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照然 董 霖
(邢臺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邢臺054035)
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 國際上通常把60 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 或65 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中國1999 年進入了老齡社會,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
我國目前65 歲以上老年人口1.19 億, 占總人口比例的13.26%。年增長老年人口數596 萬人,年增長速度3.28%;預計到2015 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高達2.16 億。 但是目前的養老環境無論從居住條件,還是養老服務水平,都不能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 老年社區設計依據從根本上說,就是老年人的居住生活特征。只有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進行深入的了解研究,才能設計出真正適宜老年人居住的住宅。
通常國際上將65 歲以上的老人定為需要社會提供服務, 并獲得關照的界線。根據老人的健康行為的特征,可將老人分為四個年齡段∶60 歲-64 歲為健康活躍期;65 歲-74 歲為自理自立期;75 歲-84 歲為行動緩慢期;85 歲以后為照顧關懷期。
進入65 歲以后老年人的身體機能在日益衰退, 主要表現為聽力下降,視力退化,甚至需要借助輔助工具才能滿足日常生活所需;身高萎縮,四肢行動遲緩,動作的準確度和判斷能力都趨弱;嗅覺和觸覺上反應比較遲鈍,使環境中的不安全因素上升;機械記憶力大幅度減退,學習能力弱化,對新環境和新事物的接受適應能力差。 這些特征都對服務型老年社區的設計提出了新的、更細致的要求。
隨著身體的衰老,老年人心理也在發生變化。他們更加注重保健,更需要方便、舒適、無障礙的生活環境;老年人對安全的需要較其他人群更為迫切,尤為集中在醫、住和行這樣三個方面;在歸屬與愛方面,他們渴望與他人交流,害怕孤寂,希望受到別人尊重,得到社會群體的接納和重視。 在老年社區的設計中要重視和理解老年人的心理智特點,解決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依據老人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健康行為特征,可以把老年人分為自理老人——日常生活行為完全自理,不依賴他人護理的老年人;
介助老人——日常生活行為依賴扶手、拐杖、輪椅和升降等設施幫助的老年人;
介護老人——日常生活行為依賴他人護理的老年人;
失能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必須依靠他人照料的老年人;
失智老人——患有認知功能障礙癥的老人。
老年社區就是在一個較大規模范圍內, 創造包括居家養老的,老年公寓和養老院在內的養老設施,也包括供社會老人共用的老年康復醫療中心、便利中心、教育中心、科技活動中心、公配中心和家政服務中心的公共設施,為社區老人提供各種服務。 針對不同類型老人的需求可以把老年社區分為∶活力成人社區、持續照料型退休社區、自理居住型社區、介助式居住型社區、失智照料區域、醫療護理型機構、日間護理中心。
在規劃階段要從整體上考慮社區的選址、硬件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 在區位選擇上既要顧及老年人出行不便的特點,也要尊重老年人喜歡安靜、注重養生保健的心理,選擇交通便利、環境優美、空氣新鮮的區域,場地周邊活動安全,不宜與成年人活躍出入娛樂區相鄰近;區域周邊的生活氣息濃郁,避免讓老人產生與社會相隔絕,被社會所遺棄的消極心理。
服務型老年社區應當配備的基礎設施要考慮老年人的居住習慣,能夠滿足他們日常的生活需要。 主要有居室、會談室、靜養室(患輕度疾病的老人的隔離室)、醫務室、集會室、食堂、廚房、洗臉間、浴室、廁所、洗衣房、晾曬場、辦公、值班、倉庫等。
老年人日常活動半徑為450 米, 以此標準設置配套的服務設施。小區內專為老年服務的公用建筑,例如以下∶護理室∶護理與日常監護活動基地;康復理療室;醫務室∶包含日常健康管理、咨詢、診察、配藥的設施。
3.2.1 室內居住空間的設計要點
在涉及老年人活動、 生活的建筑空間內都要進行無障礙設計,充分的無障礙不僅可以保證老年人生活的便捷性,也提高了老年人活動的安全性。
老年人的居室要求稍寬敞一些,以便于行走和活動,在每個房間的入口處設置亮度充分的照明設備,并且選取易操作的開關;開關門的形式應簡化,選擇易于操作的門把手;室內要求通風、干燥、透光;內部設施要便于老年人使用和行動。比如衛生間要安裝使用方便的坐便器并設置扶手;在浴室內設置洗浴座椅及扶手;要充分考慮使用廚房的安全性和方便性,在廚房內合理配置洗碗池、操作臺,安裝為防止火災等的自動告警裝置;在臥室中為防備萬一情況發生,應在床邊設置緊急呼叫設備;室內地面進行防滑處理,消除每個房間之間的地面高度差,方便老年人出入。
3.2.2 社區公共空間能夠保證老年人出行的便捷和安全
在有臺階地方應設置坡度平緩的臺階和斜面, 在坡道起點及終點,應留有深度不小于1.50m 的輪椅緩沖地帶。坡道側面凌空時,在欄桿下端宜設高度不小于50mm 的安全檔臺。 樓梯和斜坡應設置連續式扶手,扶手應安裝牢固,同時還應注意扶手的手感和耐久性。踏步踢面高不宜大于120mm,踏面寬不應小于380mm。 地面鋪設應平坦,不應出現積水現象,使用浸水也防滑的地面材料。設置排水溝時,應配水溝蓋,水溝蓋不應妨礙輪椅乘坐人的通行。 出入口及斜坡上方宜設置房檐。
3.2.3 社區的外部空間環境設計要點
第一,外部環境應該創造多層次交往空間。 交流是老年人精神寄托的重要方式,是傳遞感情的重要途徑。 通過圍合或半圍合空間的設計,配以符合老年人體征的座椅設施,可采用亭、廊、花架等形式,為滿足老年人社交需要提供良好的空間氛圍。
第二,外部空間環境應滿足老年人的行為需求。 老年人的余暇時間比較豐富,為合理消費余暇時間就必須提供必要的空間環境。 例如為了滿足老年人從事興趣愛好活動的需要,就要在社區中有可以進行此類活動的場所;要滿足老人體育鍛煉的需要就要在住宅附近有進行體育鍛煉的場所;為了滿足老年人參加文化娛樂活動的需要,就要在居住區附近有文化娛樂活動的設施。
服務型老年社區的規劃設計應該以老年人為核心,以滿足老年人基本物質、精神生活為前提,并通過設施服務補償老年人各種能力的下降,體現對其特殊的關懷。
[1]段偉.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居住區規劃研究[D].安徽建筑工業學院,2010.
[2]陳實.老年人社區居住環境空間需求研究[D].湖南大學,2010.
[3]王慶.老年社區設計探討∶東方太陽城老年社區設計[J].建筑學報,2005(04).
[4]何茜茜.老年社區規劃設計研究[D].中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