事實證明,僅靠道德教育、下發禁令是禁不住人的貪欲、遏制不住歪風邪氣的。對于包括使用公款在內的公權力,如果缺少法律的明確規范,缺少制度的制約與監督,缺少運作的公開與透明,缺少對違法者的嚴懲不貸,腐敗就是一種必然。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申恩威評論道:當下,公款送禮之風屢禁難止,成為消極腐敗的重要表現形式,成為久治不愈的沉疴痼疾和社會公害。公款送禮的實質是慷國家之慨,用納稅人的錢當籌碼來達到個人或小集體的目的。在公款送禮之中,巨額的公共資金通過暗流化為個人囊中之物,各種禁令和條例被無聲化解,相關法律法規被潛規則架空,極大地敗壞了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聲譽,嚴重腐蝕著黨員和干部隊伍,助長了腐敗高發易發的勢頭。治理公款送禮已刻不容緩。
還有人說,公款送禮折射著權力運行的無序與監管的極度乏力。許多人認為,應將公款送禮與公務招待、因公出國(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這“三公”消費一樣公開,加強制約與監督。否則的話,將會有更多的公職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倒在腐敗的泥沼中。回顧前鑒,此類事例還少嗎?
一位領導的司機也這樣無奈地說,“五糧液、瀘州老窖、中華煙、高檔普洱、白毫、鐵觀音,還有各種魚肉果蔬土特產……”這點“福利”是“沾了領導的光”。“逢年過節,變化的只有禮單,不變的是送禮,就算只是為了烘托節日氛圍也都會有所‘表示’”。“送禮之風愈演愈烈,已經成了‘禮災’。”
有作者建言道:相關部門如果能把公款大吃大喝等官場陋習盡早納入法治進程,讓財政支出更加透明,便于監督,讓懲治濫用公款有法可依,不良官員對公款這份“唐僧肉”的垂涎肯定會有所收斂。若如此,濫用公款陋習的終結或許不遠!
通常來說,我們按照社會精英和大眾對腐敗的容忍程度,可以將腐敗分為三類:黑色腐敗、灰色腐敗和白色腐敗。黑色腐敗例如貪污、受賄等犯罪行為,灰色腐敗的典型表現形式是“三公”消費,白色腐敗就包括送禮。當前,我國正處于一場深刻的制度變革之中,固有的制度體系被漸次打破,而新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制度體系還尚未完全建立,為腐敗提供了滋生蔓延的空間。這個問題必須通過深化改革來加以解決,必須全面地改革公款支出的運行機制,使之進入一個良性的發展軌道。的確,我們必須樹立這樣一種意識:“浪費也是腐敗,節約也是政績。”三公經費都來自于納稅人,每花一分錢都要倍加珍惜、精打細算。堵住公款消費的通道,既是對社會公共財富的節約,也是對人民群眾勞動成果的尊重。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理應成為所有公務人員的品格和道德。同時,當然還要有針對性、操作性、指導性強的舉措,使嚴格的公款接待制度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