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明
(中國海洋大學 管理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一是,沒有根據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對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和布局進行有效調控,造成專業設置重復,資源浪費嚴重。有的縣市在進行高中學校布局調整時,紛紛撤并職業學校,無法滿足初中畢業生在當地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不得不到外地接受職業教育;有的縣市只保留一處職業院校,失去校際競爭,辦學活力降低,規模過大難以管理,辦學效益下降。9個市轄區和市屬開發區沒有區屬職業院校,企業用工高度緊張,迫切需求興辦職業教育。
二是,職業院校與產業、企業信息不對稱,專業設置缺乏前瞻性和預見性,跟不上產業布局調整、生產技術更新換代的步伐,滿足不了新興產業的人力資源需求。招生時的熱門專業待3、5年學生畢業時,往往因各院校一呼而上、大量招生,造成供過于求;或者因產業調整轉型,人才市場需求發生變化,畢業生就業困難。例如前幾年熱門的計算機、國際貿易、財經金融專業畢業生供大于求,而物聯網、光伏電子、新能源、資源與環境類等新興產業人才短缺。
三是,職業院校無心、無力舉辦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匹配的專業。職業院校為了生存,追求招生數量,迎合家長和學生的就業心理,爭相舉辦培養成本低的管理類時髦專業;不愿舉辦實習實訓投入大、培養成本高的新興專業。據統計,全市中、高職的服務類專業學生數占46.76%和56.74%,如會計電算化、經濟貿易等因為家長和學生的盲目選擇,明顯超出社會需求,就業質量不高,對口就業率低;而高端制造業、光伏電子、新能源等專業由于實習實訓投入大、培養成本高,招生人數相對不足,造成人才結構性短缺。
一是,課程內容與生產技術脫節。職業院校使用的全國規劃教材開發周期長,編者多為缺少生產實踐經驗的高等院校教師,重理論、輕實踐,課本上有許多內容已經落后于企業目前的生產技術。由于專業教學與技能訓練的相關課程建設技術要求高、開發成本高,單靠職業院校的力量難以完成。
二是,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脫節。職業院校普遍實行的是學科課程教學,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老師照本宣科,學生死記硬背,多媒體教學設備僅僅發揮了替代板書的功能。采用工作任務教學、模塊化教學,在實習實訓車間、企業生產現場教學的鳳毛麟角。
三是,實習實訓設施不能滿足技能教學訓練需求,重理論教學、輕實習實訓。實訓設備投入不足,導致實訓場地和實訓工位嚴重不足,設備條件滯后于企業生產設備水平,實訓教學損耗大,運營成本非常高,實訓開工率低。以壽光工貿職業中專為例,機加工實訓基地每節課最多容納60人,而該校的機械加工專業人數達600多人,實訓設備嚴重欠缺。許多三年學制中職,學生實際在校不足二年,主要學習文化課和專業基礎課程;第三年名義上實習,實際上疏于指導、放任自流,提前就業。實訓教學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忽視實習實訓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難以適應崗位能力要求,企業對此頗有微詞。
校企合作辦學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校企合作處在職業院校一廂情愿、一頭熱的狀態;企業參與辦學稅收優惠政策不能落實,企業積極性不高;行業企業參與職業院校辦學過程仍然不深入,大部分職業院校校企合作僅限于訂單培養、頂崗實習等企業用工層面,有的甚至是臨時用工,工學矛盾突出,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夠;校企合作方式單一、實習專業與崗位對接度差;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人身保險缺少保障,沒有享受到實習工人的待遇。
對學校的辦學水平、質量及與之相應的表彰、獎勵、特許權,過多地看一個學校的土地校舍面積、設施設備價值、教工學生人數,導致了大學校的同質化日益嚴重。歷來的達標、升格、升級都是鼓勵大而全。以專業為核心的特色品牌專業建設缺乏力度,沒有充分發揮特色品牌專業的專業引領作用。
一是,由市政府牽頭,統籌整合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職業院校資源,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發揮現有7個省、市級職教集團作用,率先在30特色品牌專業和13個中高職本科銜接專業,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促進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與支柱產業、骨干企業需求的緊密融合。
二是,建立新興產業人才培養專項基會,專門用于扶持校企對接聯合培養新興產業急需人才的企業和學校。按不同專業的人才規格、實習實訓投入、培養數量等核算培養成本,撥付專項扶持經費。
三是,建立以特色品牌專業為主體的質量評價與激勵體系。
一是,對接職業標準和行業技術規范,開發新型模塊化課程體系。通過調查分析企業工作崗位及職業能力需求,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確定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加強與臺灣職教專家的合作,完成13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并組織實施。組織行業專家開發課程、教材和仿真教學軟件,建設信息化教學資源庫。
二是,以生產過程為參照組織專業教學,學習過程與生產過程相統一。把課堂搬到車間,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做中教、做中學;以企業員工行為規范來師生的日常行為,學生即員工、教師即師傅,提升職業素養;院校系部結構企業化,管理運行企業化,班級管理班組化。
三是,以職業技能考核鑒定代替原有的學科課程考試。建議政府協調財政、人社、教育和有關行業部門,在符合條件的職業院校建立職業技能考核鑒定站點,對學生參加職業技能考核鑒定、執業資格證書考試費用給予減免或補助,全面實施學歷文憑、培訓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四是,建設職業教育公共實習實訓基地,辦好各級技能大賽,促進專業技能教學與訓練。根據濰坊職業院校辦學特色和專業優勢,建設高水平實習實訓基地,作為全國、全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集訓和比賽場地,同時用于專業教師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學生實習實訓。解決各院校重復建設,缺乏經常性投入,利用率不高,造成閑置浪費的問題。濰坊商業學校已經連續兩年承辦全國會計技能大賽,正在擴建物流專業技能訓練和比賽設施,申辦全國現代物流技能大賽;諸城福田汽車職業中專申辦2013年全國職業院校焊接技術、模具設計與制作技能大賽,已經通過大賽專家組的初步考察,準備籌資1000萬元,建設高水平的訓練和比賽基地。建議省政府和省財政廳、教育廳設立專項資金,對濰坊試驗區規劃建設職業教育公共實習實訓基地,給予技術指導和資金支持。
一是,建議省政府制定出臺校企合作政策法規,明晰企業在職業技能人才培養中的社會責任,構建校企合作動力機制。鼓勵個人和企業向職業學校捐贈資金、設備,在職業院校內建設生產實訓車間和技術研發中心,支持職業院校舉辦實訓、生產一體化企業,改善職業院校辦學條件。企業接納學生頂崗實習、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對學校進行捐助等,切實落實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二是,市政府制定出臺校企合作實施辦法,建立政府主導,部門、行會、企業和職業院校共同參與的校企合作協調指導工作機制。以校企合作服務中心為基礎建立校企合作常設機構,充實人員力量,賦予更多職能,為校企合作提供優質服務。
三是,行業企業深度參與職業院校管理與教學,共同進行人才需求預測、標準制定、教學實施、頂崗實習與推薦就業等。鼓勵職業院校通過產品研發、技術攻關、工藝改進、咨詢服務、生產承包等多種形式,主動尋找校企一體化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促進校企間建立長效供需關系和“產學研”長效合作機制。
四是,加強學生實習指導與管理,全面開設職場體驗課程。2012年8月,市教育局與歌爾聲學公司攜手合作,在生產線上開設職場體驗課程,組織15所學校4176名學生陸續進廠,一邊實習,一邊學習。課程緊緊圍繞學生體驗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用活生生的實踐活動組織教學,3個月下來,學生的職業素養得到顯著提高。學生受益,家長滿意,企業與地方領導感謝“教育為地方經濟發展立了頭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