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春陳 翀
(1.金陵科技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9;2.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 南京 210044)
香港皇家天文臺站是近代時期著名的氣象臺之一。英國政府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于1883年任命天文學家道布爾克博士(W.Doberck)來籌建了香港皇家天文臺,開展大規模的氣象觀測以及預報。研究香港皇家天文臺建立的原因,也為研究晚清時期中西方科學文化交流提供了另一種思路。
17世紀末,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之后,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就瘋狂的向外拓展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而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封建社會的晚期,在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已經到達頂峰,封建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在經濟上,中國處于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狀態;在文化上,統治者不注重自然科學知識的發展,推行八股取士,嚴厲控制士人思想,乾嘉學派埋首故紙堆,絕口不談政治,學術界一片死氣沉沉;在外交上,清朝統治者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當英國侵略者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時,晚期時期的統治者只能屈膝投降。
鴉片戰爭爆發以后,清政府腐朽軟弱,消極備戰;官吏昏庸,愚昧無知;軍備廢弛,戰斗力弱;反之,英國侵略者船堅炮利,軍隊訓練作戰統一,戰斗力強。鴉片戰爭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1842年,清政府和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此后,英國還對中國進行多次侵略和掠奪,于1860年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北京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1898年6月9日,英國又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條約規定:清政府把位于深圳河以南、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的土地及其附近島嶼,即“香港新界”,租借給英國99年。至此,英國通過和清政府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侵占了我國整個香港地區的領土。[1]
清政府割讓香港后,香港開始有連續的雨量觀測資料。1874-1879年,英國殖民者曾在香港維多利亞城政府收容醫院內(Government Lock Hospital,Victoria,Hongkong)進行氣象觀測,觀測項目有氣壓、氣溫、濕度、風、降水、云量等,記錄時間為每日上午九時、下午三時。其觀測結果,曾由港英當局每月定期發布氣象觀測報告。此外,英國侵略者還通過其控制的通商口岸海關及所屬燈塔、燈船來建立氣象站網。[2]
公元1816年,英國就在我國香港地區進行氣象觀測活動。[2]鴉片戰爭爆發以后,英國侵略者通過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取得了種種特權,這些特權保證了英國侵略者能夠在香港地區肆無忌憚的收集氣象情報。
香港地區由九龍半島、香港島、新界及其鄰近200多個島嶼組成的。香港地區位于珠江口東側,背靠著中國大陸,面朝南海,為珠江內河與南海交通的咽喉,堪稱“南中國的門戶”;而香港地區又地處亞歐大陸的東南部、南海與參灣海峽之交,是亞洲及世界的航道要塞。
位于香港的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的港口和海域港闊水深,為優良的天然港口。后來英國人為了紀念英國女皇維多利亞(Victoria),就將這里的港口海域起名為維多利亞港。維多利亞港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
英國侵略者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迫使清政府割讓了香港地區的領土。香港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其成為研究氣象,進行氣象觀測的最佳地點。因此,英國侵略者也萌生了在香港地區設立皇家天文臺站的提法。
鴉片戰爭爆發前,英國侵略者就熟知了香港地區的地理位置,因此也加緊了侵略的步伐。鴉片戰爭爆發以后,由于當時蘇伊士運河沒有開通,英國和中國的海路距離非常遠。許多戰需物資的補給和從中國掠奪的原料都需要通過海運來實現周轉。長時間的海上航行,必然要經歷風云多變的海上氣象。影響航海的主要海上氣象因素有海浪、海霧、海上大風、風暴潮等。[3]中國大陸海岸線又比較長,出于海上航行安全的需要,對中國沿海進行海洋氣象觀測及其重要。
通過籌建香港皇家天文臺站,可以觀測到包括香港、廣東等區域的氣壓、風向、風速、云狀、云量、云速、降水量、日照等的天氣狀況;其次,也可以注意收集中國沿海、東南亞地區的氣象觀測資料。通過這些氣象觀測資料的收集,并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能為英國進行侵略的戰艦航海路線的制定,以及物資的運送和補給提供了方便。
籌建香港皇家天文臺站更加有利于英國在軍事、經濟方面對中國的侵略。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曾通過水文氣象的觀測資料,成功攻陷了大沽口炮臺,占領天津,取得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勝利。從中可以看出:氣象觀測以及氣象資料的分析能夠為英國侵略中國提供重要的情報。
此外,籌建香港皇家天文臺站也能為英國的遠洋艦隊航海以及英國的海上貿易提供很大的幫助,方便英國侵略者去掠奪他國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
香港地區處于北緯22.9度至22.37度,東經113.52度至114.30度。香港地區的經緯度決定香港位處北半球亞熱帶和全球最活躍的季風區中,而香港地區又背靠中國大陸、面向海洋,受到了海洋的調節,就形成了帶有海洋性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帶有海洋性的亞熱帶季風氣候使得香港地區五月至九月為夏季,天氣炎熱且非常潮濕;九月下旬至十二月下旬為秋季,天氣通常晴朗干爽;十二月下旬至二月下旬為冬季,通常氣溫相對比較低;而香港地區的春季是一個過渡性的季節,其特點是天氣變幻不定。[4]
香港地區的經緯度和海陸分布,決定香港地區也是臺風的多發區。尤其在夏季,太平洋的臺風常常帶來狂風暴雨和海潮侵襲,時常給人民的財產和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1874年,香港因甲戌風災死傷無數,社會上呼吁香港英國政府加強氣象保障服務工作。[2]
英國在香港地區籌建皇家天文臺站,進行海上氣象觀測,實時判斷海上氣象的變化趨勢,并及時發布氣象預報對于保障其船只和艦隊在海上航行中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
英國在香港建立皇家天文臺站,能夠為其政府當局適應航海、工業、商貿等行業的需要做出卓越的貢獻。香港皇家天文臺站從建立到現在也為地理學、天文學、海洋學、航空氣象學、氣象學等學科的觀測、研究和服務方面做了大量彌足珍貴的工作。[2]因此,研究英國建立皇家天文臺站的原因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李侃,李時岳,等.中國近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4(04)第四版.
[2]吳增祥.歐洲列強在中國建立的氣象臺站[C]//中國近代氣象臺站.中國氣象出版社,2007(04).
[3]許小峰,顧劍峰,李永平.海洋氣象災害[M].4 版.北京:氣象出版社,2009(04).
[4]趙子能,蘇澤霖.香港地理[M].廣東:廣東科技出版社,19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