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鵬錦,譚奕為,馮春梅,龐新華,黃 強
(廣西壯族自治區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廣西 南寧 530000)
20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長,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并威脅和影響著社會的穩定與發展[1],特別是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工業三廢的污染,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2]。國家已高度重視生態環境與社會穩定的關系問題,并且在探索如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社會穩定的措施,使生態環境與社會協調科學發展[3,4]。本文從我國生態環境所面臨的現狀分析出發,探討生態學研究工作中應該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決生態環境與社會穩定問題。
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加速推進了文明發展的進程[5]。與此同時,工業生產超標排放的廢氣、廢水、廢渣等,造成大氣污染、水體和土壤污染,產生噪聲、振動等,危害周圍環境。如煤燃燒排出的煙氣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塵等[6];化工生產廢氣中含有硫化氫、氮氧化物、氟化氫、甲醛、氨等;電鍍工業廢水中含有重金屬(鉻、鎘、鎳、銅等)離子、酸堿、氰化物等[7];火力發電廠排出煙氣和廢熱等[8]。此外,由于化學工業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工合成物質進入環境;地下礦藏的大量開采,把原來埋在地下的物質帶到地上,從而破壞了地球物質循環的平衡。重金屬和各種難降解的有機物,在環境中循環、富集,對生物構成長期威脅[9]。
(1)酸雨造成的危害日益嚴重,現在已經成為我國環境污染的重要問題之一。我國西南某地區,1982年的3個月內就降了4次酸雨,雨水的pH值為3.6~4.6,致使大面積的農作物受害[10]。
(2)工業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對河流的污染,也已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后果。我國的淮河、黃河蘭州段[11,12]等河流,由于大量的工業廢水排入引起的水污染已對生物體的生命活動產生毒害作用[13,14]。
(3)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農田排出的水中含有很多N、P等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大量排放到湖泊、河流和海洋中,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發生“水華”或“赤潮”現象。在我國由于水體富營養化引起的沿海地區的“赤潮”[15],內地淡水湖如無錫的太湖、云南的滇池等發生的 “水華”,都直接導致了巨大的經濟損失[13,16]。
自然資源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17]。按照其生產的屬性,可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兩大類。可再生資源是可以重復利用的資源。但不合理和不科學地利用或過度干擾其再生的環境,將會使其再生能力降低。不可再生資源是相對于人類活動不能再生的資源[18],如礦產資源。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現代文明的發展,繼續過分依靠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來滿足社會需求的增長,已不能維系自然生態和人類社會的發展了[19]。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不合理、非節約型和非持續型的開發利用,必然引起自然資源急劇衰竭、環境惡化,使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及環境發展之間的矛盾加劇。新中國成立以來,以追求經濟發展為中心,使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廣度與強度不斷增強,較少顧及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問題[20]。因此,在經過長時間大規模開發之后,暴露出諸多問題[21]。如:水資源的嚴重短缺、浪費嚴重的問題;土地的過度開墾造成沙漠化、鹽漬化的問題;森林資源的人為破壞或過度采伐,使得水土流失有增無減,生態環境遭破壞,部分動植物物種瀕臨滅絕的問題;礦產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儲備減少和周圍環境污染的問題等等[8,22]。
我國物種資源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是世界上物種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23]。據初步統計,中國的植物種數占世界總數的11%,其中約有240個特有種類,同時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和兩棲類動物的擁有量占世界總量的10%。但是,我國的生物種類正在加速減少和消亡[24]。據調查估計[25],目前我國的野生生物物種正以每天1個種的速度走向瀕危甚至滅絕,農作物栽培品種數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遞減,還有大量物種通過各種途徑流失海外。我國瀕危或接近瀕危的高等植物達4000~5000種,占高等植物總數的15%~20%。聯合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出的740種世界性瀕危物種中,我國占189種,為總數的1/4[26]。如我國70%以上野生稻的生存環境已遭到破壞。目前已查明我國外來入侵物種283個,每年對我國造成的總經濟損失高達1200億元左右[22]。生物多樣性銳減[27],大批農業野生植物資源流向境外,給國家生態安全和生物安全造成極大的危害。
綜上所述,生態環境的破壞涉及面廣,危害程度大,侵襲性強,且難以治理。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做好每一步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綜合監測的原則把環境保護與治理同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相協調。
生態環境是指以整個生物界為中心,包括各種自然物質、能量和外部空間等生物生存條件組合成的自然環境和經過人類活動改造過的人工環境共同構成,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的環境系統[28,29]。生態環境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基本條件[30]。
社會穩定是指一種社會的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狀態,即社會結構諸要素之間都按照一定的順序,構成相對穩定的網絡體系。判斷一個社會是否穩定,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標準,社會穩定也有著不同的類型。社會主義社會中是以工業文明、生態文明來判斷一個社會的穩定[31]。社會的穩定發展以物質生存為手段,在物質存在的基礎上,完善人的個性,發揮人的潛能實現人的價值,創設一種不斷促進社會進步和人性上升的高水平穩定[32]。而社會穩定以人和社會的存在為基礎和前提,人和社會都必須以生態環境為其存在的物質來源。同時生態環境又為人和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33]。
由此可見,生態環境與社會穩定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人們在研究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社會穩定等問題時[34],往往忽略了二者的關系,單純就生態環境談生態環境保護或單純就社會穩定談維護和促進社會穩定[35]。我們要解決由于經濟發展和人口激增而造成的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36],認真分析和研究生態環境與社會穩定的辯證關系,以消除由于環境壓力而引發的威脅社會穩定的種種不良因素,維護和促進社會穩定,最終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1)以全面系統的方案[37],進行生態環境保護;不僅要從解決生態環境污染的問題去考慮,而且要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到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總體框架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計劃之中[38]。我們不能僅僅關注經濟的發展,更不能用生態環境的破壞來換取國家經濟的增長,必須考慮生態環境的健康持續的發展,必須考慮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與自然和諧共存[39]。
(2)協調各部門聯合執法,確實及時有效地懲處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40],涉及到許多學科、許多部門,但是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中國的生態環境的管理采取的是按資源要素分工的部門模式,管理的體制機構設置及其職責的分工是分散的,管理職能分散在許多部門,缺乏強有力的統一的監督和管理機制[41]。在可持續發展中間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部門格局條塊分割,這些問題對實現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是有妨礙的。例如,搞經濟的考慮經濟發展,搞水的考慮水的問題,搞林業的為林業考慮,并且只以經濟效益作為衡量部門單位的工作好壞,造成嚴重生態環境現象。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需要進行多學科系統研究、掌握基本規律,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生態環境保護機制[42]。同時應該加強部門間的交流和研究成果的共享,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各個政府主管部門也應該加強溝通,對設置的研究課題應該互相交流取長補短。
(3)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生態環境保護,要加強公眾參與,必須建立起基層宣傳教育的專業隊伍,培訓青年學生志愿者宣傳隊以提高國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43]。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多層次、多渠道的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宣傳工作。
(4)加強立法,用政策法規去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中國的立法和執法正朝著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方向發展[44],不過工作中還有許多不足,主要表現在重資源的利用,輕生態環境保護[45];資源保護與開發的生態補償政策和法規不完善,政策法規實施不利,缺乏制度和監督機制[46]。因此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就需要完善法律法規,提高地方領導的環境保護意識,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和評估機制。
[1]余家駒.生態保護迫在眉睫[J].世界科學,2007(3):35.
[2]牟成文.試論科學發展觀背景下的人與自然之關系[J].理論月刊,2005(1):34~36.
[3]胡錦濤.胡錦濤同志在2004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鈕學仕,孫曉紅.談生態學與環境保護[J].錦州醫學院學報,1994(6).
[5]陳碧霞.水污染和水生生物毒性的探討[J].福建水產,1990(4):66~69.
[6]周 進.面向未來的生態學——介紹第46屆日本生態學大會[J].生態學報,2000(2):356.
[7]周 榮.科學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J].理論探索,2005(1):22~24.
[8]王 澤.亟需關注的環境保護[J].農業裝備技術,2002(5):6.
[9]盧秀容.對產生環境污染人的行為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5):41~43.
[10]王傳武.論人與自然資源的和諧[J].濟寧學院學報,2007(6):25~27.
[11]陳希媛,刁立芳.黃河水資源現狀及保護對策研究[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5):386~389.
[12]申保忠,田家怡.黃河三角洲水質污染對淡水底棲動物多樣性的影響[J].濱州學院學報,2005(6):43~46.
[13]肖美蘭韋A.水生生態調控及水污染治理中微生物的應用[J].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1999(4):352~359.
[14]李小明,陳昭宜.環境生物技術與水污染控制[J].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5):79~83.
[15]覃新導,劉永花.海南島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對策[J].熱帶農業科學,2007(6):50~53,63.
[16]藍盛芳,陳飛鵬.21世紀生態學的幾個熱點問題[J].生態科學,1997(2):110~111.
[17]張德義.為拯救人類生存環境而共同努力[J].石油化工動態,1997(5):66~68.
[18]閆金蓮.生態學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2):73~74.
[19]羅 芬.生態學與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J].寧德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3).
[20]白 雪.生態危機與政府行為[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3(5):23~24.
[21]倪洪蘭.人口、環境與可持續發展[J].中國國情國力,2000(5):13~15.
[22]沈德富,邱曉華.環境污染對生態危害經濟損失風險評估模式的綜述[J].干旱環境監測,1998(3):161~165,192.
[23]洪志平.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J].西安社會科學,2009(3):22~24.
[24]李 潔,張 勇.探討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原因[J].廣西輕工業,2008(6):94~95.
[25]職新浩,胡昌平.生物多樣性保護[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2):130~132.
[26]常宏志.淺論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對策[J].河北農業科學,2008(6):69~72.
[27]袁建民.外來有害生物入侵——一個越來越沉重的話題[J].前進論壇,2004(7):23~24.
[28]余謀昌.生態學中的價值概念[J].生態學雜志,1987(2):31~34,43.
[29]張永青.生態學中的幾個哲學問題[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1998(3):27~28,34.
[30]鐘曉班.生態學領域的研究工作[J].管理科學文摘,1999(2):41~42.
[31]陳偉烈.生態學和它的發展[J].生物學通報,1995(5).
[32]駱啟桂.生態學的發展及其戰略意義[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6).
[33]周 鴻.人類文明的生態學透視[J].思想戰線,1996(5):82~89.
[34]周道瑋,盛連喜,孫 剛,等.生態學的幾個基本問題[J].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2):74~79.
[35]閆淑君,洪 偉,吳承禎.生物入侵的評價與預警研究[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7(3):71~74.
[36]蔣志學.人口因素對環境影響的實證分析——以遼寧為例[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0(2):50~53.
[37]陳 哲.淺談生態學與環境整體設計[J].華中建筑,1997(2).
[38]黃麗明.實踐科學發展觀大力加強生態倫理教育[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4):77~78.
[39]李文華.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學思考[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3):215~220.
[40]張英英.論科學發展觀的生物學基礎[J].生命科學儀器,2008(12):3~5.
[41]吳詩寶,馬廣智,唐 玫,等.中國穿山甲資源現狀及保護對策[J].自然資源學報,2002(2):174~180.
[42]姜必亮,王伯蓀.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學透視[J].生態科學,2000(1):65~69.
[43]仝國強.論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J].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2(2):62~64.
[44]姜必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學透視[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自然科學版,1999(3):96~101.
[45]陳 堅.科學發展觀下的自然保護探討[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9(3):1~2.
[46]泰 岳.保護我國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J].今日國土,2007(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