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華,李曉蕓,吳星霖,劉文滔
(1. 云南省昭通市氣象局,云南 昭通 657000;2. 云南省墨江縣氣象局,云南 墨江 654800)
氣象事業作為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1,2],做好氣象服務是氣象事業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改革開放以來,在全球氣候變暖和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氣象服務在防災減災、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氣象科技服務是氣象科技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氣象資源與經濟社會有機結合、氣象科學和其他學科相互交融的主要推動力,是提高氣象服務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實需要。昭通地處云南省東北部、金沙江下游右岸、云貴川三省結合部,地理坐標位于26°34'~28°40'N,102°52'~105°19'E 之間。東南面與貴州畢節地區相接,西南面與曲靖會澤、昆明東川相連,西面、北面、東北面與四川涼山、宜賓、瀘州毗鄰,處于昆明、成都、貴陽、重慶4 大中心城市輻射的交匯地帶,素有“咽喉西蜀、鎖鑰南滇”、“云南北大門”之稱。如今是云南連接長江經濟帶和成渝經濟區的重要門戶,內地入滇乃至南下東南亞、南亞的便捷通道。在中央和省的堅強領導下,昭通人民立足推進科學發展,有效應對困難挑戰,譜寫了昭通富民強市跨越發展的歷史新篇。但與省內發達地區相比,仍處于相對落后狀態。
在昭通這類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氣象科技服務不僅是氣象事業協調發展的需要,更是促進當地社會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面向新形勢、新需求,正確分析昭通氣象科技服務現狀與存在問題[3,4],探討氣象科技發展對策、進一步理清昭通氣象科技服務工作發展思路顯得非常重要。
昭通市氣象部門歷來高度重視氣象科技服務工作,將其作為氣象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事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關鍵環節來抓,通過調整優化結構,改進服務手段,提高服務質量,加大創收力度,近年來氣象科技服務穩步發展,推動了全市氣象事業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昭通氣象科技服務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多年來,全市科技服務工作者堅持“以人為本、無微不至、無所不在”的服務理念,扎實勤奮、銳意進取、兢兢業業、盡心盡力做好各項服務工作。全市氣象科技服務領域不斷拓寬,氣象科技服務的科技含量不斷增強,氣象科技服務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氣象科技服務運行機制不斷完善,氣象科技服務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已經形成了水電氣象服務、防雷技術服務、手機氣象短信服務、氣象影視和聲訊服務、煙草氣象服務等多個項目,領域主要涉及農業、林業、水電、煙草、水務、交通、礦業、保險等行業。在全市氣象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氣象科技服務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09年全市氣象科技服務收入347 萬元,2010年增長到632 萬元,增長率為82.1%,2011年達到878.5 萬元,增長率為39%。
服務效率和效果是氣象科技服務的生命線。經過多年來氣象發展的實踐,昭通市已經逐步建立了由決策氣象服務、公眾氣象服務、專業專項氣象服務構成的氣象服務體系。市、縣氣象部門以一系列具有特色重(特)大氣象服務工作而贏得了省局、市委、市政府、有關單位和用戶的好評和充分肯定。但距離日益發展的社會需要還有較大差距。目前天氣預報無論準確性還是內容上,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預報工具和方法的研究亟待加強,精細化預報服務水平有待提高。充分考慮社會的需求,進一步提高預報服務的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夯實和打造基礎業務實力,是進一步提高氣象科技服務的綜合水平、提升部門形象的主要前提之一。
要把科技服務和業務一樣看待,像抓業務一樣抓好科技服務,不但要搞科技服務,而且還要把科技服務做大做強。科技服務和基礎業務一樣,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當前氣象科技服務工作的主要任務是:轉變觀念、理清思路,穩定提升防雷技術服務市場,做大手機氣象短信業務,做強水電氣象服務和專業氣象服務,突破影視廣告創收瓶頸,加快氣象綜合信息服務系統發揮應有的效益,拓展新的服務領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社會發展對氣象服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氣候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也對氣象服務工作提出了新挑戰。全市氣象部門要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從“我有什么就提供什么”向“社會需要什么就能夠提供什么”轉變,用商人的理念和思維經營氣象,建立氣象科技服務新理念。同時根據國家改革形勢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環境,按照增強活力、規范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成本核算、財務管理、效益反饋等制度,建立和完善用人機制、投入再發展機制以及分配激勵機制,形成科技服務與基本業務齊頭并進、協調發展的態勢。研究探索從解放氣象科技服務潛在的生產力出發,充分利用全市氣象部門人才資源、社會資源、技術資源,形成人人都是服務能手,個個都是創收高手、家家都是管理好手的格局,實現氣象科技服務多領域相互促進、上下配合、共同發展的良好態勢。
雖然市政府下發了《昭通市人民政府關于將防雷減災安全生產工作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序的通知》和《昭通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的實施意見》,但在實施過程中,還未完全落實到位,在具體的工作中未完全體現出應有的作用、產生應有的效益,各科技服務單位也未認真履行行政許可和行政審批工作,整個科技服務的外部環境還有待進一步優化,內部管理還應加強和完善。對此,我們必須花大力氣、下狠功夫,切實解決好政策、政治環境問題,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內部要建章立制,規范統一全市行政許可審批申請表、意見書、檢測報告等文書以及行政行為。為氣象科技服務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政治支撐,優越發展的環境支柱,規范管理的制度支持。
依法行政是現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是建設法治政府的核心。全市氣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2010年全國氣象依法行政工作會議精神,嚴格按照《全面推進氣象依法行政規劃》(2011-2015年)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建立完善省局監督、市局為主、縣局配合,機構健全、管理規范、保障有力的氣象行政執法體系,大力加強氣象執法能力建設,要求各縣(區)要建立氣象行政執法大隊。市局行政執法支隊負責開展并支持和指導縣局開展依法行政工作,各縣氣象局須配備兩名以上兼職執法人員,承擔本縣的氣象依法行政工作。加大行政許可和行政執法工作力度,不斷推進昭通氣象依法行政工作向前發展。
首先是要一如既往地抓好當前氣象科技服務重點工作。繼續強力推進防雷技術服務向縱深發展,繼續大力發展手機氣象短信用戶,充分挖掘氣象電子顯示屏的經濟效益,繼續鞏固和發展專業專項氣象服務,力爭在氣象影視廣告上取得新突破;其次,氣象科技服務須著眼地方特色經濟產業,充分發揮氣象科技服務的專業化、精細化特點,積極開拓市場潛力,培育和形成氣象科技服務新的“龍頭”產品和“拳頭”項目;第三,當前昭通正處于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2月23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正式啟動烏蒙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全市氣象部門要抓住機遇,在烏蒙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中尋找商機。多措并舉突出氣象科技服務重點,以重點突破帶動科技服務全局工作上臺階、提水平。
在現代科技迅猛發站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氣象部門的專業、人才、資源優勢,開發新項目,打造新亮點。
深入推動人才強局戰略的實施,鼓勵和支持科技服務人員參加繼續教育,定期開展科技服務交流活動,采取多種途徑進行培訓學習,建立氣象科技服務人員培訓常態化機制,培養既掌握氣象基礎業務、基本科技技能,又懂得經營之道、擅長管理的科技服務人才,不斷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加快擺脫我市氣象部門人員老化、人才匱乏的困擾,為昭通氣象科技服務實現更好、更快、更大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根據開展氣象科技服務工作實際,進一步深化氣象科技服務改革,健全規章制度。進一步明確責任與分工,分類管理,制定考核獎懲制度,積極開拓服務市場。根據發展的需要,建立健全科技服務各類人員聘用、競崗機制,大膽聘用一批懂經營、技術精的優秀人才。加大考核力度,建立重實績、重貢獻,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的分配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氣象科技服務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逐步建立一支能力強、相對穩定的氣象科技服務隊伍,形成規范化、科學化、動態化管理體系,不斷提高氣象科技服務的造血功能。
基層是昭通氣象科技服務發展的薄弱點,在2011年氣象科技服務工作中,全市11個縣區科技服務毛收入超過50 萬元的縣局僅有鎮雄和彝良縣局,基層已成為制約昭通氣象科技服務發展的“瓶頸”。在今后的工作中,全市氣象部門要整合資源、市縣聯動,充分發揮市局的技術優勢,加強對縣局的指導,加強基層氣象科技服務能力建設,把縣局作為科技服務增長的重點,通過各種方式提升基層氣象部門科技服務能力,形成市局帶動縣局、市縣共同發展的良好氛圍。
財務管理工作是保證氣象事業正常運轉的重要環節,各科技服務單位的負責人既行政管理者,更是財務管理的直接責任人,各單位在氣象科技服務工作中一定要妥善處理好找錢、管錢、用錢三者之間的關系,妥善處理好開拓市場與財經紀律的關系,妥善處理好獎勵激勵與國家相關政策規定的關系。務必確保財務不出任何差錯和問題。
科技服務很多涉及野外作業、高空作業和特種作業,既有一定的安全隱患,一定要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杜絕安全生產事故發生。
①通過昭通全市氣象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昭通氣象科技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目前已經形成了水電氣象服務、防雷技術服務、手機氣象短信服務、氣象影視和聲訊服務、煙草氣象服務等多個項目,領域主要涉及農業、林業、水電、煙草、水務、交通、礦業、保險等行業。
②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和社會各行各業氣象科技服務工作的要求不斷提高,而目前昭通市還存在服務項目不多、內容不豐富,氣象科技服務的質量、能力和水平不高,不同項目的科技服務水平差距較大等問題,人民群眾和社會各行各業的需求提高與氣象科技服務能力不足的矛盾突顯。
③結合自身科技優勢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通過進一步提高預報準確率、轉變發展思路和管理模式、優化氣象科技服務發展環境、進一步規范管理和推進氣象依法行政、突出重點行業和部門的科技服務工作、加強氣象科技服務干部隊伍建設等方式方法,建立健全昭通市氣象科技服務體系,必將把昭通市氣象事業推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3 號)[OL].2012.4.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M]. 北京:氣象出版社,1999:19.
[3]王戀平,王戀祝,王國忠. 淺談氣象科技服務可持續發展[J].貴州氣象,2012,36(3):63-64.
[4]胡躍文,古田會,鄭奕,等.貴州氣象科技服務現狀及發展分析[J].氣象軟科學,2009,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