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景華
任正非的這篇講話稿中少了一份內部居安思危時的警醒,多了一份社會時代交替時洞察世事的智慧——他將目光聚焦在了企業的外部環境以及人生道路上,包括了中國缺少寬容、產權保護制度等等,甚至說出了“英雄常常生不逢時”這個看似與企業無關的虛無縹緲的話題。這也驗證了中國人常說的“看山不是山”的人生境界說:當我們閱歷豐富,“看企業不是企業”時,才有可能超脫凡俗事物的羈絆,讓自己的眼光和胸懷更高遠更豁達。假如一個缺乏經歷的年輕創業者也發出所謂“看山不是山”的看透人生的感嘆,則大多數情況下其實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從本質上說,創新的兩個最顯著的特征都被任正非敏銳地捕捉到了:一是創新的土壤,也就是企業生存的外部社會環境;二是創新需要一種智慧,而非魄力或勵志。
因此,我們如果想象任正非一樣,成為具有通透的哲學味道的智慧型企業家,至少需要打通企業的兩堵墻:一個是社會環境與企業組織間的一堵墻,另一個是企業組織與個體間的一堵墻。
第一堵墻,我們稱之為企業組織的邊界,它意味著你究竟是“封閉的企業”還是“開放的企業”。這與企業家個人魄力無關,而是在考驗一個企業家是否視野開闊。在個人思維方式層面上,我們可以把開闊的視野或眼光稱之為“我們的智慧”。
第二堵墻是橫亙在組織與個體間的個性的邊界:你究竟是使用標準化管理消滅員工的個性,還是尊重員工的個性,讓它們閃耀出創造的火花?這不僅僅是考驗你的豁達胸懷或心態,更重要的,如果你沒有靈活的智慧,你幾乎就沒有能力管理個性化員工。從理論上說,有100個個性化員工,就應該有100種不同的管理方法。靈活地應對個性化員工,才是智慧型企業的管理特征。
如果你不懂得這個道理,只會死板地一根筋地使用強硬的標準化管理,那就只能證明一件事——你沒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