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元宏
(青島市嶗山區第二實驗小學,山東 青島266000)
數學作業是學生學習數學、 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師生間信息交流的一個窗口。 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方法與技能的獲得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都離不開這一基本活動。在當前高效的社會前提下,如何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設計出新穎、有趣、開放的新型數學作業,應引起我們數學教師的重視。 經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 我認為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應遵循以下一些原則:
《新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 感興趣的事物, 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題型要做到“活”一點、“新”一點、“趣”一點、“奇”一點,通過多種渠道,把豐富知識、訓練和發展創造性思維寓于趣味之中, 讓生動有趣的作業內容取代重復呆板的機械練習,以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使之產生一種內部的需求感,自覺主動完成作業。
例如,在學習用方程解應用題的行程問題時,我把全班同學帶到了操場上。 同學們分成了兩組分別進行兩種形式的比賽。 一是每組選出兩名同學,繞操場背向而行,看哪組的兩名同學銜接上。二是每組選出兩名同學,繞操場同向而行,看哪個組的同學最先到達原位。之后找出兩種比賽形式中的路程、時間、速度之間的聯系。這樣把作業寓于比賽之中,有趣的比賽活動吸引了學生,“引”起了學生學習的欲望,讓學生“吃”得津津有味。
作業內容是否新鮮、有趣,很大程度上就能吸引學生對作業是否敢興趣。 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盡可能地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尋找知識的生活原型,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 而來自于生活實踐中的數學作業,則是一個很好的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無處不在的方法,特別能激起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
復習“長度單位”知識后,我給學生留了這樣的一道作業:《小馬虎的日記》:今天早晨,我從2 分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衛生間,拿起15 米長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學校離我家約有900厘米。 老師在小馬虎的日記上寫下“可能嗎”三個字,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請改正。這樣原本干巴巴的“在括號中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搖身一變,成為富有情趣的《小馬虎的日記》。包裝后的作業形式活潑、趣味十足,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作業的積極性,學生覺得興味盎然。
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基礎、能力、性格等都不同的個體。 所以,面對全體,就要考慮每個層面的學生,進行分層練習。 我們針對學生差異, 將作業設計成難易有別的A、B、C 等組別, 為學生提供充滿趣味的、形式多樣的“自選超市”式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一組。 基礎差的學生可以選擇做一些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學有余力的可以做難度較大的練習。 這樣設計練習能使每個學生通過不同度、不同量的作業練習在原有的基礎上各有收獲,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如我在教學《8 的乘法口訣》時把作業設計成一個學生喜歡的肯德基的兒童自助套餐的形式:
A 餐:寫出每道題的積及相應的口訣。
4×8=( ) 8×7=( )
口訣:( ) 口訣:( )
5×8=( ) 8×3=( )
口訣:( ) 口訣:( )
B 餐:填上合適的數。
( )×8=40 8×( )=56
( )×4=32 8×( )=64
C 餐:想一想,括號里能填幾?
8×6+8=8×( ) 8×6-8=8×( )
以上練習,不同層次的學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 正是因為這些作業分層布置,既能調動優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兼顧到中下生,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開發自主性、合作性作業業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注重探究內容的開放和整合,強調過程的合作和實踐,為學生達到學習目的提供了問題情境和活動方式,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增強數學素養。
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之后,可以設計“包裝禮盒”的實踐題:給每個學習小組提供4 個禮盒,讓學生解決包裝問題:4 盒禮盒可以怎樣包裝?怎樣包裝可更省包裝紙?讓學生通過現場操作,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認識和理解。 在教師駐足觀賞、頻頻點頭之際,已有一股春風吹進了學生的心田。 在這一作業中學生會根據各自的特長合理進行分工,這種分工,其實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分層,也是學生自主的布置的分層作業。
“教者若有心,學者必得益。 ”布置數學作業,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創新。 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因事而異,因時而異,因人而異,精心設計合理有效的數學作業。讓數學作業真正成為學生增加知識,增長才干,豐富生活的向導,就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學習空間,并能真正減輕了孩子的課業負擔,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發展他們的個性,提高他們的數學能力和素質,為新課標下的數學學習增添活力,增加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