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所有與中國做貿易的公司都將經歷“人民幣時刻”,因為它們意識到,中國貨幣的國際化進程不是制定長期戰略的問題,而是它們必須在此時此地就要應對的問題。人民幣的崛起預示著,全球金融系統將發生重大變革。當前,人們在急著研究人民幣對全球企業、銀行和金融中心的新作用,人民幣的崛起速度要比人們所認為的快得多。專家們也對市場泡沫和中國經濟持續放緩表示擔憂。在實際商業需求的驅動下,人民幣正在快速被接納。對很多公司來說,人民幣當前成了迫在眉睫的挑戰。如果它們未能駕馭這種快速變革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機遇的話,就可能在業務上受損。(英國《金融時報》)
亞太經社會的經濟學家預測,中國2012年增長放緩,將在2013年出現復蘇。《2012年亞洲和太平洋經濟與社會調查年終報告》說:“中國經濟2011-2012年增長放緩對該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報告說:“中國很大一部分增長放緩與該國的出口放慢有關。”隨著該地區為中國提供供應的國家受到中國需求下降的影響,中國的增長放緩帶來了更廣泛的地區影響。但是,聯合國的經濟學家們說,中國還有其他一些因素也發揮了作用。亞太經社會的這份報告說:“還有一個令人擔心的問題就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與國內因素相關。過去幾個月來,為了降低通貨膨脹水平,尤其是為了遏制房地產價格增長而實行的貨幣緊縮政策使得投資放緩。”隨著2013年中國的增長達到8.2%,亞太地區的增長預計將提高到6.3%,比2012年的5.6%“略微”有所提高。(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
近20年來,北京對鐵路大力投資,令其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持者和推動者,過去6年里投資規模更是達到新高。多達800億英鎊的投資,使中國鐵路網絡從2007年的7.8萬公里增至去年底的約11萬公里。中國鐵路的主要作用向來不是運送商人,而是促進貨物和勞動力的便捷流動。2011年時中國鐵路網雖僅占全球6%的路線里程,但運輸量占到25%。對鐵路的進一步投資,會繼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就像維多利亞時代的英美一樣。不過,中國建設鐵路的效率要高于19世紀的英美。當年英美鐵路規劃幾乎全交給私營公司,國家很少干預。結果是由于競爭和投機性建設,出現了投資過剩、成本過高和里程過多問題。如今是中國政府決定何時、何地建設鐵路線,鐵路規劃者不會受累于競爭性建設、投機性泡沫、土地紛爭或不現實的利潤預期——這都是造成英美鐵路建設無序的因素。(英國《衛報》)
直至最近幾年,堅持自給自足的中國還只是進口少量優質大米、小麥。但情況正在改變,已成為全球最大大豆進口國的中國,如今正將玉米、小麥和大米等谷物列入購買名錄。這種變化將對全球糧食市場產生深遠影響。“即便中國自給自足率只是稍微下挫,對(世界)糧食貿易而言也非同小可”,荷蘭合作銀行分析師周厚豐表示,“中國進口5%的糧食,就相當于世界谷物貿易的1/3或半壁江山。”(英國《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