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鵬
(遼寧省雜技團,遼寧 沈陽110000)
所謂文化體制改革是指文化行業和文化單位改變原有的制度安排以適應新環境的制度變遷過程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文藝體制改革一直受到廣大關注。文藝體質改革的初步進展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文化體制改革一直受到各方面條件的制約以至于跟不上時代和人民的要求。在21世紀社會主義文藝改革中舊的文藝體質帶來了諸多障礙。
但是近年來我國的文化體制改革形成了一系列的改革研究成果。首先在單位體制、黨政關系、改革模式、國際經驗、地方探索等多個層面和維度都取得了進展。在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產業發展研究方面,主要有兩個研究領域:一是立足于宏觀層面的全視野觀察,即基于文化體制改革的進程,展現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縱橫概觀,對文化產業發展進行經驗總結,并提供相應的指導;二是凝練地方文化體制改革經驗,如北京、上海、深圳、江蘇、四川、湖南、廈門等省、市紛紛推出了本地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發展藍皮書,成為指導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同時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人民團體”概念更有必要進一步梳理和廓清。實際上,我國的作協、文聯并不完全是民間的群眾組織。也有人根據國務院頒布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把作協、文聯視為“社會團體”中的一部分,事實上我國的作協、文聯也不完全等同于社會團體。社會團體是一個范圍相對廣泛的概念,國家財政部、稅務局《關于房產稅若干具體問題的解釋和暫行規定》關于稅務政策的解釋中,對“人民團體”有專門的解釋,即“經國務院授權的政府部門批準設立或登記備案并由國家撥付行政事業經費的各種社會團體”就是“人民團體”。按照這一解釋,“中國作協”、“中國文聯”及各省、市的作協、文聯均是“人民團體”。
由此看來,“中國作協”、“中國文聯”從黨務工作、從專業工作的角度講,可以稱之為“人民團體”;從政務管理、機構編制、經費來源的層面看,又是“群團”;從“社團”的角度,也有人把它們看作“社團”中的一部分。這些說法的差異,其實也都不同程度反映了文藝機構的本質屬性。
首先,必須加大文藝體制改革的力度。
文藝體制改革是大勢所趨,黨的十五大明確指出,我們要積極推進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同時又要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健全民主和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這種廣闊而深刻的全面改革,理所當然包括與經濟、政治、文化體制密切相關的文藝體制的改革。文藝體制只有適應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成分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才能從體制上創造文藝繁榮和發展的條件。
其次,市場機制與政府行為相結合。
引入競爭機制,建立合理開放的文藝人才市場,對文藝生產人員實行聘任制和契約合同制,運用競爭機制管理文藝生產企業。文藝生產企業共同在一條起跑線上進入市場,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文藝生產人員也要實行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和再就業工程。
同時也要防止和減少市場機制對文藝生產的負面影響。市場經濟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是眾所周知的,但市場有很大的自發性、盲目性,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會給文藝生產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在文藝生產中不能讓市場牽著鼻子走,而必須注意防止和減少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
對于政府對文藝生產的宏觀調控作用要引起重視。社會主義文藝的基本方針是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在全國第四次文代會中鄧小平致辭中指出:各級黨委都要領導好文藝。在黨的領導下加強和改善政府對文藝生產的管理。政府管理文藝生產,不是發號施令,不是要求文藝從屬于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而是根據文藝生產的特征和發展規律,進行指導和幫助,主要從宏觀上進行調控,促進文藝生產的發展和文藝事業的繁榮。
對文藝生產和發展制定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對文藝生產和文化市場進行管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修改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等法律。文化部與其他部門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法律法規,各地政府部門對國家法律法規進行貫徹落實。文藝體質在國家和各地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規的保護下是文藝生產更具有合法性,使文化市場更加規范化。對違法生產和經營活動進行打擊,維護了文化市場的繁榮和諧發展。
為有效提高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政府部門應當采取行政措施,為文藝生產單位做好服務工作。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通過表彰評獎和批評處罰,引導文藝生產多出真善美的精神產品,摒棄假丑惡的不良文化產品。
黨對文藝的領導性要加強,可以使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得到很大的調動;進一步發揚文藝民主,使文藝生產力得到大力的提高,對社會的穩定性也有很大幫助,有準備、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改革,將國家干部中的一些作家、藝術家、演藝人員轉變成自由職業者是文藝體制改革的關鍵。國家文化部副部長艾青春前些日子公開表示:政府人員中長期被認為是演藝界人員將轉變為自由職業者在未來兩三年內自由的流動在各個藝術團體之間。中國文化產業長遠規劃中將這一項重大人事改革方案納入其中。艾青春說,在用聘用制度作為直屬藝術團體和直屬事業單位用人制度的核心標準,通過招聘和考試面向社會全面征集人才。將流動性人才與固定人才相結合,兼職與專職之間相互結合的方式使不同層次的人才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直屬藝術院團內部則采用新的人事代理制度,即將用人單位與人員的行政隸屬機構分開,而他們的管理部門是人事代理機構。艾青春說,改革要貫徹績效優先、按勞分配和兼顧公平的原則,可以實行一流人才一流報酬的分配辦法,還允許高薪聘用個別拔尖人才。他同時指出,藝術發展規律和市場運行規律是藝術院團的社會化進程中必須要遵循的。對藝術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對民族文化進行大力的弘揚、對高雅藝術大力的扶持,對藝術院團的市場競爭的綜合實力得到不斷的增強。艾青春說,任何文化藝術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都必須重視開拓市場、贏得市場,重視減員增效、成本核算和市場營銷。與此同時,政府部門應對精品節目和優秀人才進行大力的指出和鼓勵,開設立優秀節目專項資金以及人才獎勵專項資金。目前,全國自由撰稿人、個體編劇、個體藝術家已有十幾萬人,他們能夠憑稿費收入、演出收入、展出收入過日子和養家活口。
我們相信,在黨的領導下,在全體作家藝術家和演藝人員的積極參與下,中國的文藝體制改革一定會取得成功,中國將出現越來越多的大作家、大藝術家,出現越來越多的大作品,中國的優秀文藝作品一定會進入文藝市場而且要站到世界文藝的前列。對此,我們是充滿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