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俊
(云南昆明盤龍區農林局,云南 昆明650000)
到目前為止,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產權逐漸明晰,承包到戶任務即將完成,林下經濟的發展開始引起黨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的高度重視,2011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廣西考察時發表重要講話:“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之后,應該因地制宜,培育林下經濟等特色林業作為農村新的增長點。”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作出重要指示:“發展林下經濟,具有促進農民增收和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雙重意義。”10月10日,國家林業局召開全國林下經濟現場會,會上,國家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賈治邦發表重要言論:“今后林下經濟工作的重點是將農民通過改革釋放出來的積極性引導到促進資源增長、農民增收上來,堅持走一條不砍樹也能致富的發展之路,積極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求實現生態受保護、農民得實惠的目標。”
林下經濟是一項新興的林業生產模式,主要是以森林生態環境和森林資源為基礎,發展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林下經濟發展具有模式多、投資小、見效快、從業門檻低等特點,是林地承包到戶后農民發展林業的最優選擇[1]。
農民是植樹造林的主體,也是林改的重要參與人。林改之后,林地確權到戶,大大提高了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也增加了他們的收入。但是如何確保林農能夠持續的依靠山林來增加自己的收入,同時實現森林資源的保護目標,才是林改成功的關鍵和標志。要通過經濟利益的激勵,是農民持續表現出發展林業的積極性和保護森林資源的主動性。林地確權到戶之后,各地政府把林下經濟作為增加農民收入、鞏固林改成果的重要措施,使農民從只利用林木資源向林地資源綜合利用來轉變。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林地資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實現了近期得利、長期得綠、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目標,取得了明顯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鞏固了林改成果。與此同時,林下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資金、技術、人員等向林業產業流動,保證了林業的長遠發展。
目前,云南省的資金、技術、人才等林業發展的條件都比較落后,農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要比沿海城市高的多,短期內依靠土地的科技創新來增加農民收入是不現實的,但是發展林下產業,如林下種植、養殖等,不需要太高的科學技術知識就可以掌握,所以林下產業更容易實現農民增收的目的。
林下農業是一種生產經營貼近自然的地方,產品具有綠色、環保、健康的特點,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在充分利用獨特的生態環境條件下,林下經濟把單一產業的林業轉向復合林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林業森林土地綜合利用效率和管理效益,促進林業產業的快速發展,實現農民收入和企業效率,使農民真正受益于林下經濟。
云南省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長期以來,由于缺乏科學的管理和必要的投入、導致森林土地生產率低下。許多林地土壤肥沃,富含有機質,具有綜合利用的巨大潛力。充分利用森林空間,根據當地條件,開發相適應的林下種植和養殖產業,不僅可使林地增值,還可以解決林業生產周期長的問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單位土地生產能力。森林土地合同到戶,引導農民發展林下經濟,改變了傳統木材的經濟發展模式,縮短了林業生產周期。
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大力發展林下增收項目,提高復種指數,可使林農矛盾有效緩解,使土地資源節約利用。如發展林下養殖業,見效快、收益高,林下養畜出欄期一般為半年,養禽出欄期僅2~3個月。這樣,農民在每個季節都有相應的收入,一定程度上地解決了林業收益周期長的問題,實現以短養長、長短結合、優勢互補的生產格局[2]。
通過林下種植,可以有效的改良林下土壤,使土地肥力增加,使土壤成分改變。提高肥效,促進樹木增長,樹根吸收肥料能力增加,如果簡單的發展林業,生產周期長,土壤肥力下降趨勢明顯。林下育種,使用畜禽糞肥與剩下的草渣、樹葉混合,促使兩個快速分解,對補充土壤養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能加快樹木吸收,促進樹木生長。林下養殖業的發展給牲畜和家禽創造了一個空氣清新的環境,特別是在炎熱的盛夏,林下養殖可以減少陽光直射,減少內部和外部的溫度,增加濕度,保持一個合適的環境,提高動物免疫力,減少藥物使用,產生更多的綠色、健康、環保的牲畜和家禽產品。此外,畜禽生長吸收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樹木生長的光合作用則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釋放大量氧氣,這樣可以減少畜禽糞便散發出的二氧化碳、氨氣等有害氣體,提高畜禽免疫力,達到“雙收益”的目的。
云南省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總土地面積3826.44萬hm2,林地面積2476.11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64.71%,森林面積1817.73萬hm2,占森林總面積的73.41%,森林覆蓋率達47.5%。良好的條件適合發展林下經濟,林權制度改革之后,林權到戶極大地提高了農民創業的積極性,林下經濟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方式之一。林下經濟無論是在規模、或單位產出和效率都有很大的潛力可以利用。近年來,中國林下產品加工行業運行態勢良好,市場需求加大。綠色消費已成為現代消費者的消費趨勢,品種結構細分趨勢也表明,中國開始出現林下產品深加工和精加工好跡象,這對林下產品開發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空間[3]。
適應云南省的林下產業的發展行業有很多,可以利用林地、樹木和綠樹成蔭等資源來開發三維林業循環林業,引導各種林下經營復合模式。如利用森林資源,發展林下種植,飼養牛羊等;利用林木資源、開發編織藤芒、松脂采集等森林資源收集和加工;使用綠樹成蔭的森林資源發展養蜂,養鳥等;利用森林景觀資源開發森林旅游和農舍。農民在實際開發中,根據樹木生長的條件,結合自己的經濟、技術條件和市場環境條件可以靈活選擇。
林下經濟的發展,應該在維護生態安全的前提下,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的,森林土地利用和林業綜合效益為核心,以提高效率,充分利用森林資源,創新機制,促進林下經濟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使它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新興支柱產業。因此,對云南省森林經濟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農民是發展林業的主體,農村勞動力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林下經濟的推廣和發展。不過目前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村干部與農戶對林下經濟的發展模式處于未知的狀態,我們在對他們進行物質和設施的支援上,更應該加強對其知識的幫助。長期以來,各級政府和外界社會力量在生活救濟、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生產等各方面給云南農村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幫助。但是由于當地群眾觀念、意識的不到位,知識的缺乏,使得一些項目并沒有完全發揮它的作用,所以我們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應該加強對林下經濟的宣傳。
林下種植技術是林下經濟發展的支撐,所以,發展林下經濟最關鍵是把握科技創新,通過技術創新、完善、吸收等多種方式促進林下經濟技術的發展,關注國外先進林下發展技術,盡快完善我國林下經濟發展體系,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技術基礎。首先要加大對林下經濟的研發投入,確保林下經濟發展在研發、應用和推廣環節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其次,要制定促進林下農業技術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對林下經濟的研發、應用、引進和轉讓提供免稅、退稅方面的政策;第三,優先開發推廣通用性強、適用范圍廣、經濟效益好的林下技術。
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比技術更重要,好的制度會促進創新,不好的制度會抑制創新。制度具有激勵和約束功能。對于完善林下經濟發展的制度,各級委和政府負有重要責任,首先,要把林下經濟發展納入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干部考核指標,確保林下經濟建設的各項目標順利實施;其次,各級政府部門應該做好此項任務的宣傳工作,使各民族盡快形成對林下經濟的積極認識;其三,通過政策優惠、資金支持、生產補貼等手段,旗幟鮮明的對林下農業發展予以鼓勵和支持,從而有效地引導林下經濟的發展。
[1]李彧揮,陳笑男.影響林農發展林下經濟的因素分析——以湖南省安化縣為例[J],林業經濟,2011(9).
[2]國家林業局.中國林業統計年鑒(2010)[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3]張 境,支 玲.云南省林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及對策研究[J],林業經濟,2011(8).
[4]嚴忠海.陜南秦巴山區農林復合模式效益評價及優化[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