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瓊,劉 靜,王 林
(湖北省氣象服務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4)
近幾年來,地質災害頻繁發生,2008年5月汶川地震,2010年玉樹地震,舟曲滑坡泥石流,給我們本來就不富裕的西部地區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文明進步與自然的沖突,會導致更多的災害,而恩施現在正處于大踏步向前的發展階段,高速公路的建成和正在修建的鐵路,以及其他種種重大工程建設,讓這個本來就多地質災害地區更是處在受災的邊緣,再加上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邊陲,為中國第二階梯的東部邊緣,境內一般相對高差為700~1 000 m,山體陡峻,江河對地表地形的侵蝕切割劇烈,加之夏季雨量豐沛,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頻發。地質災害形成原因錯綜復雜,地質災害的發生與特殊的地質地貌條件和氣候氣象特點有關,大量的研究顯示,持續的強降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1]。開展恩施地區暴雨地質災害防治氣象監測預警服務效益調查分析,對恩施地區地質災害的預防與治理非常有意義。
2008年7月3日到5日,恩施州自北向南出現大范圍的連續強降水。7月3日08時到5日20時,94個雨量站點(含8個氣象站點)中,有60個站累積雨量超過100 mm,17個站超過200 mm,2個站超過300 mm,恩施屯堡、建始茅田7月3日08時到5日08時2 d總雨量分別為329mm、324.7 mm;建始氣象觀測站點的人工觀測數據為309.6 mm。
恩施位于湖北的西南山區,屬云貴高原東延部分,地近四川盆地邊緣,處于我國地勢的第二梯級末端。武陵山脈余支從東南部蜿蜒入境,西有大婁山山脈向北延伸,北有巫山余脈環繞。西北及南部兩翼高,近似山原地貌,平均海拔1 800~2 00 m;西南及東北大部分地區海拔900 m左右,有較大的山間壩槽座落其間;中部地區丘陵起伏,由于地層下陷,形成陷落盆地,比較開闊,平均海拔500 m左右。全市最高點為板橋鎮大山頂石門子,海拔2 078 m,最低點為紅土鄉綿陽口,海拔262 m,相對高差1 816 m。整個地勢起伏、高差懸殊,分為低山、二高山、高山三種類型,面積各占1/3[3]。這樣的地形易導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
恩施市屬湖北省地質災害易發地區,主要類型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點多面廣、突發性強,潛在隱患大,加上汛期多暴雨和較強烈的人類工程活動,更增加了地質災害發生的幾率。
穿山鑿洞,重大土木工程建設,導致土質疏松;工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特別是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使恩施的氣候更加惡化,夏季降雨量與日俱增,給災害的發生注入了新的無法抗拒的力量。
恩施的人口大都分布在山腳下較為狹小的盆地或者河流邊緣。這樣的地理位置,這樣的人為破壞,這樣的人口布局,一旦發生災害,對恩施的破壞無法估量。
針對此次強降水天氣過程,恩施州氣象臺從7月1日下午開始對黨政領導及各相關部門、媒體發布重要天氣報告2期,專題氣象服務2期;對公眾先后發布暴雨橙色、紅色、黃色預警3次,接收人員為省、州、縣、鄉四級領導、防汛相關部門人員、氣象通信員、三大電信運營商手機訂制用戶。
局領導隨時與當地政府領導緊密聯系,隨時通報天氣情況,并多次參加地方政府組織的防汛緊急會議,提供決策服務材料。
此次過程預報與實況完全相符,24 h暴雨預報ts評分100%。
7月5日17時,恩施、建始、巴東、利川發生了特大型滑坡,地質災害預警等級為5級,造成9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30 532萬元。收到氣象監測預警后搬遷避險15 268人,避免傷亡300人,減少經濟損失6 000萬元。
現有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渠道還不夠完善,大風、霧以及山洪、地質災害等的監測能力仍然不足。各部門信息尚未做到實時共享,突發氣象災害和次生災害預警能力較低。預警信息發布尚未做到全天候、無縫隙和全覆蓋。
對照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防災減災工程體系標準不高,對重大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仍顯不足。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一些建筑活動對防災減災工程或防災體系造成了影響和破壞,致使防災減災工程難以充分發揮效用,部分山塘、堤壩、水庫等工程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防御重大洪澇的能力較為薄弱。
基層和公眾氣象災害主動防御能力不足、應急能力弱,社會減災意識不強,防災減災法規不健全,缺乏科學的氣象災害防御指南,氣象災害防御知識宣傳不夠,防災減災綜合能力薄弱,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提高氣象監測預警服務準確性、及時性,擴大覆蓋面。加強氣象與政府應急部門、國土部門間的聯絡與合作,為當地政府領導制定防災減災預案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加大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讓廣大民眾提高防范自然災害的意識。
分別來自國土資源部門、相關政府部門、基層工作人員各5名,及30名社會公眾參與了此次地質災害期間氣象監測預警服務的調查。
對國土資源部門工作人員從以下13個方面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
①影響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依次為短時強降水、持續降雨量、當日雨量、持續降雨日數、前1~5 d逐日雨量、短時強降水。
②希望服務產品:依次為氣象預警信息、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預報、災害易發區自動雨量監測、氣象衛星監測、雷達監測、逐3 h降雨滾動預報、12~24 h降雨預報。
③服務產品形式:主要是GIS產品數據和純文字文檔。
④指標重要排序:依次為天氣預報準確率、氣象預警發布的及時、氣象預警覆蓋率。
⑤能否收到預警信息:100%的人員能收到。
⑥預警時間段:大部分人要求大于3 h。
⑦如何處置氣象預警:啟動相應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迅速轉發或通知相關人員,及時告知基層工作人員。
⑧氣象預警傳遞渠道:要求以紙質文件、手機短信、電話傳真、電子郵件方式。
⑨基層有效傳遞渠道:電視、手機短信、社區鄉村大喇叭。
⑩氣象服務滿意程度:滿意 60%,比較滿意40%。
?加強和改進的工作:依次是氣象監測的時空精度、專業氣象預警發布渠道建設、信息資料交換與共享等。
?意見和建議:主要意見是加強氣象與政府應急部門、國土部門間的聯絡與合作,在政府支持下,建立多部門應急聯動平臺,暢通氣象監測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在不斷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的前提下,協助國土部門開展地質災害等級預警報業務。同時,提高預報的準確性、及時性。
?減少人員傷亡貢獻率:所有人員認為貢獻率在60%~70%。
對相關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從以下13方面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
①氣象預警重要性評價:100%的人員認為重要。
②救援環節重要性評價:大部分人員認為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服務在應急救援中應急工作的啟動環節發揮的作用最大。
③能否收到預警信息:70%人員能收到。
④氣象預警準確性評價:認為準確的人員占20%,比較準確占80%。
⑤預警最有利時間段:“應急決策確定”70%人員認為大于24 h;“人員轉移”80%人員認為在3 h以上;“財產轉移”70%人員認為在6 h以上;“災害易發點排查”70%人員認為在12 h以上;“相關設施除險加固時間段”100%的人認為在6 h以上。
⑥如何處置氣象預警:80%人員認為迅速轉發或通知相關人員。
⑦指標重要程度排序:依次為氣象預警發布的及時性、天氣預報準確率、氣象預警覆蓋率。
⑧預警應該包含的內容:大部分人員希望是氣象預警及其級別、災害相關氣象監測、災害可能影響、災害相關未來天氣預報。
⑨氣象預警傳遞渠道:手機短信、電話傳真、業務系統平臺。
⑩基層有效傳遞渠道:電視、廣播、手機短信、社區鄉村大喇叭。
?氣象服務滿意程度:滿意40%,比較滿意50%,一般10%。
?加強和改進的工作:天氣預報準確率和技術水平、專業氣象預警發布渠道建設。
?意見和建議:主要意見是建立專業的氣象預警信息平臺;氣象災害預警平臺能否納入應急平臺系統,擴大氣象預警服務覆蓋面,統一開展工作;加強與重點單位、科室的聯系與溝通,確保信息共享;對于氣象災害信息及時通知相關單位和應急辦,重大災害信息(經確認達到一定級別),可能造成重大損失或生命安全的,要專門及時報告。同時提高預警信息的及時性及準確率;加大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力度;建立與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聯動機制,加強合作,更好地防御地質災害,減少人員傷亡。
對基層工作人員從以下16方面進行調查,結果如下:
①能否收到氣象預警信息:100%認為能收到。
②氣象預警信息獲取途徑:電視、手機短信、社區鄉村大喇叭。
③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單位:氣象部門。
④氣象預警信息準確性:準確40%,比較準確50%,一般10%。
⑤氣象預警信息實用性:有用70%,比較有用30%。
⑥氣象預警信息易讀性:容易理解80%,比較容易理解20%。
⑦是否主動了解預警信息:100%人員是主動了解預警信息。
⑧如何處置氣象預警:按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做好應急防范、組織開展災害易發點監控與排查、迅速轉發或通知相關災害防御責任人、做好可能受影響區域群眾應急防災動員。
⑨預警信息在那個環節作用最大:人員和財產轉移。
⑩指標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氣象預警發布的及時性、天氣預報準確率、氣象預警覆蓋率。
?主要因素:依次是氣象預警準確及時、預警發布渠道暢通、政府應急工作組織、相關部門聯動配合。
?預警最有利時間段:“應急決策確定”100%人員認為在6 h以上;“人員轉移”80%人員認為在3 h以上;“財產轉移”80%人員認為在3 h以上;“災害易發點排查”80%人員認為在6 h以上;“相關設施除險加固時間段”80%的人認為在6 h以上。
?希望獲取的氣象服務:地質災害相關氣象預警、地質災害相關未來天氣預報、災害防御避險措施。
?氣象服務滿意程度:滿意 50%,比較滿意50%。
?意見和建議:提高預警準確率。
?減少人員傷亡貢獻率:所有人員認為在60%~70%。
對社會公眾從以下13方面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
①能否收到氣象預警信息:“能收到”占67%;“有時收到”占23%;“很少能收到”占3%;“沒有收到過”占4%;“災害發生后收到過”占3%。
②氣象預警信息獲取途徑:電視、手機短信、廣播、社區鄉村大喇叭。
③氣象預警信息準確性:準確22%,比較準確65%,一般12%,不太準確1%。
④氣象預警信息及時性:及時22%,比較及時65%,一般10%,不太及時3%。
⑤氣象預警信息實用性:有用65%,比較有用27%,一般7%,不太有用1%。
⑥氣象預警信息易讀性:容易理解68%,比較容易理解29%,一般3%。
⑦提前多長時間能避免損失:90%的人員認為提前6 h。
⑧主要因素:依次是氣象預警準確及時、預警發布渠道暢通、政府應急工作組織、相關部門聯動配合等。
⑨如何處置氣象預警:做好應急防范、及時轉發或通知他人、避險自救。
⑩指標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氣象預警發布的及時性、天氣預報準確率、預警發布的覆蓋率。
?希望獲取的氣象服務:地質災害相關天氣實況、地質災害相關未來天氣預報、災害防御避險措施。
?氣象服務滿意程度:滿意 20%,比較滿意80%。
?意見和建議: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及時、準確,與通信部門搞好對接,及時發布氣象信息。地質災害監測人員,經常深入農村,了解災情做到心中有數。對邊遠農村,特別是學生要大力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等知識,提高全社會對地質災害防治的意識和能力。建立農村氣象災害。
通過對此次過程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警服務的調查,總的分析發現:
①90%以上的人員能收到氣象預警信息。
②影響地質災害的主要氣象因素依次是短時強降水、持續降雨量、當日雨量、持續降雨日數、前1~5 d逐日雨量。
③希望獲取的服務產品依次為氣象預警信息、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預報、災害易發區自動雨量監測、氣象衛星監測、雷達監測、逐3 h降雨滾動預報、12~24 h降雨預報。
④發布預警時間段大部分人認為大于3 h。
⑤氣象預警獲取以手機短信為主,基層社區鄉村大喇叭廣播很重要。
⑥90%以上人員認為天氣預報準確率最重要,其次是氣象預警發布的及時和氣象預警覆蓋率。
⑦80%以上人員認為氣象預警信息準確、及時、有用、易懂。
⑧利用好氣象預警可以減少60%~70%人員傷亡。
⑨所有人員對氣象服務滿意或比較滿意。
針對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工作建議:
①提高預報精度和準確率,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擴大氣象預警服務覆蓋面。
②加強政府的領導作用,落實責任。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③廣泛宣傳,提高全民防災意識。充分利用公開欄、宣傳欄、科普畫廊等社區文化宣傳陣地,廣泛深入地宣傳《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及地質災害防治科普知識,以此提高廣大群眾的防災救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④建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機制。當天氣情況發生變化時,立即將相關信息通知到轄區各有關單位、企業、地質災害監測人和受威脅的群眾,并做好有關防災減災工作。
⑤加強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各縣市國土資源部門要匯同當地氣象部門積極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
⑥注意重點防范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的主要誘發因素是5—9月的降雨、上流水庫放水等活動,因此,地質災害的重點主汛期是5—9月。
[1]黃莉,周云霞,黃君健,等.廣西西南部地質災害氣象因素風險評估[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