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燕
(啟東市善成小學,江蘇 啟東 226200)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以小學低年級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倍斍耙恍┺r村小學的《品德與生活》課,往往局限于書本,脫離了兒童的現實生活世界,人為地造成了“純而又純”的教育,儼然成了空洞乏味的說教。如果我們農村學校對學生的《品德與生活》的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的開發利用,那么兒童所經歷的書本世界就可以同現實生活自然地溝通起來,使品德教學真正觸及兒童的真實內心,真正從兒童的心靈深處產生影響。
與紙質印刷時代的要求相適應,教材一直是我國課堂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新教材主人公是和學習者年齡相仿的兒童,是一個個的“伙伴”。因此,學生與文本,便如同與同齡的“伙伴”一般,可以進行零距離的對話接觸。心中有疑,向“伙伴”咨詢;心中有感,向“伙伴”訴說。同時,“伙伴”有疑,幫忙解答;“伙伴”有難,幫忙解決。教室中的兒童與教材中的“伙伴”交往、對話、共鳴:“伙伴們”不斷地講述自己的生活經驗,引起教室中的兒童對自己生活經驗的回顧;“伙伴”不斷提出問題,激發教室中的兒童去反思、議論、交流;“伙伴”不斷地發出倡議,引導活動,激發教室中的兒童去觀察、訪問、探索、實踐……教室中的兒童與教材中的兒童在相互交往、相互激發、相互作用中使認識不斷地融合,建構出新的意義世界。
如一年級上冊《盼盼遲到了》一課中,就用了幾幅情節性較強的圖片展示了盼盼遲到的原因,在教學時,我們可以首先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然后再請學生扮演盼盼上學遲到了的情境,將文本的“伙伴”搬到現實的生活中、課堂里。因為“伙伴”盼盼遲到了,所以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去尋找盼盼遲到的原因,以幫助盼盼養成良好的習慣,不再遲到。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自己也經歷了相同的情感體驗,共同養成了早睡早起,整理好第二天要用的物品等良好的習慣。
而新教材的另一個創新處,就是安排了留白。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更有利于對話、有利于開放、有利于實踐、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地方教材和實施校本課程。充分使用留白,讓學生在留白處寫寫畫畫,進一步領會,也更能發揮教材資源的作用,為品德教學服務。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反復強調:“學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币虼耍瑢W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資源,而學生的生活更是最真實的課程資源。
一年級《雷雨來了》是一課常識味、科學味很濃的綜合課文,這樣的常識性課文,如果總是一味地說教,肯定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場景入手。比如,可以將我們每天放學要經過的幾處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場景拍下來,讓學生演一演。如果回家的路上碰到下雷雨了該如何選擇避雨的場所。特別是我們農村小學的學生經過的大多是大片的田野,沒有建筑物,也沒有大樹,比較空曠,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該如何避雨應該也是我們要告訴學生的一個很重要的常識。這樣,在一個個貼近于現實的生活場景里,學生樂在其中。這些看似簡單的照片,因為來自于學生,來自于他們的生活,所以能一下子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
學生品德的學習和養成過程是多種因素起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們不能全用自然科學的標準來衡量。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世界有多大,生活有多大,品德教育的范圍就有多大。因而,品德教育的范圍不僅存在于課內,而且存在于課外,觸角還要延伸到家庭、社會;其教學目標不僅在于掌握書本上關于道德和社會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從而積累生活技能、養成良好品行。
例如在教學《辦一張自己的報紙》時,讓學生關注校園內外的新鮮事,采訪事件的當事人,課后將寫成的新聞稿在學校的黑板報、墻報、櫥窗等平臺進行展示。作為農村小學,可能為學生搭建的展示平臺不夠多,那么作為教師可以在班級中組織開展各種活動,為這次的采訪做準備,也可以在班級的板報中專門開辟一個板塊用來展示、交流學生的新聞稿。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也能使學生學會關注自己的身邊人、身邊事,在彼此的溝通交流中鍛煉交往能力,培養新聞寫稿的能力。
家長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是學生與社會聯系的橋梁,是學生了解社會的窗口,更是學生生活的引導者。所以,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廣泛利用好家長這一課程資源。
低年級的孩子自我控制力不強,要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必須有人幫助他,監督他,甚至以自己的行為方式來影響他。在很多涉及行為習慣的品德課上,我們可以把要求小朋友做到的幾條采用列表的方式,讓家長參評、小朋友自評,甚至讓家長也照著堅持去做,以自己的行為來引領孩子。家長能否認真履行職責,就直接關系到孩子是否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為我們誰也無法否認一個家庭對孩子行為習慣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我們課堂上所學習、所要求的在現實的家庭生活中無法得以肯定、實施和堅持,那么課堂上再生動的說教也是無力的。
如在教學《做事不拖拉》的最后一個拓展延伸環節,教師發給每位學生一張表格,讓學生帶回家請家長評價孩子在一周內“整理書包”、“吃飯”等生活自理方面的表現,一周后比比誰得的星星多。同時也請學生家長用自己的行動來作出生動的榜樣,只有家校聯合,形成合力,學生的發展才能得到保證。
雖然現在的學校大都開設信息課程,但是農村小學卻不一定都能保證所有的學生都學會使用網絡瀏覽器、網上資源搜索、文件傳輸和下載的技能,而且,農村小學的學生家中擁有電腦的也在少數。教師可以根據學習需要,在課堂上創造性地運用網絡,幫助學生進行網上閱覽、搜索,探尋未知領域。
特別是品德課程中,歷史題材的課文因為脫離學生的實際比較遠,有一定的時空距離,所以教學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當時的人與事。有了網絡就能將時空的距離拉近,將上下五千年的場景再現于學生眼前,通過資料的搜集,學生對當時的世事人心也會有更為深刻的了解。例如在教學《李奶奶身上的傷痕》時,就可以讓學生在網絡中尋找相關資料,知道南京大屠殺那一段屈辱的歷史在國人的心中留下了怎樣的傷痕,學生在各種圖片、音像資料中感同身受,激發起學生的愛國熱情,立志為國家之偉大復興而努力。
作為一個新時期農村小學的品德教師,眼睛不能只看著課堂,看著書本,還要面對課堂以外,面對學生的全部生活。教師要創造性地去開發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資源,把課程資源當做實現新的課程目標的中介,充分發揮其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作用,為品德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動性,給學生更多的感受和體驗。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了,既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又提高主體參與能力,從而增強《品德與生活》課的實效性。
[1]盧有林.如何開發和利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J].江西教育:綜合版,2012,3.
[2]杜娟.小學品德課程資源使用的實效性探微[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