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艷輝 黃 波 范海英
(江西農業大學 軍事體育部,江西 南昌330045)
高校體育教育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環節,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實現體育目標、體育功能的主要手段。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對學校體育的要求,高校體育教學將確立全面育人、健康第一、終身體育和身心協調發展的指導思想,為現代化社會培養個性、能力、品德、智力、體力全面協調發展的人,追求體育教育的綜合性。[1]
體育教學模式是按照某種教學思想設計的,具有相應的結構和功能的關于體育教學活動的模型或策略的教學程序,它包括課程設置的框架或類型,相對穩定的教學過程結構和相應的教學方法體系。 主要體現在課程的設置、教學單元和教學課的設計和實施上。 它應該包括教學的目標、方法、指導思想、手段、結構、體系、大綱、內容、組織形式、效應和相關條件等多個相對獨立又彼此關聯的邏輯系統組成一種教學模式。[1]
高校體育俱樂部是高校中的一種體育文化現象,在體育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下,由學生們自發成立的、有組織的體育活動團體,它是以各種體育活動項目為單位的俱樂部形式的學生社團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學校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體育場地器材,從事各種體育娛樂活動和體育競賽, 使學生切身體驗到俱樂部的管理、經營、訓練和競賽的組織,通過行為角色的轉變,使學生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增加學生自我學習、自我鍛煉的機會,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綜合能力。[2]
體育教學俱樂部的教學模式是以俱樂部的組織形式進行組織教學的一種教學形式,即在同一堂課中開設各項教學俱樂部,既不受班級、教學進度、教學內容限制,又遵循體育教學規律,教學規范,以此完成體育課的教學任務和目的,并可利用課余時間,在各俱樂部組織有益的體育活動, 豐富和完善俱樂部式的課堂常規教學的一種教學方式。[3]
為了更好地推行素質教育,20 世紀80 年代末, 關于高校公共體育課實行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逐漸在國內高校展開,有關體育課教學改制的教學會議, 俱樂部教學模式學術研討會逐漸增多,體育課實施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改革,一度成為高校公共體育課改革的一個熱門話題。 高校體育歷經了多次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先后實行的體育教學模式有,“傳統型”體育教學模式、“一體化”體育教學模式、“并列型”體育教學模式、“階段型”體育教學模式、“俱樂部型”體育教學模式。[3]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應用,對高校體育教育起到了較大的推動,對于素質教育的貢獻也是毋庸置疑的。
體育課實行俱樂部模式的教學, 曾經被譽為是高校體育教育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的最佳模式,俱樂部教學模式也曾認為是最能體現“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教學理念的教改模式。 經過20 多年的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需求,部分程度上實現了“三自主”的選課初衷,體現了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先進性和特點,但在實踐過程中,俱樂部教學模式的開展,還是暴露出了很多的問題,沒有真正實現改善體育教學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們對體育教學的改革效果感到困惑,產生質疑。 甚至有部分曾經以俱樂部模式教學的高校又回歸到傳統模式的教學模式中的老路去了。[4]
一種教學模式的存在與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教學改革的需要,對于提升教學效果,肯定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將傳統的教學形式和現代俱樂部活動形式有機的結合起來,實行以人為本的開放式教學,創建了新型的教學形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拓展了體育教學的時間和空間。[3]
通過實行體育俱樂部的教學模式,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身的身體情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己選擇自己的上課時間,在課程選擇上、時間尺度上,給了學生更大的自由度,最大化的滿足學生的需要,對于自己所選擇的項目學習,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個性健康發展。
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應用, 除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的開課時間之外,為了更好地實現俱樂部教學模式的“三自主性”,在教學課程安排上,在場地、器材、師資力量等硬性條件的允許下,體育俱樂部的開課時間上有了更多的選擇性,除了以往的上午三、四、五、六節課可以利用之外,還可以把上午的一、二節課,下午的七、八節課,晚上的時間也可以充分得到利用,真正的拓展了體育教學上課時間和空間,有利于學校整體教學安排。
在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實施的高校中, 問題凸顯最多的是,場地設施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例如籃球俱樂部等教學中,經常發生教學班級和其他學生因為場地設施起爭執的現象。
由于俱樂部教學模式,學生的自主流動性較大,學生根據自己的喜歡選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因為某些項目熱門,學生選的多,如果控制不合理的話,經常出現班級較大,影響實際的教學效果;某些項目沒有學生喜歡,又影響了該課程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存在一定的不穩定因素,不利于教學的良性發展。
4.1 學校在實施俱樂部教學模式教學時,必須考慮本校的實際情況,在滿足學校正常發展的基礎上,加大對體育教學硬件設施的投入與建設,只有基本的教學設施、場地器材能滿足俱樂部教學模式的需要,才能真正滿足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才能真正實現體育的“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4.2 實施俱樂部教學模式, 要不斷擴大師資力量, 豐富學生的選擇項目, 學校要重視教師專業技能的提高, 鼓勵和支持教師外出培訓與學習,提高教師的理論研究水平,提高教師的專項技能、技術;通過學習和培訓,盡量把學生感興趣的運動項目,新興的運動項目引入到俱樂部教學模式的開課范疇中,使體育教師做到“一專多能”,學生選擇的項目“百花齊放”,真是使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走向完善和成熟。
[1]江明世.對高校實施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2(16).
[2]縱艷芳,董錦,賈愛萍.安徽省普通高校實施體育俱樂部型教學模式的研究:以安徽財經大學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4).
[3]郭嵩. 關于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2(05).
[4]管勇生,張衛東,唐大鵬,上官義勤,祝紅,王斌,馮倫.高校公共體育課實施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