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醒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毛澤東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他以不分晝夜的工作精神和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日夜操勞。
當時,典禮局接待外賓講形式、重排場。歡迎外賓的國宴豐盛異常,以致賓客酒足飯飽之后,滿桌酒席菜肴還沒有吃掉幾分。毛澤東對此不悅。
有一天,毛澤東在接待外賓之后散步時說,接待工作有兩大浪費:一是禮儀繁多,搞一些不必要的形式主義,浪費了大家很多的時間,要知道,時間浪費了是不能挽回的,用金錢也買不到的,這一定要改進!其二是接待宴會,大講排場,吃掉的還沒有扔掉的多,白白浪費了國家的金錢和物資。要知道,這些都是人民的血汗!你們可知道種一株稻子要經過多少時間才能結稻谷,幾株稻子才能做一碗米飯?種一棵麥子要經過多少時間才能長出麥穗,幾棵麥子才能做一個饅頭?有誰算過這筆賬?古人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古人都有這樣的感慨嘛!毛澤東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剛離開廣大的農民群眾,不能忘本!國家正在興建,要節約國家的資財,人力物力都不能浪費!他非常嚴肅地說:“勤儉節約和反對浪費是我們黨的一貫方針和優良傳統,什么時候都不能改變!”
毛澤東深有感觸,意猶未盡,他邊走邊說:浪費是要不得的,不管是浪費了時間還是浪費了金錢和物資,浪費就是白白地糟蹋了勞動人民生產的果實,浪費就是隨便揮霍了國家的財富,廣大的工人和農民,如果知道他們起五更睡半夜整年的勞動、辛辛苦苦生產出來的果實被我們給扔掉了,他們會很痛心的!會埋怨我們這些當家人的!毛澤東未走幾步又說,我們消滅了地主階級,是因為他們壓迫農民,專吃剝削飯,不勞而獲,但我們還沒有消滅掉闊少的惡習,闊少是揮霍國家資財的敗家子!
1950年2月,毛澤東訪蘇回國,計劃在東北沿線作短暫停留。他要順路考察一下我國的東北工業基地,進行比較研究,從中找出我們的差距,制訂明確的奮斗目標。
哈爾濱是停留的第一站。早就聽說毛主席、周總理要來,同行的還有借道回國的越南共產黨領導人胡志明,松江省和哈爾濱市領導喜出望外,精心準備為他們接風洗塵。一道道美味佳肴流水般地上席,省、市的領導同志興奮地一一介紹,可是毛澤東的眉頭卻逐漸鎖緊。由于有胡志明在場,毛澤東沒說什么。他只在兩三個盤中夾點菜,吃了半碗米飯,就放下了筷子。飯后,他對負責接待的市領導說:“我們國家還很窮,不能浪費,不能搞大魚大肉、山珍海味。吃米飯和蔬菜就可以嘛!”聽了毛澤東的批評,當地領導才明白他在飯桌上吃得很少的原因。
毛澤東一行的第二站是長春,打算與地方領導見見面,了解了解當地經濟建設和群眾生產、生活等情況,并一起吃一頓午飯。這天,毛澤東一下火車,就覺得有點異樣。當小車駛進市區時,街道兩旁竟冷冷清清,無人走動。毛澤東發問:“為什么街上一個人也看不到?”陪同的地方領導回答:“現在正吃中午飯。”“老百姓行動這么一致,比軍隊還整齊?”毛澤東又問了一句,顯然話里有話。這位領導感到事情瞞不住,只得道出實情:為了毛主席的安全,沿途全部實行了戒嚴。毛澤東十分生氣。他嚴厲批評了地方領導:“你們搞戒嚴,不讓老百姓出來,這樣太脫離群眾了。”地方領導當即表示接受批評,下令解除戒嚴。看到群眾生活恢復了正常秩序,毛澤東才消氣。
沈陽,這是毛澤東一行的第三站。剛到沈陽,他就遇上了比哈爾濱更加奢侈的招待宴席。同樣因為有外賓胡志明在場,出于禮節,毛澤東同胡志明等碰了杯,喝了幾口葡萄酒,吃了一點青菜,其余大部分時間都在抽煙。其實,他是在用這種方式罷宴。之后,他來到會議室,對地方領導的做法提出批評:“同志們,我們是人民的公仆,是為人民服務的,如果你們一層一層仿效下去,這么吃起來,在人民群眾中將會有什么影響?”
第二天,在中央東北局、遼寧省和沈陽市領導干部會議上,毛澤東再次批評吃喝風,他說:“這次我和恩來等同志路過東北,主要想了解一下東北的工作情況,了解東北地方工業生產情況,發現浪費太大。我在哈爾濱提過不要大吃大喝,到沈陽一看比哈爾濱還厲害。”接著,他引用了李自成、劉宗敏的典故。劉宗敏是李自成麾下的一員大將,官至將軍。進京后,他貪圖享受,到處搜刮錢財,大順江山的迅速覆滅,也和他的腐敗有關。毛澤東尖銳地指出:“我是不學李自成的,你們要學劉宗敏?我勸你們不要學。二中全會剛開完,就忘了。我們還要繼續貫徹二中全會的精神。”
1952年,在黨中央領導下,開展了反貪污、反浪費及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在運動中,各級領導帶頭,雷厲風行,不講情面,群眾積極響應,上下一體普遍地開展大檢查,個人在會上作檢查,群眾進行揭發、批評幫助。人人稱贊,效果良好,連平時愛占公家小便宜的人都作了檢查。
隨著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展,1956年11月,中國共產黨在八屆二中全會上提出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方針,號召全國人民都要實行增產節約,反對鋪張浪費。毛澤東說:“這不但在經濟上有重大意義,在政治上也有重大意義。”確實如此。當時,人們擺脫了銅臭的污染,不僅反掉了貪污浪費,加強了勤儉建國的觀念,而且提高了道德水平,許多事情已不受金錢至上的驅使,這使人們對糖衣炮彈的警惕性增加了感性的認識,從而改善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全國人民更加團結了。
毛澤東言必行,行必果,處處事事身體力行,以身示范。當全國解放之后,毛澤東進了北京,他的工作精神和生活作風一如既往,不改初衷。他的衣服破舊了,總是經過縫補繼續穿。建國之后,為了諸多禮儀,曾做了兩套衣服,買了一雙圓頭的黃皮鞋,他一直穿到與世長辭。當時典禮局長曾讓他再買雙尖頭的黑皮鞋,在接見外賓時穿,他沒有理睬。再問,毛澤東反問道:外國人是要來見毛澤東還是要看黑皮鞋?對方無言以對。
1958年,毛澤東身邊有個同志參加了干部下放勞動鍛煉,到農村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受教育。回來以后,看到食堂里有的人把吃剩的飯菜全扔了,覺得很是可惜。有一次在同毛澤東散步時,說到自己下放鍛煉的收獲和對食堂有人扔掉飯菜的感慨。毛澤東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我們的國家是一個大國,如果一個人一天浪費一粒米,一年就要浪費掉365粒米,這樣全國6億人口一年浪費掉的糧食積累起來,就能夠救助一方災民;如果6億人民每人每天能夠再節約一粒米,其數量不是就更可觀了嗎!實行增產節約,反對浪費,能夠使我們的國家富強了再富強,使人民的生活提高了再提高,何樂而不為!毛澤東管理著國家大事,但從他的生活的細微之處可以見到他的精神。毛澤東吃飯時,掉在飯桌上的一粒米、一根菜,他都要撿起來吃掉,他的飯碗里從來沒有剩下過一粒米。
毛澤東進入城市之后,經常到各地(特別是農村)去視察工作,也同樣注意節約人力物力,珍惜時間,盡量少干擾他人。他不讓當地同志迎送,也不接受宴請,經常是走到哪里看到哪里,并不通知當地的領導,一路調查研究,親自向工人、農民和戰士們了解他們的生產、工作和生活情況,調查之后,便回到火車上住宿,吃自己的一份伙食,以免當地專門組織人員接待他吃飯、住宿,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