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力 郎愛云
(防災科技學院 中國北京 100601)
2013年初,黨中央在研究部署加強新形勢下黨員發展和管理工作中,習近平特別強調要加強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教育以提高發展黨員質量。高校黨員培養工作則要針對黨員發展速度過猛、政治敏感性差、社會憂患意識低等現象,切合環境實際突出自身優勢,從三方面入手抓好黨員培養。首先,要明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發展趨勢從不應該成為黨員培養背離精英教育宗旨的借口。其次,在繼續發揚嚴格標準、加強程序管理中間優勢,保持適度規模的同時,重點抓培養工作的兩頭——入黨動機和責任落實,切實提高黨員質量。最后,防災學院的黨員培養理應緊跟黨和國家、社會的改革發展步伐,更要走出鮮明的防災特色。信息工程系的黨員工作也需結合本系特點推陳出新,體現信息時代的要求。
純潔動機是入黨教育第一步,而動機純潔是對黨在思想上的無瑕疵認可,受高中應試教育和后現代思潮兩極影響,學生對政治教育漠然甚至排斥,加上此生理年齡段心理多叛逆,使得手段老套立題直接的黨員培養教育工作難以推進,因此如何做好第一步成為破冰之舉。新生入學教育多以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為主體,以黨團組織活動為依托,從環境到專業各種適應性教育全面而具體,政治教育卻嚴重缺位,如能以隱性方式借助鮮明主題將政治主張揉進去,可達到適應認可學院及精神、認知專業和素質提升等多重教育效果。所以,這第一步教育的立題選材、方法手段,既要體現特定環境潛質獲得廣泛認同,還要彰顯特色魅力凝聚一批有思想有理想的學子。
“崇德博智、扶危定傾”作為弘揚防災減災文化的防災校訓,包含著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體現經濟社會和信息時代特征,反映防災事業前進發展的美好要求,與共產黨員先進性要求高度契合,直觀形象而內涵深厚、個性鮮明而意旨精煉,既是學院理念也是防災特色,蘊含著情操、智慧、理想抱負以及具體的職業操守、事業追求,囊括了新生適應性入學教育的方方面面,以此展開廣泛而密集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將黨基本理論和學生興趣點、防災文化、專業認知融會貫通,凸顯防災環境下黨的先進性。
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泛德育化、泛心理化、泛孔孟之道的現象近年來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核心本質造成了很大沖擊,新生教育首當其沖,自然也與大學伊始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是否契合新生對新事物新環境的新奇感和求知欲有關。直接突兀的政治宣講在思想多元化、腐敗現象嚴重的當今效應不高,而選擇將其以感染式說服隱性穿插在入學教育中,可將道德、文化、專業教育和黨性教育有效融合。至于方法手段,則要慎重選擇主體、載體和形式。如:報告團形式,可成立“汶川地震學生報告團”(以表現優秀的積極分子或黨員為主要成員),發揮同齡優勢;激情演講形式(抓住新生強烈的表現欲和易共振特點),“大災. 大愛.大學”、“ 災難來臨我能做什么(學生)我該做什么(黨員)”等,激發學生對黨和國家、社會關注;名人、校長、校友效應性宣講,如“解讀防災歷史文化”、“ 張衡思想.從憂患意識到美麗心靈”等,強化對學校及其訓導的認可;對于信息系的新生,還可選取“信息時代的危機與機遇”、“ 信息.速度.生命”等,作為專業啟蒙,強化危機意識,鏈接青春和時代,激發昂揚斗志。如果能將“崇德博智、扶危定傾”作為一種追求滲透在學習生活實踐中,可期質化為一種防災黨員品性,影響并引領其終生。
學院初高級黨課教育安排在每年10月份和3月份,新生軍訓之后直接進入系部黨課培訓和學院組織考試的后果就是大量被報名的“入黨積極分子”動機不明,反致純潔黨性成了必備之后備任務,所以起點啟蒙教育的落實和深化教勢在必行。
思想政治輔導員要洞察挖掘新生教育中的亮點學生,如有發言、有疑問、入黨意旨明確、情感積極等,有意識地在各種活動中把他們放在一起,給予明顯重視,通過詢問式、家常式談話了解其興趣愛好,再通過班級、黨團活動給予發揮空間,取得感情和身份上(黨員和輔導員雙重身份)的首肯和認同。
榜樣的樹立不可或缺,宜重點選取在抗擊自然災害等工作中的先鋒模范來生動詮釋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文字、音像資料等篩選則要注重黨員真性情、現實性,要體現“我亦可為”,同時避免生硬的背誦式采訪、決心語、不合時的雞湯話弱化了英雄形象。思想政治輔導員是黨員,懂政治講政治,又多是學生的入黨介紹人、培養人和聯系人,也要敢于做榜樣,以一身正氣和敢為人先的人格影響青年學生,同時也是學生貼心人,貼近關懷可將黨所思所想潛移默化、持續不斷地灌輸給學生。
黨團組織要認識到,接受教育是被動的,知識的獲取或主動或被動,真正做到深度把握和完全認知必須經過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尤其是黨內屢現玷污黨性、官風甚囂、腐敗墮落甚至違法亂紀現象,致使黨的傾力反腐變成了“陰謀論”,黨的執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持懷疑和要求入黨本質上是矛盾的,而從根本上清除思想渣滓,從心底里信任黨主張,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集大眾智慧的群體的民主的開放的論爭和探究,如無保留爭論、免除心理負擔和責任的關門討論、質問式發言等等,以“它山之石”作自我剖析,迅速做出結論明確思想方向。有信任才能有信仰,才能使謀求發展的青年學生將自身完全托付于黨。
信仰的不懈追求和知識面的擴展必然要面臨更多的影響和誘惑,教育要授業解惑,也要注重規范控制以防行為外溢,黨員教育更要將責任控制作為培養工作重中之重。目前,高校制度建設已形成相對完善的系統,既有以協調和協商手段作為主要解決方式的軟制度,也有強調學校權力的硬制度,軟硬兼施獎懲分明。而高校黨員教育管理則以軟制度為主,義務和權利條款居多,責任條款近無,培養制度規范中則根本無強制性和禁止性規定,震懾力和懲罰性不夠。在處理違反黨委和系部黨總支部、支部規定的積極分子培養對象和黨員時,一般是說服、批評、警戒等,與學校規章無異,非黨規范意義上的處罰,不能達其違規行為本質。
針對黨員和黨員干部的違紀違法現象,為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要強化黨員管理,嚴明黨的紀律,及時處置不合格黨員。而沒有制度依據落實懲戒等同空談。高校黨員培養軟制度很多,包括發展黨員工作細則、黨內組織生活制度、系部黨支部組織工作規范、系部黨校職責和學員守則、流動黨員管理辦法、黨員培訓制、票決制、公示制、考察制、入黨介紹人、聯系人制度、黨員義務勞動和生活實踐規定、黨員聯系宿舍制度、流動紅旗制等等,涉及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實體規定也有程序規定,既有宏觀的也有微觀的,尤以義務條款最多,凸顯對黨員的嚴格要求和充分服務意識,也折射出管理層對現在學生黨員缺乏黨的接班人的身份認識、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擔憂。而有義務無責任只能依靠行為人主動,但人的天然惰性會連帶學生黨員整體消極,降低黨的威性,這與行政學上權力尋租的極限膨脹同理。因此,必須重視責任規范和硬性條款的制定和實施。
其一,高校學生黨員責任規范總則,以學校黨委權力為限;責任規范總則分則,要區分階段主體,如入黨積極分子、重點培養對象等、預備黨員和正式黨員;其二,在以義務條款為主的文件中要有相應的責任條款;其三,責任追究主體明確、程序簡明、落實手段是可操作的;其四,責任條款須區分過錯大小不忌詳盡;其五,相對靈活的責任形式,如延長培養期、延遲環節、增加實踐工時、取消積極分子資格等,直至開除黨籍。嚴格追究黨員責任可警示他人,增加黨威懾力,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作為教育基地,教是手段育是目的,懲罰的同時思想疏導也要同步進行,如對不適合入黨的學生可作興趣轉移說服。需要說明的是,制度建設中信息系黨團組織還可依托計算機和網絡的專業優勢,加強制度的電子化整合和網上宣傳,廣納良言,不斷完善制度的科學搭建,同時也提高了黨員遵守制度的自覺性。
黨員責任除了外部控制,最終還靠內部認識。強烈的憂患意識是高度責任感來源,可培養經世安邦的棟梁之才。從1998洪水、2003非典、2008冰雪災、汶川地震、2013H7N4,從2008三鹿事件到2013客車事故,再從金融危機到次貸危機,再從沖繩島到釣魚島等等,都是可以隨手拈來的憂患意識教育素材,輔導員和黨團組織可通過現場模擬熱點訪談、遺址、基地參觀、行業走訪調研、大辯論等形式活動,學院則可發揚天然優勢,借助防震減災各個教育基地如鳳凰嶺搜救中心、地震臺站、地震遺址和重建家園新址參觀體驗,信息系還可聯系地震臺網中心、模擬地震信息系統等,旨在加強“扶危定傾”責任教育,增強積極分子對黨、國家和社會的使命感,永葆黨員先進性。
[1]關于我校校訓的思考,齊福榮,防災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12月,總第7卷第4期。
[2]新時期高校學生黨員先進性教育工作體系及機制研究,王大根著,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