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霞
(新疆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 新疆石河子 832000)
社會環境按其范圍大小既可分為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按其形態可分為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物質環境主要包括、自然環境、經濟環境,但實際上兩種分類并不意味著兩者之間就毫無聯系了,比如物質環境中的經濟環境可歸為宏觀經濟,精神環境中的心理環境也可歸為微觀環境。宏觀環境主要指的是大環境,往往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主要造成全面的影響;微觀環境主要指的是人們的心理活動、心理行為,主要造成局部的影響。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又不是完全分離的,從哲學的角度來講就是整體和局部的關系,整體決定部分,但部分又制約整體,特別是微觀環境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和滲透性,很容易影響到人的行為,進而影響整個大的環境。社會環境對于黨的民族團結政策實踐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民族團結政策的內容是黨的民族團結政策根本目的的具體體現,民族團結政策開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斷促進各民族和諧、繁榮發展,具體來說就是使各民族之間形成一種和諧、穩定、繁榮的狀態。民族團結政策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意識形態和政治利益的提現,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來看,民族團結政策屬于國家的上層建筑的構建范圍,因而我國的民族團結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的根本目的是統治階級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而我國屬于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著我國的民族團結必然反應的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利益所在,服務的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體現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以指導我國民族團結政策開展的也是我黨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同時注重培育各民族群眾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祖國統一和各民族和諧發展的思想。
從人和環境的哲學上來看,環境制約和影響人們的生產活動,但反過來,人們通過自身的生產活動又能夠改造周圍的環境,民族團結政策的開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然而受特定的社會環境和社會因素的制約,民族團結政策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當地的社會環境,依賴于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狀況。比如我國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雖然都是以實現民族團結和諧為最終目的,但不同的地區采取的工作方法和途徑卻不盡相同,發達地區有著充足的資金投入,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開展多以集中的學校教育、社區教育和網絡教育為主,而偏遠艱苦地區特別是邊疆地區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由于居民居住的較為分散且經濟發展較為落后,集中教育有一定難度,大多靠干部走家串戶的教育。就同一內容進行教育時,不同地區表現的形式也不一樣,有的地區將民族團結教育內容的實質掩藏在祖國統一或者民族認知中,有的地區則通過歷史上的民族和諧關系回顧來開展民族團結教育。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日新月異,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地改善,對于民族團結政策來說,經濟的不斷發展為民族團結政策的開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條件。
民族團結政策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會環境,不同的環境對民族團結政策開展產生不同影響,良好的社會環境能有效地促進民族團結政策的開展,反之則阻礙民族團結政策的落實,良好的環境是開展好工作的前提,同樣,如果要做好民族團結就必須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作為保障,如果沒有這個保障,那么即使民族團結政策在一段時間開展的很順利,也容易被一些不良因素所影響,比如:在我國的民族團結教育中,我們教育各民族平等,不存在民族特權,但當少數民族群眾在就業問題上因為族別遭到拒絕時,就不會接受我們的教育理論,更不用說會把自己所掌握的理論轉化為自己的行為了,這就是為什么即使我們的民族團結政策做得再好,在社會現實面前卻不堪一擊,因此,必須加強對社會環境的研究,努力塑造一個良好的民族團結政策接受環境,增強民族團結政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