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憑借其迅速增長的國防預算在無人機技術上取得一系列卓著成績,這讓一些人擔心美國在該領域的全球主導地位可能很快將受到挑戰。沒有證據顯示,中國計劃將無人機用于同美國類似的目的。前美國中央情報局分析家、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理查德·比青格認為,不要低估中國的無人機實力。他說:“我認為,就目前而言,他們仍處在探索階段。但我覺得他們不會放棄這一產業,而是會繼續努力并做得更好。”(《美國之音》電臺網站)
一些分析家將中國的海上姿態與其日益增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相聯系:隨著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海外利益將擴大,軍力也會提升。也有人指出,中國缺少區外海戰的基礎設施,表明中國一時不會謀求成為狹隘軍事意義上的海洋強國。長期以來,中國提高公眾“海洋意識”,主要著眼于兩個主題:保護本國石油供應和應對臺海事態。近年出現第三個主題:保護爭議水域的未開發海洋資源。上世紀50年代,海軍承擔的是近乎被動防御的角色。到80年代中期,解放軍海軍出現新轉向,雖然國土防衛仍是核心任務,但開始承擔其他責任,最重要的兩項是協助占領臺灣,以及保護海上交通線和鄰近海域的資源。中國海軍不再限于保護海岸線,而是進一步走向海洋,這就是近海主動防御。第三階段的遠洋作戰目前只是抱負。(瑞士《國際關系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