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宇(本刊特約記者)
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其存在的七十余年為世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相當多可供借鑒的經驗,特別是在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如何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貫穿了蘇聯數十年的歷史。十月革命前,俄國一度是歐洲的糧食生產和出口大國,農業成為俄國經濟的主要推動力。然而,蘇聯時期農業卻成為了每屆領導人最為頭疼的問題。列寧從一開始忽視農業到逐步正視農業問題,推行新經濟政策;斯大林奠定了蘇聯農業集體化生產的基本模式,農業的改革帶有濃厚的個人意識形態傾向;赫魯曉夫為應對積貧積弱的農業問題進行了大膽改革,希望通過建立國營農場和改變耕作的方式來解決農業危機,卻適得其反;勃列日涅夫的“停滯”則使得蘇聯農業面臨更深的危機。農業成為了蘇聯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每位領導人上臺時都會針對農業狀況進行尖銳的批判,但農業改革還是收效甚微,直至蘇聯解體,農業發展依舊落后。為了對這一過程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本刊記者采訪了著名蘇聯史學家、社科院世界史所研究員聞一先生,請他談一談由列寧到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經濟發展中的農業改革問題。戰時共產主義到新經濟政策:蘇共領導人逐步正視農業問題
領導文萃:俄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十月革命后,在蘇聯如何發展農業,也成為了關鍵性的問題。但從蘇聯歷史上來看,他們的農業發展遠遠落后于工業的發展,您如何看待蘇聯時期農業發展?
聞一:這個問題很復雜。實際上無論是列寧也好,還是布爾什維克黨也好,在十月革命前,他們對俄國社會實際情況都沒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尤其是農村的實際情況。他們所進行的革命宣傳工作,尤其是在農村的革命宣傳工作非常薄弱。眾所周知,當時在俄國農村做工作最多的,也最有影響力的是俄國社會革命黨人。十月革命之后,蘇維埃政權頒布了《土地法令》,但實際上,這個法令不是布爾什維克自己的,是借用了社會黨人的土地法令。所以,列寧時期的農業政策中,有兩個問題:第一,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沒能夠準確分析俄國社會的實際情況,特別是他們對俄國的農業及農民狀況不是很了解。從列寧本人來講,他從來沒有到過農村,而且布爾什維克黨的許多領導人都沒有在農村做過工作,他們都是在城市里生活和活動,十月革命前,列寧多數時間在國外,或者被流放,所以布爾什維克黨對于農村的實際情況的了解有限。第二,一個根本原因,這對于蘇俄甚至蘇聯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那就是在馬克思的論著里很少談論農村問題,馬克思談的是城市和資本主義,認為在未來的社會里應該建立一個無產階級的政權。具體怎么建立這種階級的政權,馬克思主義學說里并沒有說明。
領導文萃:那么是否可以說是列寧過高地估計了俄國社會的實際情況?
聞一:列寧是按照他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而在俄國建立社會主義。因為馬克思沒講過,如何在農業人口為主體、農業經濟占主體的國家搞社會主義。馬克思所講的社會主義革命是資本主義國家并且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革命,這是很明確的。所以說在十月革命前后,如果看列寧的著作就會發現,他很少講馬克思主義和怎樣應用馬克思主義。這一時期列寧的著作中都是發表列寧自己對俄國革命的看法,應該怎么在俄國推進革命,在俄國革命中布爾什維克應該怎么做,等等。因此,應當明確,列寧依靠的不是農民而是工人,十月革命主要依靠的是波羅的海的水兵,所以列寧對農民不是很了解。我想這也是蘇聯從一開始就帶有的一種天生的不足。由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對農民不了解,對農業不了解,因此,在農業的政策上、在農民的改造上、在社會主義體制下農業國家應該如何前進,都沒有一個較為成熟的方案。十月革命后,列寧主張計算和監督,就是整個國家通過計算和監督的方式實現社會主義。生產也好,分配也好都要進行精密的計算和監督。
因此,在列寧的帶領下布爾什維克政黨奪取政權,并非像我們現在的一些教材如 《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及蘇聯官方史學家所說那樣。在沙皇俄國的末期,整個社會動蕩不安,十月革命前已經有許多黨派并存。我們所熟知的土地、和平、面包法令并不是布爾什維克黨人最先提出來的,而是從二月革命以來或者說是二月革命以前,各個政黨都提出這個口號,但最后立憲民主黨人、國家杜馬等等都沒能將這些口號付諸實踐,因此,就看布爾什維克黨能不能成功解決俄國的土地問題和面包問題,能不能讓俄國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漩渦。因此,可以說土地、和平、面包這幾個口號是俄國社會現實的反映,是當時社會整個人民的愿望的真實體現。最后只有布爾什維克黨將幾個法令,特別是 《和平法令》成功地實施了,他們和德國人簽訂《布列斯特和約》,使得俄國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那么《土地法令》是布爾什維克黨借用了社會革命黨人的主張,在《土地法令》里有一句話,就是現在土地法令應用社會黨人的主張,但將來怎么處理土地問題還沒有確定;還有一個面包問題,實際上就是糧食問題,糧食問題一直沒有法令,其實,沒有出臺有關面包問題法令,面包是通過“戰時共產主義”來解決的。
十月革命之后,還有一個關鍵性問題,那就是組建軍隊。現在人們認為十月革命是武裝斗爭,我們的歷史書上一直說是 “十月革命走的是武裝斗爭的道路”,實際上,布爾什維克黨并沒有自己的軍隊,這是十分肯定的。十月革命之前,布爾什維克黨主要是在水兵當中做工作——波羅的海水兵;然后在一些大工廠里面組織工人自衛隊,來發動革命。
今天我們主要討論經濟問題,那么就要明確十月革命之后布爾什維克政黨所面臨的問題:一個是布爾什維克政黨對農民、農業問題不了解;另一個是他們沒有軍隊。所以,革命后政權要維持下來,就要建立軍隊。建立軍隊需要糧食,而那個時候蘇俄的糧食又特別緊張,所以,最后列寧提出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所謂“戰時共產主義”實際上并不是一下子就頒布統一完整的政策,而是一項戰時措施的一種綜合。不過,它首先是從糧食問題開始的,就是收集農民手中的余糧,然而,實際上征集的“余糧”并不是農民手中真正的余糧。布爾什維克政黨對農業問題認識的不足這時候也凸顯了出來,列寧、托洛茨基、斯大林等人都認為農村、農民手中有很多糧食,糧食之所以收不上去,是因為農民抗拒不交。這個判斷是錯誤的。第一,當時農民手中并沒有糧食;第二,對余糧概念的定位,布爾什維克政黨所定義的余糧是農民除生存及再生產以外余下的糧食,實際操作中卻不是這樣,當時定的余糧是政府需要多少、國家需要多少,就征集多少,因此征集余糧變成了征集指定額度的糧食。列寧時期嚴格的計算和監督就是通過這種形式進行操作的。這種經濟制度實行下去是不行的,因為它不是發展的經濟制度,相反,這種經濟制度造成了農業資源的枯竭和農業的生產力萎縮,因此最后列寧不得不放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改為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導向是改變布爾什維克黨對農村、農民的看法,不能采取剝奪的方法和極端的措施來解決糧食問題,而必須采取發展生產的辦法及調整階級關系的辦法來解決農村問題。農村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所以說從新經濟政策開始,從經濟發展角度看,布爾什維克黨比較正視俄國的現實——農民和農業狀況和農業問題。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除了有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對俄國農業和農民的固定看法外,還帶有明顯的戰時性質,用軍事方法推行。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出臺之前列寧及布爾什維克黨沒有一個完整的經濟政策,經濟政策是在蘇聯建立之后逐步完善起來的。戰時共產主義轉向新經濟政策,說明在經濟政策上開始轉向認真地去看待農業問題,最后由于列寧的早逝,他沒能夠解決農業問題,留下來給斯大林解決。
農業全盤集體化:套用工業化的模式來發展農業
領導文萃:那么,斯大林的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是怎樣的?對農業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
聞一:列寧時期蘇聯的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并不是很明確,到了斯大林時期就比較明確,那就是“趕超”。國家的生產要趕超世界資本主義國家,從理論上講,社會主義制度是世界上最優越的制度,它體現在生產和趕超兩個方面,這里所說到的趕超,指的是短時間趕超——50年。這個口號最早不是斯大林提出來的,是托洛茨基提出的,當時托洛茨基提出“不要跟在別人后面爬行”的口號,所以說斯大林的目光主要集中在經濟的發展上。斯大林把經濟發展的重心集中在工業的發展上,大力發展重工業,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要迅速超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那么主要途徑是增強國家的國防力量,增強國家的軍事工業能力,增強國家的防衛能力。因此,在蘇聯,無論是經濟上的投資也好,還是人力的管理上也好,重點都放在重工業上。斯大林時期的蘇聯主要發展的就是國防工業甚至更多是軍事工業,不僅是在軍事工廠或國防工廠進行生產,而且民營工廠也是圍繞軍事工業發展生產的。當然,軍事工業的迅猛發展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關系也密不可分,發展軍事工業主要為戰爭做準備。對于工業,斯大林要求工業高速發展,稱為“直接工業化”,其特征就是工業的發展不以其他部門的發展為轉移,其他經濟部門的發展都要圍繞工業的發展而發展。這樣一來,斯大林時期蘇聯經濟發展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工業和農業的分工,斯大林要求農業也要像重工業那樣高速發展。斯大林急切地希望能夠把原有的俄國農村中的小農經濟,改造成為大的農業經濟或者說工廠農業經濟。簡而言之,斯大林希望以直接工業化的方式,用創辦綜合性工廠的方式來處理農業發展問題。因此,斯大林時期農業方面的政策就稱為 “農業全盤集體化”。“直接工業化”和“農業全盤集體化”就是斯大林經濟建設的兩大支柱。
在農業問題上,斯大林實行的是“貢賦”政策,貢賦就是說農民要向國家、向社會的建設提供資金,農民向國家納貢。無論個人是否自愿,都必須要納貢。所以,當時農村的所有賦稅、征收多少糧食都是戰時共產主義那樣,由國家來規定的。在蘇聯農業集體化的過程中,有一個特點,就是要把富農作為一個階級來消滅。消滅富農在當時是有一個百分比,這樣一來,每個農村每個地區都要按照這個比例來消滅富農,完成這個比例就要表揚,完不成這個比例,就要受到批評,領導人就要撤職。因此,農業集體化過程中大家都要完成 “任務”。這是斯大林時期蘇聯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個特征。
另外,從帝(沙)俄時期開始,俄國的農村就有個傳統,那就是“村社”組織。村社的俄文就是“община”,其核心意思就是 “соборность”,即通 過 全 體居民集會的方式來解決農村生產生活中的一切問題,有問題大家聚到一起來商量,一起來解決。這是俄國農村經濟的一種歷史性的傳統,因此也許可以說斯大林農業集體化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試圖利用這一俄國古老的村社傳統。但是,斯大林在實踐中加上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我經常去俄羅斯,看到過的集體農莊的耕地面積都很大。我們這里有人講,俄羅斯的農業應該走中國式的發展模式,那就是分田到戶的方法,但是對于蘇聯或者俄羅斯的農業來說,分田到戶幾乎是不可能的,俄羅斯的土地是真正的遼闊無邊。在俄羅斯這樣的國家發展農業還是要依靠大的集體,但這個大集體得有一個先決條件,即有三點必須保證:第一,必須有大量的機器;第二,必須有足夠的先進技術;第三,還要有高水平的管理人才。而上述三點在當時蘇聯并不具備,蘇聯時期的集體農莊只是把農民組織起來了,而且口號是“集體農莊越大越好”,但集體農莊里卻沒有農業生產機器,比如說拖拉機,當時這些生產物資都集中在 “農業拖拉機站”,因此,農民進行耕種的時候要用到拖拉機,就得到拖拉機站去租,而且拖拉機站是不屬于集體農莊的,是屬于國家的,所以這樣集體農莊的發展就受到了農業機械的掣肘。集體農莊在斯大林執政時期,農業的發展總體來說十分薄弱,糧食緊缺,糧荒不斷,所以斯大林才要親自到西伯利亞去,督促采用強力,甚至暴力手段征集和采購糧食。
總之,蘇聯的農業問題,從列寧到斯大林都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換句話說,沒有解決好的表現就是:首先,糧食、農業的發展遠遠不符合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需求;其次,農業的發展和工業的發展相比較嚴重失衡;第三,農民的生存狀態、農村的發展水平和城市有著極大的差異,因此,在蘇聯時期城市和鄉村的差距,不是日益縮小而是逐步擴大的,二者發展處于分離狀態。斯大林后期是戰爭時期,打了一場傷筋動骨的衛國戰爭。戰爭一開始,蘇聯工業和農業中存在的很多問題就逐漸暴露了出來。衛國戰爭前,蘇聯工業都集中建在西部地區,因此,戰爭開始之后工廠不得不向東部地區緊急搬遷。衛國戰爭期間,集體農莊處于癱瘓狀態,提供給軍隊的糧食有很大部分靠的是農民自留地的生產。當然,蘇聯除集體農莊之外還有國營農場,國營農場與集體農莊所不同的是,國營農場完全按照管理大工廠的辦法來進行農業的管理和生產。
領導文萃:那么,如何評價戰后斯大林的經濟政策和農業政策?
聞一:蘇聯的官方歷史書都這樣寫:二戰蘇聯的勝利應歸功于建成的國防工業。但對這個問題要兩面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后,軍工工廠設計都是兩用的,比如說拖拉機廠,既可以生產拖拉機也可以生產坦克,其實,這里也暴露了蘇聯經濟本來就存在不平衡的問題。到了戰后蘇共領導層應該發現這個問題,并且進行適當的調整,調整經濟政策,即在經濟當中平衡輕重工業的發展比例,這個比例關系實際上就是不僅僅是強國,還必須要富民,一個國家不富民的話,不可能真正做到強國。在斯大林時期有一個說法,為了國家為了社會老百姓要勒緊褲帶,等國家發展好了,百姓的生活水平自然就提高了。所以,斯大林時期犯了一個根本性的戰略失誤,那就是只是單一強國,讓蘇聯成為世界霸主,這里面帶有很明顯的政治色彩,顯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優越性,所以必須要強國;而富民可以慢慢來,農民要先勒緊褲帶,等國家發展好了再提高生活水平。斯大林之所以沒有在戰后抓住轉變政策的機會,是因為戰爭的勝利導致了領導人誤判。蘇共領導人認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一場艱難的戰爭中蘇聯取得了勝利,那就說明蘇聯戰前制定的政策是正確的,然而實際上這個認識是有所偏差的。因為戰爭勝利的本身,除武器裝備和科技裝備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民心。從歷史上來看,侵略俄羅斯的國家都注定要失敗。拿破侖和希特勒都認為可以速戰速決、輕易打敗俄羅斯:拿破侖的軍隊進入俄羅斯沒有帶冬季裝備,而1812年的這場戰爭持續時間之長超出了拿破侖的預計,由于時間持續久,結果軍隊里的士兵凍死的、餓死的都有,這場戰爭是天助俄羅斯;希特勒也是這樣,錯誤地判斷使得他最終也失敗了。可以說,民心所向是俄羅斯歷史上反侵略戰爭勝利的主要因素。當然,斯大林的指揮在戰爭中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這并非是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的主要因素還是民心。領導層的誤判從而導致強化戰前的政策,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是正確的發展道路。其實,從斯大林時期開始蘇聯領導層就犯了一個根本的錯誤,即人為地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要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么蘇聯經濟永遠是增長的,年增長的比例逐年遞增,今年百分之七,明年百分之八,甚至百分之十幾和幾十。由于要凸顯社會主義優越性,因此就要蘇聯的決策層宣傳夸大社會主義的建設成果,一方面,整個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缺點,絕對不能提,這是一個根本問題,提了之后,民眾就會質疑社會主義制度。因此這些問題和不足經過長時間積累,最終積重難返。經濟上,由于實行國家自上而下的領導的計劃經濟,因此,在蘇聯存在的七十多年間缺少兩個東西:第一,蘇聯人民沒有交換的意識,沒有商品關系的意識,蘇聯解體初期,中國“倒爺”在俄羅斯販賣皮夾克,倒爺要多少錢俄羅斯人就給多少,皮夾克的價格比國內可以翻幾倍,俄羅斯人是不會討價還價的,當然現在有所改變;第二,在長期的計劃經濟下,經濟發展缺少刺激因素。整個斯大林時期,也有刺激因素,但不是物質上的,而是依靠人的覺悟在刺激經濟發展,靠英雄和榜樣,缺少物質刺激。
因此,斯大林留給赫魯曉夫的問題是很多的。經濟建設中很多問題都沒有如實上報,蘇聯幾次經歷大的糧荒、災荒等都被隱瞞下來了,盡管有美國的救援,但是官方從未提及。蘇聯農業問題的解決非常艱巨。赫魯曉夫上臺之后所面臨的不僅是農業的問題,此時的蘇聯在政治方面也積累了相當多的問題,最為突出的就是斯大林的“大清洗”。斯大林時期的蘇聯,政治高壓持續很多年,戰后在確定經濟發展原則和黨內斗爭原則的同時,斯大林再次搞起了黨內清洗和社會清洗。因此,斯大林的政治高壓政策嚴重阻礙社會發展,蘇聯的農業的緩慢發展嚴重地阻礙著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
建設國營農場、改進耕作方式:
蘇聯農業激進的改革
領導文萃:赫魯曉夫執政時期大力發展蘇聯農業,但是收效甚微,您如何看待赫魯曉夫的農業政策?
聞一:應該講赫魯曉夫是蘇聯領導人當中第一個發現蘇聯的社會不穩、蘇聯的政治狀況需要進行改變的一個領導人,但是赫魯曉夫這個人有些明顯的特點,第一,文化水平不高;第二,性格比較直率,也有人說是粗魯,赫魯曉夫的性格是有什么講什么,所以很多事情他并沒有經過周全的考慮就說了出來。比如說一些領導人都是在房間里面運籌帷幄,想想怎么進行演講,寫好稿子再去演講,赫魯曉夫不是,他是想到什么講什么,即使秘書給他準備好稿子了,他也不按照稿子講,他是這么一個隨興的人。雖然赫魯曉夫的文化水平不高,說話過于直率,但他確實是發現了蘇聯的問題,當然,他本人也曾是烏克蘭農業集體化的主要推行者之一。他發現了問題,因此想要進行改革。赫魯曉夫對蘇聯的改革也是從農業開始的。他并沒有徹底否定斯大林的政策和整個社會主義建設方針,他認為集體農莊是一個隱患,因此想利用國營農場的方式來解決這個隱患。另外,赫魯曉夫認為糧食問題是由于耕地面積不足、耕地產量不足,所以他開始推行開荒、墾荒政策;并且,由于他到美國訪問后發現美國的農場式農業發展很好,玉米長得很好,所以從美國回來后,赫魯曉夫認為應該在蘇聯推廣玉米種植。推行開荒政策之后,蘇聯的糧食缺乏問題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緩和,種植玉米是因為可以利用玉米作物來發展畜牧業,這樣就能夠完成赫魯曉夫1957年5月22日在列寧格勒集會上提出的口號——“在肉類、牛奶和黃油的人均產量方面趕上美國”。很多人有誤解,認為赫魯曉夫推廣玉米種植是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實際上,種植玉米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加牲畜飼料。在赫魯曉夫時期,蘇聯舊有的農業管理體制和農業耕作方法都受到了一次沖擊。由于赫魯曉夫本人并未能夠科學地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規劃,比如開墾荒地,當時開墾的荒地主要集中在哈薩克斯坦的北部、西西伯利亞和烏拉爾山的西部地區,墾荒開始的一兩年肯定是豐收,因為土壤表層的肥力很充足,但是一兩年過去之后,土地的肥力明顯下降,最后開墾荒地只能以失敗告終。此外,赫魯曉夫還忽視了俄羅斯自古以來存在的傳統的耕作方式——土地輪作制,按照這種耕作傳統,一塊土地不能年年進行耕種,要定期休耕,俄羅斯土地遼闊,可用耕地面積大,進行輪作耕種完全是可行的,而赫魯曉夫為追求糧食產量最終也導致了農業生態被破壞。還有赫魯曉夫解決農業問題策略的指向性是存在偏差的,他的指向一個是農業體制改革,另一個是引進美國的耕作方式,但美國的耕作方式在當時的蘇聯是行不通的,因為美國小農場都實行私有制,并且美國農業機械很發達;而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是集體所有制,并且農業機械發展相對落后,農業機械化使用程度不高,因此說赫魯曉夫改革策略的指向性與蘇聯現實是存在偏差的。
現在很多人評論說赫魯曉夫完全背叛了社會主義路線和斯大林的路線,這種批判是不公正的。赫魯曉夫并沒有從根本上反對斯大林所制定的社會主義路線,他所反對的是斯大林所進行的“大清洗”這樣的政治高壓政策。經濟問題特別是農業問題在赫魯曉夫執政期間并未得到解決:計劃經濟原則沒有改變,自上而下的指令經濟的原則沒有改變,領導人的意志沒有改變,換句話說,在整個赫魯曉夫時期,仍然缺少兩樣東西,一個是物質刺激;另一個就是商品交換。
停滯:泡沫式的繁華映襯出農業發展的滯后
領導文萃:勃列日涅夫執政初期,在利別爾曼《計劃·利潤·獎金》一文影響下,1965年柯西金作了 《關于改進工業管理、完善計劃工作和加強工業生產的經濟刺激》的報告,之后便開始了蘇聯 “計劃工作和經濟刺激的新體制”(簡稱 “新經濟體制”)時期。在蘇聯經濟改革中第一次出現了 “市場”、“利潤”等蘇聯社會中唯恐避之不及的字眼,但遺憾的是20世紀70年代蘇聯經濟改革又走上了回頭路。勃列日涅夫執政初期曾嘗試進行改革,但受到了一些阻礙,比如說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是否是國際上的各種綜合因素挫敗了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決心,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勃列日涅夫轉回保守路線,不知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聞一:我個人不是完全同意這個觀點。應該講,勃列日涅夫這個人,他不是一個改革派,在蘇聯歷史上,他是一個比較守舊的人。執政初期,他從反赫魯曉夫之道而行之,到重樹斯大林的形象,進而搞起了“勃列日涅夫的個人崇拜”,蘇聯的歷史車輪又走上了回頭路。由于石油和天然氣的大量開采,在世界市場上換回了源源不斷的“綠票子”,經濟表面上像是好轉了,于是 “發達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盛世宣傳就鋪天蓋地。這種“盛世”掩蓋住了蘇聯發展的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這里,問題的核心是,這種“盛世”是一種虛假的繁榮,不是建立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而是靠開采出售石油天然氣換來的“綠票子”支撐的。石油天然氣的開采,這實際上在赫魯曉夫時期就已經開始進行了。赫魯曉夫還是很有預見性的,一是在秋明油田一帶開采石油天然氣,第二個是發展導彈武器。關于這些,現在蘇聯一些解密檔案中都有記載,可以查到。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農業依舊拖國民經濟的后腿,勃列日涅夫本人對于農業改革也未有什么改革性的建樹。
對于蘇聯在赫魯曉夫之后的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的就是石油天然氣的開采和導彈武器的研發,這兩個方面沒有在赫魯曉夫時期顯現出好的結果,比如秋明油田、索爾古特油田,其收益在赫魯曉夫時期還沒有體現。所以我們說領導人也是講機遇的,比如葉利欽,大家都批判他,但客觀地講,葉利欽有些工作也做得很正確,但最后成果沒有在他執政時期體現出來,而到了普京時期就顯現了出來,可以說普京享受了葉利欽時期的部分成果。回到蘇聯的石油天然氣問題上,石油可以出口,因此,勃列日涅夫利用石油去西方換購主要是糧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尤其那個時期有奧運會在莫斯科召開,蘇共把整個莫斯科布置成為顯示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櫥窗。莫斯科奧運會期間,商店里的商品種類豐富琳瑯滿目,好像歌舞升平一樣,但當時有西方記者看到了問題的核心,西方記者曾報道說石油帶來的美元是在蘇聯身上注射的一針強心劑。由于蘇聯后期大量利用石油換購糧食和生活必需品,所以國家的繁榮景象就取決于國際市場,取決于國際上各個強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因此可以說這時的經濟繁榮的景象以及國家宣傳機構所大力宣傳的聲勢是一種掩蓋著經濟發展嚴重問題的虛假景象,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泡沫經濟。
領導文萃:那么您如何看待勃列日涅夫執政初期的 “新經濟體制”政策?
聞一:在勃列日涅夫政權有個短暫的時期,主要是柯西金執政時期,柯西金曾經主張搞物質刺激,搞商品關系。但這些最終都未能成型,究其原因,這跟勃列日涅夫本人有直接關系,勃本人并不欣賞物質刺激,他腦袋里不大喜歡這個東西;第二,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事件和阿富汗戰爭所產生的嚴重影響。阿富汗戰爭消耗了蘇聯大量資源,把蘇聯拖得筋疲力竭。戈爾巴喬夫上臺之后做了幾件有益的事,一個是恢復和中國的關系,第二個就是結束阿富汗戰爭。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柯西金的改革可謂是曇花一現。勃列日涅夫在位十八年,到了其執政的后期,他變得越來越保守,是典型的“老人統治”。勃列日涅夫充分享受石油換來的美元,在瓦爾代國家領導人休閑之地打獵,生活非常奢侈。有一個故事是關于黑魚子醬的,黑魚子醬價比黃金,而勃列日涅夫的隨從竟然用桶盛魚子醬,用勺子大口吃。勃列日涅夫喜歡打獵,尤其喜歡打野豬,非常危險,每次打獵時他的警衛就四面包圍野豬,告訴勃列日涅夫說您開槍吧,此時警衛在周圍同時開槍,野豬必死無疑,然后集體奉承說勃列日涅夫槍法如神。所謂的勃列日涅夫時期的盛世景象,實際上都是泡沫。因此,安德羅波夫上臺后馬上著手改革。勃列日涅夫時期還有一個顯著的社會現象——持不同政見者運動,像索爾仁尼琴、薩哈羅夫、麥德維杰夫等人都是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勃列日涅夫時期,俄羅斯人都稱為Застой,意為“停滯時期”。 勃列日涅夫的盛世景象,泡沫式的繁華加深了蘇聯經濟的危機。因此,可以說任何政權的垮臺,都有著內在的核心因素,或者脫離群眾,或者經濟失敗,就蘇聯而言,農業改革的失敗就是整個經濟改革失敗的最核心的問題。蘇聯的解體的重要原因正是經濟問題積重難返以及民眾的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