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啟華,賴曉琴,劉國珍
(贛州衛生學校,江西 贛州 341000)
校院(企)合作、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近年來,我校以建設示范校為契機,緊緊圍繞培養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這個目標,創新思路,轉變觀念,充分利用本市和全國醫療資源,與全國160多家醫院和醫藥企業建立了長期的校院(企)合作關系,初步搭建了政府主導、行業指導、醫院(企業)參與的校院(企)合作辦學平臺,為推動校院(企)結合的衛生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奠定了基礎。
相對于其他行業而言,衛生行業對職業教育參與最深。職業準入制度對醫學生臨床實習有嚴格的規定,臨床教學早已成為醫院管理的重要內容,各級醫院在長期的臨床教學中已形成了比較健全的制度和模式,對培養醫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醫藥保健行業的飛速發展不但使傳統職業崗位的職能不斷拓展,而且使新職業崗位不斷出現,對衛技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滿足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要求。
一方面,行業對衛生職業教育的導向作用不明顯,行業主管部門與衛生職業院校的關系更多地表現在行政隸屬上,職業教育在行業的地位和作用不突出。行業主管部門在謀劃行業發展,制定醫藥衛生事業發展規劃時,沒有把衛生職業教育建設列入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沒有結合行業發展,對衛生職業教育的發展規模、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統籌規劃。另一方面,衛生職業教育主動對接行業發展的意識不強,為行業服務的能力不足。受傳統的“學校中心”辦學理念的影響,衛生職業院校閉門辦學,缺乏產學互動,對行業的發展動態和崗位需求不了解,沒有主動融入地方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醫藥產業鏈,人才培養跟不上行業發展。
長期以來,衛生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主要依據醫院需求,但隨著人們醫療保健需求的不斷增長,醫藥保健市場的迅猛發展,美容師、保健師、康復師、配鏡師等與衛生相關的新興崗位不斷出現。一些傳統專業的就業崗位也在不斷拓展,如藥學專業,以前主要面向醫院藥房培養藥劑士,如今隨著醫藥產業的發展,制藥、藥品營銷、藥品檢驗、藥品物流、連鎖藥房等產生了大量的崗位需求??梢哉f,衛生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已明顯滯后于產業發展。由于從職業崗位需求到課程開發、專業設置、師資培養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因此,從客觀上講,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往往會滯后于產業發展。但從主觀方面來看,主要是缺乏專業與產業對接的機制,沒有企業的參與,不了解市場的學校、教師很難獨立完成教學計劃、課程開發,主觀上延長了這一時間周期。如果從體制上實現專業與產業的無縫對接,則能使衛生職業教育快速適應市場需求。
傳統的衛生職業教育過程主要實施“兩段式”教學模式,即兩年校內理論和實訓教學+一年醫院臨床(企業)實習。課程體系以學校作為教學主體,從課程設置、實施,到教學質量評價等整個教學過程由學校組織,醫院(企業)只承擔實習教學部分,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一方面,醫院(企業)參與學校教學和課程開發的程度不深、熱情不高,教學內容與臨床、生產脫節,職業技能與職業崗位要求不能很好對接。另一方面,醫院(企業)在制訂實習教學計劃時,很少征求學校意見,特別是很多企業缺乏教學意識和教學經驗,把頂崗實習的學生當作免費勞動力使用,教學過程變成了勞動過程,無法保證實習教學質量。
無論是校園文化,還是企業文化都是全體成員共同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體現。以教書育人為目標的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健全人格和高尚品質,偏重精神層面;而以經濟效益為價值取向的企業,注重培養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職業素養、敬業精神,更加偏重物質層面。在以學校和教學為中心的傳統辦學模式中,校園文化建設處于封閉狀態,缺乏植入企業文化的有效途徑,學生缺乏基本的職業素質,對醫院(企業)的價值觀、制度等不了解。很多學生進入醫院(企業)后無法適應,醫院和企業也覺得學生缺乏責任感和敬業精神,難以管理,形成一方面學生就業難,另一方面醫院和企業又難以招到滿意員工的局面。
基于對衛生職業教育現狀的認識和思考,我校以示范校建設為契機,面向本市和“長珠閩”地區的醫療機構和企業,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堅持“校院(企)合作、資源共享、互利互惠、實現雙贏”原則,推動校院(企)合作,工學結合,著力推進教育與產業對接、學校與企業對接、專業設置與職業崗位對接、課程教材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和生產過程對接,努力實現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發展的功能,爭取在贛州乃至江西省中職學校教育改革發展中發揮引領、骨干和輻射作用。
一是積極爭取市衛生局支持,發揮行業主管部門的主導作用,對校院(企)合作和實習教學進行宏觀管理,統籌規劃。由市衛生局牽頭成立贛州市衛生職業教育校院(企)合作領導小組,由市衛生局分管領導擔任組長,學校副校長擔任副組長,市衛生局、學校職能處室負責人以及贛州各縣市衛生局分管領導和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主要職能是負責研究我市衛生行業校院(企)合作的總體規劃,協調全市衛生行業辦學資源,審批衛生行業校院(企)合作項目。領導小組的成立對推動我市衛生職業教育校院(企)合作各項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是成立由學校和實習教學基地組成的贛州衛生學校校院(企)合作理事會。學校為理事長單位,實習教學基地為理事單位。贛州衛生學校校院(企)合作理事會于2012年成立,目前已有160多家醫院和企業加盟為會員。從今后起每年召開一次年會,建立學校與合作單位的定期溝通與交流機制。
三是加強校院(企)合作制度建設,確保校院(企)合作高效運行。為了規范校院(企)雙方的合作行為,我們在廣泛征求合作醫院和企業意見后制定了《贛州衛生學校校院(企)合作理事會章程》,在此基礎上起草了《贛州衛生學校校院(企)合作框架協議》,對校院(企)合作的內容、形式和范圍以及合作雙方的責任和權利都作了明確規定,有利于學校與醫院和企業在人才培養、職工培訓、技術開發應用等領域開展廣泛合作。
一是成立了學校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和護理、助產、藥劑、檢驗、涉外護理5個示范校重點建設專業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并聘請醫院、企業專家和技術人員為指導委員會委員,參與學校的教學和課程改革、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專業設置、課程開發等。
二是積極與醫院、企業合作,參照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要求,參照相關職業資格標準,制定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科學制定課程考核標準和考核辦法,將校內考核與醫院、企業實踐考核相結合。
三是加強工學結合教材建設,積極與醫院、企業合作編寫教材,將醫療和生產一線的經驗和經典案例納入教材。如護理專業根據生源基礎和職業崗位要求,調整了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并邀請醫院護理一線專家與學校教師共同編寫了《護理教改實訓教材》,分為《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兒科護理》《婦科護理》《基礎護理》5本分冊,教材在廣泛調研和分析崗位要求的基礎上,注重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的結合,增強了針對性和實用性。
四是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創設融“教、學、做”于一體的教學環境,強化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學校模擬醫院建設了護理實訓中心,創設了模擬病房、模擬產房、模擬手術室等實訓室,實行開放式教學,靈活運用項目教學法、病例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等,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五是校企雙方以“訂單式”培養模式進行深度合作,目前已與香港五色石集團、寧波海王星辰、深圳海王星辰東莞分公司、東莞厚川藥業、贛南海欣藥業5家單位簽訂了冠名班協議,在中醫康復、藥學專業成立了5個冠名班。校企(院)雙方合作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學生在合作醫院(企業)實習和就業。實現了學生安心學習、不愁就業,學校提高了人才培養和學生就業質量,企業節省了人才培養時間和成本、獲得“量身定做”的優秀人才的三方共贏目標。
畢業生就業率是衡量一所學校辦學質量好壞的重要標準,也是決定學校辦學方向和發展的重要依據。我校歷來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不斷加大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力度,不但將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課列入教學大綱,讓學生了解就業政策和掌握就業技能,而且通過“雙選會”等形式,建立就業網絡,搭建就業平臺,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服務。為進一步完善就業創業指導教育體系和就業工作管理機制,學校成立了就業創業服務中心,聘請企業領導和人力資源專家擔任就業創業指導委員會的咨詢顧問,指導和參與學生就業創業教育和培訓。
一是建立實習教學的過程管理標準(制度)。強化對頂崗實習、教學實習等關鍵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控制和過程跟蹤,確保工學結合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職業技能及職業道德養成教育的質量。
二是建立以工作預防、實時監控與及時糾偏為主線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完善學校和醫院、企業共同督導的教學督導體系。
三是建立社會綜合評價系統,及時接受學生及其家長、用人單位、行業專家、政府部門及媒體等的反饋意見,不斷改進教學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