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GFA對許多釣魚人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熟悉是因為許多釣魚用具都有印上IGFA的字眼,一些漁具店甚至以IGFA命名;陌生的是IGFA究竟是何方神圣,為甚么全世界的釣魚人都以加入IGFA為榮?
IGFA其實是International Game Fish Association的縮寫,直接翻譯成中文是“國際游戲魚種協會”,但是更直接的意譯為“國際釣魚協會”。IGFA是歷史最悠久,也是最具權威性和代表性的世界性垂釣團體,下面是設在紐約的IGFA總部出版的最新一期雜志《IGFA活動報告》刊載各國最新釣魚趣聞與釣具市場動向:
近年來,北歐瑞典的釣具市場悄然興起,興旺發達。因為在本世紀初,瑞典釣魚協會在波的尼亞海濱地區創辦了第一家釣魚診所,專門對神經衰弱者和形形色色的心理病患者開放。
主辦者認為,釣魚是一項集“放松心弦”和“集中精神”為一體的運動,兩者相輔相成,因而對神經和心理方面的健康大有裨益。診所以釣魚為主,輔以藥物治療,每一期培訓班都約有一半的病人自稱恢復了健康。
于是,近年來釣魚診所在瑞典各地興辦流行,推動了釣具市場的發展。
每年深冬,俄羅斯釣魚協會都要在伏爾加河畔舉行一次熱鬧非凡的釣魚運動會,發令槍響后,運動員們肩扛鐵鎬,手持4根釣竿,爭先恐后地奔向冰封千里的伏爾加河,然后冒著零下30℃的嚴寒,用鐵鎬敲破厚厚的冰層,鑿出4個放釣竿的小洞。功夫自然沒有白費,運動員們“收獲”頗豐。曾有一個25歲的鉗工在比賽規定的時間內釣上來527公斤的魚。
近年來,俄羅斯又在拉多加湖、高爾基水庫等冰封水面上,進行各種趣味多樣的鑿冰釣魚比賽,推動了漁具市場的發展,特別是用于鑿冰釣魚的釣竿價格不斷攀升。
在美國的俄克拉馬州,近兩年釣具市場上的鑲皮棉手套、長筒靴以及套魚網等在市場上火爆銷售,而釣竿等漁具則沒什么銷路。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在俄克拉馬州的垂釣活動與眾不同,垂釣者是用拳頭伸進水里作餌,魚咬住拳頭后,手往上一提,另一只手握套網則套住魚,這便完成了一次垂釣過程。釣上的魚一般都是鲇魚,它頭扁體肥,牙齒鋒利,且滿身帶刺,所以,現在當地人用拳頭釣魚時,雙手一般都戴上了鑲皮棉手套,腳穿長筒靴。
日本的小豆島流行釣魚結婚。按照1000多年來的傳統習俗,舉行婚禮的那天,新郎新娘要到海邊聚精會神地垂釣,旁邊陪有公正的裁判,而且還規定他倆必須在同一天各自釣到一條同種類的800克以上的大魚才能結婚,否則他們只好推遲婚期。
魚是日本民眾崇拜的一種動物,而釣魚結婚更是象征著新婚夫妻幸福有余(魚)。因此在今年元旦期間,日本各地有數十萬對新伴情侶來到小豆島釣魚結婚,一時間當地的所有釣具銷售一空。
在里亞狄亞島上的巴里哈旅店,所有的房間都建在海面上,房間有柱子支撐著,地板中間有一塊玻璃蓋,掀開玻璃蓋以后人可以躺在床上釣魚。釣到魚以后,旅店的廚師還可以免費代為烹調。
不過,這家旅店的費用特別昂貴,每個人入住一天一夜要8000美元,一對情侶要1.5萬美元,而每個人租用的釣具又是每小時1000美元。但是,盡管費用如此昂貴,依然有許多富翁富婆們來到這里攀比享樂,于是入住一個月前必須預先訂下房間。
近年土耳其經濟不景氣,但是政府千方百計推出發展經濟的各種措施;其中各地釣魚協會與餐飲業合作推出的“釣魚餐館”方興未艾。由于土耳其的湖泊與沿海地區多,因此這項發展經濟的措施很有效果,不僅發展了餐飲業,也大大推動了各地釣具市場的發展。
例如在錫瓦市就興辦有十多家釣魚餐館,它們在餐館的后面建有多個漁塘,塘內放養著各種魚。顧客若想品嘗鮮魚,可向餐館租釣竿、魚餌,到漁塘垂釣。釣上的魚過秤付款后,由廚師代為烹調。
居住在南美洲蘇里南的印地安人和黑人,捕魚時不用魚鉤和魚網而是用弓箭,在捕魚地點捕魚手靜靜地等待著,這時弓箭已拽滿,只要魚群一出現就立即飛射出去,每支箭都會射中魚。因為蘇里南人從小就練就一手過硬的射箭本領,不論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還是水中游的,只要箭一射出準是百發百中。
現在,蘇里南人利用這項民俗活動開發了情趣溢然的旅游業,吸引了世界各的游客,也興起了射魚活動中所用的弓與箭的產業市場。
世居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依戈爾地區的土著人,每年都要舉行一次釣魚比賽。原來在茫茫沙漠的地下深處暗河縱橫,暗河中生長著沒有眼睛的盲魚,比賽開始后參賽者便挖個深洞,然后放下釣線與魚餌,靜候片刻魚兒就會上鉤。
當然,這項久傳的撒哈拉地區的民俗活動也興起了相應情趣的旅游業,特別是吸引了英國與法國等西歐國家的游客。而用于沙漠釣魚的暗河地點以及釣線與魚餌則標價相當昂貴。
在德國,釣魚人士一定要通過一項官方的考試,只有考試及格領到牌照以后才可釣魚。首先,“漁翁”要在夜校攻讀為期三個月的課程,考試時他們要在60道題目中至少答對45道題才算及格,并獲得一張有本人照片和當局監督有效期為五年的牌照。由于考試的內容太復雜,要求太高,而且入學與考試的費用相當高,連專門撰寫釣魚書籍的丹麥作家也驚嘆地說:“德國的釣魚制度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德國法律規定,垂釣者釣到魚后必須把活魚殺死才能提著回家。這是因為民法上愛護動物的條文認為,魚出水之后已是非常痛苦,如果讓它慢慢地干渴而死是非常殘忍的,故而民法規定:魚兒出水后必須先將其擊昏,殺死后才能提著回家。
美國舊金山的一個慈善組織想出了一個讓釣魚愛好者既釣魚又行善的辦法。他們號召一批釣魚者出海釣魚,每人必須支付40美元的釣魚費,同時要購買60美元的釣具與釣餌,然后登上兩艘釣魚船出海,每次出海大約能釣到各種魚類500公斤,返航以后將全部收獲送給流浪者之家。
這樣,這家慈善組織不僅推動了釣具市場與釣魚活動的發展,也可供許多無家可歸的流浪者美餐到海鮮并改善生活。
美國馬里蘭州制定的“釣魚法”規定,垂釣者在野外釣魚必須持有“釣魚執照”,同時還有魚鉤上不能裝有“倒刺”,以免從鉤上取魚時造成魚的“傷痛”;凡釣上的魚不滿15厘米左右的應放回河海;正在產卵的母魚不準釣;某些河段只準許殘疾人垂釣等多條規定。
在英格蘭的諾福克地區,每年的1月9日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白金杯”釣小魚放生比賽的環保娛樂活動,參賽人數多達數千人,其場景非常熱鬧壯觀。
這項釣小魚放生比賽的環保娛樂由IGFA牽頭,起始1977年。當年一位名叫彼得·庫里斯奇的釣魚者釣到一條重量不足1.45克的超小型雄魚,他向大會提出,應該以釣到這樣小的魚并放生為優勝,由于人們對能釣到如此小型的魚感到不可思議,但是獲得了一種特殊的比賽環保娛樂,也就答應了他的要求,讓他獲得了勝利。至今已舉辦了35屆,依然沒有人打破這項紀錄。
丹麥垂釣協會的—位官員指出:“在一般人看來,垂釣這項活動主要是成年人(特別是中老年人)的娛樂,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為了調節、松弛一下疲憊的身心,經常以釣魚來修身養性。但是,科學家們最近發現,釣魚不僅能夠使成年人修身養性,陶冶情操,而且還有助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丹麥的兒童教育專家與丹麥垂釣協會一道,專門對全國各地的10萬余名18歲以下的釣魚愛好者進行了調查。他們發現,與不愛垂釣的孩子相比,在這些青少年釣魚迷中,染上吸煙、吸毒、曠課、暴力活動等惡習的人,所占的比例要小得多。
丹麥垂釣協會的調查研究人員還發現,人越是早期愛上垂釣,學壞的可能性往往也越小。他們對600多名早在6-8歲時就開始釣魚的成年男子進行了追蹤調查的研究統計,結果發現他們普遍都沒有染上任何惡習,更是從未留下犯罪記錄,幾乎個個都稱得上是品行端正的“正人君子”。
調查人員由此做出了這樣的一個結論:愛釣魚的孩子不易學壞,原本有壞習性的孩子也容易因此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