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常熟市王淦昌中學 外語組,江蘇 常熟215531)
許多學生在閱讀時,習慣于發出每個詞的讀音。 有的學生雖沒有讀出聲來,但內心還是在自言自語、一詞一句地有意識地讀,嚴重影響速度的提高。 這就要求學生養成默讀習慣,通過視覺直接感知文字符號,避免嘴唇的蠕動或低聲朗讀,以免分散注意力,減慢閱讀速度。 教學實踐證明,正確的默讀速度可以比出聲地讀快二倍左右。
如果對學生做題時間不加限制,就會養成他們的優柔寡斷、思維慢而不能適應考試要求。為提高閱讀速度,還需限定文章閱讀的時間,在規定時間內要求學生有效地獲取信息,加快閱讀節奏,增加緊迫感,這有利于挖掘學生的閱讀潛力,從而為高考等要求在規定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限定內容的考試奠定良好的基礎。
按意群閱讀,就是把在意義和語法結構上有關聯的幾個詞,連接成較完整的信息,成組輸入大腦的方法。使用這種方法進行閱讀,不僅可以提高閱讀速度,而且有利于對句子和文章的整體理解。 而有的學生往往習慣于逐字閱讀,或用手指點讀,惟恐遺漏文章內容,這樣既減慢了閱讀速度,又不能準確地理解全文而只停留在某個單詞、短語或句子上,使所獲得的信息支離破碎,最終導致理解上的偏差。
新《課標》明確提出∶英語課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要積極利用音像、電視、書刊雜志、網絡信息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 因此,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高中英語閱讀材料的選擇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閱讀材料在題材方面應包括名人軼事、 歷史傳說、 民間故事、寓言、幽默小品、日常生活、新聞報道、社會背景、政治經濟、史地常識、科普文章、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等,要求靈活多樣,在體裁方面則應敘述、描寫、應用、說明、議論等文體皆備。
所謂時效性,不僅指所選材料要講求時效,還應該注意材料選用的時機。 教師選用閱讀材料時要注意選用富有時代特征的、對人們生活有重大影響的、貼近學生現實的材料,同時應特別關注各個領域的最新信息和研究成果,如國內外時事、伊拉克問題、航天技術、納米技術、世博會、奧運會、環境問題、資源問題、人口問題等方面的內容。 雖然這些文章在知識難度上可能高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但由于是熱點問題,學生通過報刊、電視等各種媒體已經熟悉相關話題,因此,在教師的幫助下,他們完成閱讀任務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由于中學生正處于求知欲旺盛的年齡段,他們常常對自己熟悉或感興趣的內容比較關注,因而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通過各種途徑搜集學生感興趣的閱讀材料。 當然,選材時要避免體裁和題材的單一化。
同時,在閱讀中我認為還應著重注意以下二點∶
(1)注重背景知識的積累。
英語背景知識即是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制度、社會文化、風俗習慣等文化背景知識,它是影響閱讀能力特別是理解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根據語言學的有關研究,閱讀理解有兩種圖式∶語言圖式和知識圖式。 知識圖式是指用背景知識去理解讀物所傳遞的信息,也就是用讀者頭腦里的知識去理解、消化、吸收文章的信息。 因此,要真正讀懂一篇文章,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利用文章提供的信息來進行判斷、推理,除了要有一定的語言知識外,還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識。 而由于東西文化的差異,政治制度、風俗習性等的不同,學生往往在閱讀英美讀物時,由于對其所涉及的地理、歷史、文化、風俗、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的知識缺乏了解,而導致理解困難。
(2)注重英語思維模式的構建
英語思維就是用英語思考,是相對于英語非母語的人在交際時運用其母語進行思維,而后通過翻譯法把思維的結果譯成英語再傳達給對方而言的。 英語思維是對所學英語語言的運用,是所學知識結構的表達和語言技巧的綜合表現,全面體現英語教學的效果。而實際上,許多學生在閱讀英文時仍擺脫不了中文的思維模式,因而無法正確理解文章。對此,教師應利用各種方法積極營造“真實、本土”的英語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英語思維。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多地提供原汁原味的英語材料,比如對話、俚語、或各類文章讓學生閱讀。我們知道任何語言都蘊含著豐富、悠久的文化,而理解語言所蘊含的文化正是建構正確的語言思維模式的前提。 因此,教師平時應積極學習、了解諸如英語國家的風俗、文化、歷史等與英語相關的文化知識,授課時有意識地傳遞這些文化知識,讓學生逐步了解英語的文化內涵從而建構起正確的英語思維模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學生在閱讀中難免會遇到生詞,如果每次遇到不認識的單詞都去查詞典,則會影響閱讀速度和理解效果。 因此,對于閱讀中碰到的生詞一般采用猜測的方法來解決。詞義猜測是提高閱讀能力的一種最基本的方式,猜測詞義的方法通常有兩種,即根據上下文和構詞法知識。
每篇文章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段落與段落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邏輯的關系。一般來說,一個段落只有一個主題思想,每個段落都有一個句子表達這個段落的主題思想,這個句子中心叫做主題句。 其它句子則圍繞主題句進行說明或闡述。主題句往往對全文起提示、啟迪、概括、歸納之作用,有的主題句在段落的開頭,有的在段落的結尾,還有的主題句在段落的中間出現。一般來說,運用演繹法的段落,主題句往往在段落的開頭;運用歸納法的段落,主題句一般在段落的結尾。
在實際閱讀中,有時作者并未把意圖說出來,閱讀者要根據字面意思,通過語篇邏輯關系,研究細節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態度,理解文章的寓義。 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深層理解。 深層理解要運用歸納概括和推理判斷,是閱讀理解中的難點。深層理解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它必須忠實于原文;要以文章提供的事實和線索為依據,立足已知推斷未知,不能憑空想象,隨意揣測;它要求讀者對文字的表面信息進行分析、挖掘和邏輯推理,不能就事論事,以偏概全。 只有吃透文章的字面意思,推理才有前提和基礎。
即先看試題,再讀文章。 閱讀題干,首先要掌握問題的類型,分清是客觀信息題還是主觀判斷題。 客觀信息題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而主觀判斷題考查的是對文章的感情基調、作者未加陳述的觀點以及貫穿全文的中心主旨的理解等,這類題必須經過作者的態度、意圖以及對整篇文章進行深一層的推理等。 其次,了解試題題干以及各個選項所包含的信息,然后有針對性地對文章進行掃讀,對有關信息進行快速定位,再將相關信息進行整合、甄別、分析、對比,有根有據地排除干擾項,選出正確答案。此法加強了閱讀的針對性,提高了做題的準確率,節省了寶貴的時間。特別適用于對圖形表格類題材的理解。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