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新,米 嵐
(1.雞西大學,黑龍江 雞西 158100;2.紹興中等專業學校,浙江 紹興 312000)
雞西市位于黑龍江省東部,穆棱河中游。雞冠區地處雞西市的東北部,北側為城子河區、南側為恒山區、西側為滴道區、東側為雞東縣,市區面積約20平方公里。雞冠區地勢呈南高北低,東西高中間低,市區北側穆援河蜿蜒穿過,呈斜長盆地形:在地貌單元上為丘陵坡積一河谷沖擊地貌。
雞西地區在區域上位于一級構造單元吉-黑陸塊上的二級構造單元佳木斯臺地與延邊褶皺凹陷帶的相接區域,老爺嶺褶皺隆起區。
雞冠區上部第四系地層,以粘土層或粉質粘土一礫砂一圓礫層為主,下部為白堊系猴石溝組砂巖煤系地層,以粉細砂巖為主,中夾多層泥漿,巖層傾向為西南,傾角20-25°。
根據雞西地區分為虎林市、密山市雞冠區、滴道區、城子河區、梨樹區、恒山區、麻山區及雞東縣等六區二縣市一縣的工程地質勘察資料統計可知:第四系地層在雞西區內連續分布,其厚度變化不一。一般用作建筑地基的典型場地土層及其巖性自上而下分布。
雞冠區以興國西路一西山路一東風路一勞動路一南星街一東山橋一東環路一雞密南路為界,南部主要為丘陵沖擊地貌,除局部受穆棱河侵蝕風化外,屬于工程地質條件較好的地區為I區;界限以北主要為穆棱河河谷沖擊地貌,屬于工程地質條件中等的地區為Ⅱ區;以礦棱河兩岸東西約50~150m及穆棱河沖積平原與山麓坡積裙交匯地段,為屬于工程地質條件較差的地區為Ⅲ區。
2.1.1 I區工程地質概況
(1)雜填土:雜色,由建筑垃圾、生動垃圾及回填沙土等組成,層厚一般為2.00m以內,少數地區因人工開挖回填為3.00m左右。
(2)粘土:黃色-黃褐色,局部上部有薄層黑色粘土,含少量粉細砂,可塑,局部為硬塑,層厚一般為0.60m~4.00m。
(3)殘積土:黃色-黃褐色,局部較薄,可合并為粉質粘土層,稍濕,可塑-硬塑,層厚一般為0.50m~2.00m。
(4)全風化巖層:以砂巖為主,黃色-黃褐色-灰色,呈土狀-碎塊狀,泥質膠結,遇水軟化,層厚:0.50m~2.50m。
(5)強風化巖層:以砂層為主,黃色-黃褐色,局部為灰色,頂部一般為薄層全風化帶,東部巖層較淺,風化程度較強烈,西部泥巖埋藏較深,風化程度較弱,強風化,碎塊狀,層厚一般為1.00m~5.00m。
(6)中風化層砂巖:淺黃色-黃灰色,呈塊狀,塊狀,裂隙面褐色,泥質膠結,堅硬,本層最大控制層厚:5.00m。
本區地下水位一般較深,工程地質條件較好,淺部底層地基承載力較高,一般樓基礎采用條基,高層可采用大直徑挖孔樁基礎。
2.1.2 II區工程地質概況
(1)雜填土:雜色,由建筑垃圾、生動垃圾及回填沙土等組成,層厚一般為2.00~4.00m.局部為5.00m。
(2)粘土:黃色-黃褐色,局部上部有薄層黑色粘土,含少量粉細砂,可塑,局部為硬塑,層厚一般為0.20m~2.00m。局部此層缺失。
(3)礫砂-圓礫:黃褐色-灰色,局部上部有0.50~2.00m細砂-粗砂,飽和,稍密,層厚一般為3.00m~8.00m。
(4)強風化巖層:以砂層為主,深灰色,黃色~黃褐色,局部為灰色,頂部一般為薄層全風化帶,東部巖層較淺,風化程度較強烈,西部泥巖埋藏較深,風化程度較弱,強風化,碎塊狀,層厚一般為6.00m~15.00m。
(5)中風化層砂巖:淺黃色-黃灰色,呈塊狀,塊狀10~40cm,裂隙面褐色,泥質膠結,堅硬,層厚一般為 8.00m~12.00m。
(6)微風化層砂巖:灰色-深灰色,呈塊狀,裂隙面褐色,泥質膠結,堅硬,控制層厚5.00m。
本區地下水位較淺,工程地質條件一般,地基承載力礫砂-圓礫較高,一般樓基礎采用條基以砂層為基礎,高層可采用樁基或筏片基礎、箱形基礎。
根據在雞西地區所收集的工程地質勘察資料,綜合介紹了雞西地區的地層地貌特征,深入研究了雞西地區建筑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從地質勘探揭示的土層巖性來看,地表以下10m深度以內的土層相對較軟,深度大于10m后各土層較硬。由于軟土層分布的深度較大,采用一般淺層土體加固方法就不能獲得較好的加固效果。對于荷載較大的工程項目尤其需要采用深層土體加固技術進行地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