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電網公司臨滄供電局,云南 臨滄 677000)
臨滄地處云南省西南部,因瀕臨瀾滄江而得名,轄7縣1區,臨滄市總面積2.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 4 3萬人,西南與緬甸接壤,邊境長2 9 0.8 0公里。主要特點是“山、多、貧、邊、快”,其中,“山”即地處山區,全市山區面積占總面積的9 7.5%;森林覆蓋率達6 0%;境內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臨滄供電局直供直管配網主要分布臨翔、滄源、耿馬兩縣一區的六個鄉鎮,配網所在地域山區占9 0%左右,配網運行環境復雜,加之道路交通條件較差,配網搶修復電管理難度大。
近年來,結合配網運行環境及管理實際,臨滄供電局從停復電計劃整合、搶修資源布點優化、搶修業務流程再造等方面入手,千方百計縮短客戶停電時間,努力提高配網搶修復電效率及質量。2 0 1 2年,直供區受理故障報修9 4 3起,其中城區3 2 1起,農村4 3 9起,邊遠山區1 8 3起,平均到場時間為3 1.2 0分鐘,其中,城區1 9.8 0分鐘,農村3 0分鐘,邊遠山區5 4.6 0分鐘,故障搶修服務及時到達現場率1 0 0%;未發生搶修超時現象。臨滄供電局管轄的五家縣公司共受理故障報修4 8 0 8起,平均到場時間5 0分鐘,故障搶修服務及時到達現場率1 0 0%。通過營銷服務精益化實踐,搶修復電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績,得到了地方各級政府及廣大用電客戶的高度認可和廣泛好評。
1.1.1 源頭入手,加強停復電計劃管理
強化生產計劃管理,實現了主網與配網停電計劃安排的同步對接,停電作業提前兩個月對現場進行查勘,制定安全、可靠、有效的負荷轉移措施,減少停電影響。加大配網設備的安全檢查及淘汰設備的更換力度,提高供電可靠率。嚴格執行“先算后停”機制,營銷、生產、基建各專業統一協調、周密安排,層層分解停電時間控制指標,避免因信息不對稱導致對用戶的重復停電。
1.1.2 夯實基礎,注重配網搶修資源保障
組織開展“營銷基礎管理年”和“作風建設年”活動,有效提高標準化、規范化水平。加強基礎資料及數據管理,做到了“線變關系、戶變關系”清晰一致,圖紙臺賬與現場接線一一對應。充實、準確的配網信息,為搶修復電、“倒供電”等工作的及時、有序完成提供了信息保障。臨滄供電局加強管理團隊能力培訓及員工素質提升,全面實施員工三年職業發展規劃,團隊及員工的綜合素質提升顯著。團隊建設方面,管理能力不斷提高,電力營銷部供電服務班被評為“五星級班組”。實施職業發展規劃以來,專業技術資格方面,1人取得高級專業技術資格,3人取得中級專業技術資格,6人取得初級專業技術資格;技能等級方面,1人取得技師資格,進網電工作業許可證持證率達到1 0 0%。開展讀書學習活動,提高了員工與客戶溝通交流的能力。完善“局領導每月一講、中層干部每周一講、部門雙周一講”的內部培訓機制,全員培訓率達9 9.7%,積分達標率為9 7.5%,為營銷服務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
1.2.1 合理優化故障搶修工作流程,有效降低停電時間
建立聯合響應機制,推行“主+輔”的工作模式,合理安排搶修資源布點,提高搶修響應及時率,縮短處理事故及解決問題的時間。建立健全事故搶修服務制度、值班制度,有效利用95598平臺,建立事故搶修回訪工作制度,跟蹤落實各環節服務效果。
1.2.2 加大信息管理及共享,確保內部溝通順暢
規范停電信息采集,通過DMIS、95598呼叫系統等對停電事件進行采集和記錄。加強營銷、生產等專業之間的配合,完善工作流程,定期溝通協調,確保停電事件信息采集及傳遞順暢無誤。
1.3.1 加強停電計劃管理的回顧,持續改進工作
每周、每月對停電時間控制指標完成情況進行分析,定期統計客戶停電時間,編制客戶停電時間分析報告,深度查找和分析影響停電時間管理及技術方面的原因,制定有效措施積極落實整改,持續改進作業管理。
1.3.2 深入研究配網故障類型,制定防范措施
定期對故障搶修受理情況進行統計分析,針對重復發生的、同一類型的故障進行重點分析,制定預防和糾正措施。通過模擬演習和技能培訓,不斷提高搶修人員的技術技能。合理整合、調配搶修資源,確保客戶報修能夠在第一時間得到快速、有效的響應和處置。
近年來,臨滄供電局始終在管理的“有用、有效、到位”上下功夫,著眼于一線作業實際,優化、再造業務流程。2012年,完成營銷班組管理導航圖的編制,梳理出涵蓋業擴報裝、搶修復電等全過程管理的161個一級業務、339個二級業務、206個三級業務,明晰了營銷系統內外、縱橫管理流程和關系。在第三方客戶滿意度測評中,“客戶對故障維護的滿意度”、“維修人員到達的及時性”兩個三級指標得分均優于南方電網公司平均分,其中,“客戶對故障維護的滿意度”高9分、“維修人員到達的及時性”高6分。及時、有效的搶修復電服務得到了廣大客戶的認可,榮獲“全國電力行業用戶滿意企業”稱號。
圍繞臨滄市委市政府提出“把臨滄市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煙葉品牌園區,促進農民脫貧增收”的目標,臨滄供電局積極做好電力供應。開辟烤煙辦電綠色通道,組織各縣公司全力做好“煙電”保電供應工作。制定專項保電方案,開展煙電保電風險辨識及防范,建立面臨風險及解決措施清單,梳理出風險點7 2個,編制應對措施8 7條,逐級落實烤煙保供電責任。加大配網的維護管理和消缺力度,確保集中烘烤期間配網安全穩定運行。優化搶修管理及作業流程,未發生任何形式因停電導致農民利益受損的事件,保障了煙農“零損失”,被地方黨委政府評為“臨滄市烤煙工作先進單位”。同時,“以電代煤”烤煙房改造技術研發及推廣,在提高煙葉烘烤質量的同時,降低了烤煙成本,促進了農民增收及農業發展,實現了節能減排目標,在社會責任踐行方面上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在內部管理流程優化中,臨滄供電局始終“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強化停復電管理及考核,實現了停電計劃的有序整合,杜絕了重復停電對客戶用電的影響,縮短了客戶平均停電時間。2011年,客戶平均停電時間為29.92小時,較考核指標低0.50小時,較2010年降低20%左右,營銷業務精益化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臨滄地處邊遠山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目前,臨滄電網主網還存在“單線單變、一線多變”的供電形式,配網基本不具備“手拉手”供電條件。近年來,雖然通過停復電計劃整合等管理手段,臨滄電網客戶平均停電時間逐年有所下降,但在內部資源整合及管理優化上已經沒有太多還可以挖掘的潛力。如果配網不能達到“N-1”結構,要再降低客戶停電時間將極其困難。
目前,臨滄供電局管轄的5家縣公司共有37個供電所。人員結構方面,37個供電所人員共計806人,其中,正式員工196人,占比24.32%,非正式員工610人,占比75.68%。員工素質方面,具有電力專業初始學歷的人數50人,占比17.99%,非電專業人數756人,占比82.01%。直接面對客戶提供服務的基層供電所員工素質偏低,且接受系統性專業培訓的機會少,在崗培訓效果不理想,加之人員配置不夠,管理、監督均不到位。客戶服務方面,因搶修人員技術技能較低,故障查找及排除的效率及能力不強,客戶對維修質量的滿意度不高,農電營銷短板還需進一步彌補。
抓住國家支持西部欠發達地區電網建設的機遇,做深做細前期工作,做好電網建設項目申報,重點優化主網結構、提高配網供電可靠率。逐步完善中壓配網網架、提高配網裝備水平及可靠性。到2015年,實現線路聯絡率由53%上升到65%、線路“N-1”通過率由53%上升到65%、停電轉供電率達到100%、故障搶修時間由9.57小時降低至8.9小時的目標。強電網、抓管理、提素質,多管齊下,提高供電可靠性,實現“政府放心、客戶滿意”。
做好搶修服務質量回訪信息的應用,及時發現并解決搶修人員服務中存在的問題、了解搶修隊伍技術技能的缺陷并針對性的予以彌補。建立客戶評價與搶修人員績效工資的聯動獎懲機制,提高客戶服務的質量和深度。加強技術技能培訓,通過專項培訓、現場演練、模擬演習等形式,提高搶修人員處理故障的能力和搶修隊伍的綜合素質。積極研究新技術,通過移動搶修平臺的應用,縮短到場時間及工單反饋的準確性,提高搶修復電效率,提升營銷服務水平。
縣公司和供電所,是直接面對客戶提供服務的作業窗口,也是網公司營銷職能戰略落地的重要保障。按照“管理好、服務好、形象好”的總體要求,圍繞網省公司確定的“子公司體制,分公司管理”模式,積極推進營銷制度標準、營銷指標考核、營銷信息系統、客戶服務平臺、電力市場運營等7個方面城鄉營銷一體化。抓好“南方電網公司營銷業務模型”的宣貫和執行,力爭在盡量短的時間內消除農電營銷管理的短板。開展居民用電服務質量監管專項行動,推廣客戶現場滿意度測評,實現服務“品質”和“滿意度”雙提升。
萬家燈火,南網情深。按照“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原則,臨滄供電局以一體化的全面推進為契機,從管理定位入手,堅持“做正確的事”;從能力提升著力,確保“正確的做事”。動態查找精益化管理的短板,深化營銷服務,想方設法縮短客戶平均停電時間,全面兌現供電服務承諾。
[1]董軍.淺談我國配電自動化的發展[J].中國電力,2008.
[2]謝華.配電自動化的現狀和發展趨勢[J].科技縱橫,2007.
[3]康巖,白洋.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的發展現狀分析[J].科技傳播,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