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華橋
教育與生活的關系問題(這里包括教育與社會生活、教育與學習者的生活)一直是一個常說常新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它也是衡量現實教育成敗的一把最好的尺子。胡塞爾的現象學理論對生活世界作了深入的論述,他認為:生活世界具有先在的給定性,是“直覺地被給予的”、“前科學的、直觀的”、“可經驗的”人之存在領域。可見,生活世界包括人之生活全程。要談“語文教學內容”選擇問題,理應繞不開學生的生活世界,要選定語文教學內容,就應關注學生過去的生活,現在的生活和將來的生活,選擇與創生過往的經典、關照與抉擇現實的生活、啟迪與展望未來的理想,從而關注學生生活的全程。根據學生全部生活所選擇和確定的教學內容,才會被學生所接納和歡迎。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英國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也指出,“教育即為未來人的完美生活作準備”。同樣,語文教育的最終指向應該是學生的未來生活,在對學生這個生命主體關注的基礎上,進行人性的再造與重塑,從而讓學生具有適應未來生活的基本知識技能儲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修養。作為教師主體,在這一過程中,應該處理好學生的犯錯問題并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作合理的引領。
試誤是學生成長的起航點 在語文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經常遇到學生犯錯的問題,有的學生甚至于是屢犯同樣的錯誤,這的確是令教師頭疼的問題,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而在教學過程中,時常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教師為了落實語文新課標提倡的將語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一理念,有意識地增多課堂中學生自主參與活動的設計和環節。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發現,主動權是讓給了學生,但每次提問,學生總是回答錯誤,最后還得自己告訴學生答案,不僅浪費了時間,而且影響了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結果,幾經掙扎,教師還是覺得直接告訴學生結論更省時省力省事。對此,英國社會學家霍布豪斯有過精辟的闡釋和評價:“他們的注意多半不是放在如何鼓勵、幫助孩子獨立自主地判斷、行事,而是放在如何提防孩子們犯錯,如何掃清孩子們前行道路上的可能性障礙,為他們提供一條簡捷、平坦的光明大道。這種不使孩子發生任何錯誤與過失的教育,是一種安全的教育,但絕不是一種好的教育,因為它剝奪了孩子們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也就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霍布豪斯著,朱曾文譯:《自由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其中,對如何看待學生出錯,霍布豪斯則認為:“就錯誤是誠實的而言,它產生于心靈在局部的、不完全的經驗基礎上的自發活動。它是經驗的解釋,盡管是一種錯誤的解釋,而權威強加于人的信條卻根本不是經驗的解釋。它不包含個人的努力。它的盲目接受說明意志退避三舍,智力黯然失色,變得遲鈍。”可見,這樣的錯誤,對學生語文經驗形成而言,是有著積極的價值的。事實上,我國古代教育教學著作《學記》中對學生的犯錯問題也有過經典的論述:“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由上可知,學生嘗試錯誤也是一種重要的語文學習途徑和資源,善待并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理應是語文教學的題中之義。在糾偏過程中,教師要學會通過積極干預引導學生的思維重構。正是這種思維的重新建構,激發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成為學生持續學習的動力,并構成其語文素養積淀的鮮活過程。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的“試誤說”學習理論也告訴我們,學習的過程是一種漸進的嘗試錯誤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關的錯誤的反應逐漸減少,而正確的反應最終形成。可見,試誤是學生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學生成長的起航點。
人生觀、價值觀的理性引領 《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同時,也特別強調“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可見,語文教學不僅應注重知識和能力的建構與提升,更應注重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理性引領。這之中,最應關注的問題就是利用學生“最近發展區”,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即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因此,語文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困難發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這里所說的“難度”,就是指學生先前未弄懂或現階段想知道的,以及將來社會實踐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只有以此為觸發點,才能激發學生的強烈求知欲,讓其充分感受到語文學習是一項充滿智力挑戰、怡人性情、益人心智、提升氣質、滋養人生的精神之旅。這種有“難度”的東西,除了包含知識和能力外,更多的應著眼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語文教學,向來提倡“文以載道”,“文道統一”,這里所指的“道”,絕對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政治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而是一種人文教育,即培養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于漪老師把人文精神的內涵歸納為“知、情、意、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質”等八個方面,其中很多方面正是當代青少年所最缺失的。錢理群教授則把教育稱之為“立人”和“打精神底子”的教育,他曾論及:“在我看來,中小學語文教育主要要培育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彼岸世界的向往與想象,對人類、自然、宇宙的大關懷、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煥發出內在與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堅強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探索、永遠不滿足于現狀的批判與創造的欲求。所有這些寶貴而美麗的精神素質可以概括為‘青春的精神’。”因此,語文教學在重視雙基訓練的同時,千萬不能忽視“人文”的開掘,必須把文本本身蘊含的生命形態、情感形態、道德情操、文化要義、人文理想等有效地轉化為學生的審美體驗,從而讓語文教學變成一場富有獨特生機和鮮活張力的精神漫游,讓學生在享受這一旅程的同時,形成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和服務社會的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