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下達了2013年戰略性新興產業(能源)第一批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發改投資〔2013〕1029號),追日電氣的兆瓦級光伏逆變器研發平臺項目被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能源)項目”,并獲得中央預算內項目專項資金支持。
該項目計劃總投資8500余萬元,將新建試制車間、產品研發及檢驗樓、配電房各1棟,新增研發、檢測等儀器設備30套。兆瓦級光伏逆變器研發平臺通過集控軟件,滿足在遠程PC機上控制各類測試設備,實現大功率逆變器的型式試驗、出廠試驗、研發試驗,測量精度達到鑒定級。項目建后,形成年產400臺套兆瓦級大功率逆變器的生產、裝配、測試能力。該平臺具有綜合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的優點,可以實現頻繁的長時間測試,同時具有完善的安全保護功能,及處理各種非正常狀態和事件的能力。追日電氣曾于2012年初在業內率先推出了兆瓦級光伏并網逆變器,在轉換效率、啟動功率、電流畸變率等重要指標方面創造了多項業內第一。該產品于2012年11月通過科技成果鑒定,被專家認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0年發表的一份報告中認為,在中國未來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過程中,至少需要60項關鍵技術,而其中有42項并沒有掌握,這些技術或者專利,都掌握在外國手中。這就意味著,中國如果要發展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來購買這些技術或者專利。
大功率光伏并網逆變技術是光伏發電系統的核心技術。兆瓦級光伏逆變器研發平臺項目建成后,對于加大我國新能源技術研發和創新力度,打破國外壟斷的局面,替代進口,提升我國新能源科技利用技術與裝備水平,有著重要意義。
(周韋)
近日,全球領先的電力和自動化技術集團ABB宣布將為國家電網旗下的220kV智能變電站示范工程提供高壓隔離斷路器(DCB)等電力產品。該示范工程旨在通過部署和集成智能解決方案,提高電力網絡的效率和可靠性。
這是ABB創新的高壓隔離式斷路器首次在國內應用。在傳統的敞開式變電站中,斷路器和隔離開關是相互獨立的設備,需要各自的安裝空間。ABB隔離式斷路器將隔離功能與斷路器集成為一體,從而無需單獨安裝兩套設備。這能減少相當可觀的占地面積,降低電力損耗,提高電網的安全性,并且改善系統的可靠性。另外,這種新型的高壓隔離式斷路器有利于優化變電站運行和維護,并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ABB集團高壓業務單元負責人呂偉地 (Giandomenico Rivetti) 說,“該示范工程將有助于中國建設更堅強、更智能電網目標的實現,從而讓電網更高效與可靠。多年來,我們與國家電網公司在很多全球創新中始終保持著緊密的合作,我們很高興能夠繼續這樣的傳統。”
該示范工程中的隔離式斷路器將狀態監測和其他控制功能進行集成,為二次控制層提供了額外的“智能”,從而完善了一次設備層的智能化。
近日,我國第二大水電站——溪洛渡水電站首臺機組(13F)正式并網發電,天威保變為該機組自主研制的配套USSP-860MVA/500kV主變壓器運行狀態良好,標志著世界首臺容量最大、電壓等級最高的三相組合式發電機主變壓器正式投入運行。
據了解,溪洛渡水電站位于四川雷波縣和云南永善縣境內金沙江干流上,是實施“西電東送”戰略的骨干電源,設置左、右兩岸地下廠房,各安裝9臺水輪發電機組,設計裝機容量1260萬kW,裝機規模在國內僅次于三峽水電站。溪洛渡水電站建成后,年發電量可達640億kW·h,相當于每年減少燃煤4100萬t,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5億t,減少二氧化氮排放量近48萬t,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近85萬t。
2009年9月,在溪洛渡水電站550kV變壓器招標中,天威保變中標右岸電站全部10臺860MVA/500kV組合式主變壓器。在研制過程中,天威保變采用世界領先的變壓器驗證分析軟件,對計算結果進行了電磁場、波過程、短路機械力、溫升、油流分布等驗證分析,解決了超大容量變壓器產品結構件局部過熱的難題,使產品具有損耗小、噪聲低等顯著優勢,能保證產品長期安全穩定運行。
2012年5月,天威保變為洛渡水電站右岸電站承制的首批3臺USSP-860MVA/500kV主變壓器成功發運。產品采用三相組合、分體運輸、現場組裝、合三為一的方式,不僅為產品運輸找到成功的解決方案,而且減少了工程土方量、降低了工程造價。截至目前,天威保變已按合同要求制造完成6臺溪洛渡水電站配套USSP-860MVA/500kV主變壓器。
據悉,2013年7月份以來,天威保變自主研制的變壓器在我國“疆電外送”戰略重點工程-新疆與西北主網聯網750kV第二通道工程、河北南網首座500kV智能化變電站、河北省電力公司迎峰度夏重點工程-元氏500kV變電站等多個重點輸變電工程中順利投入運行,為向家壩-上海±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示范工程承制的換流變壓器實現安全穩定運行3周年,為我國第三大水電站向家壩水電站右岸電站自主研制4臺SSP-890MVA/500kV水冷式主變壓器通過機組首次滿負荷運行考驗,一流的產品質量受到廣大用戶的高度評價。
近日,由國網山東電力負責的“災害磁暴對大電網安全運行的影響及防御技術研究”科技項目通過驗收。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該研究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將災害磁暴納入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防御系統的防御范圍,實現災害磁暴下預想故障集的動態調整和風險評估,建立自適應災害磁暴的電網防御一體化方案等方面屬于國際首創。
“災害磁暴對大電網安全運行的影響及防御技術研究”于2011年1月正式啟動,2012年年底結題并通過自驗收。該項目總結了災害磁暴對國內外電網影響的案例,分析了我國電網磁暴災害研究的必要性,研究了災害磁暴對電網安全運行的影響機理,電網磁暴災害的特征和分析計算方法,提出了災害磁暴下適合我國中低緯度地面電場的計算方法,并結合地面網絡系統,對主變中存在的GIC進行了評估,根據GIC水平對勵磁電流的影響,提出了變壓器故障概率的簡化計算方法;基于空間天氣信息機地磁實測信息的災害磁暴引發電網設備故障概率的評估方法,建立預演災害磁暴引發電力系統故障的仿真平臺;開展了山東膠東地區大地電磁測深和變壓器中性點電流測試工作,對山東電網500kV變壓器的GIC水平進行了評估,為山東電網群發性故障提供了預警基礎。
該項目研究深入認識了災害磁暴對電網安全運行的影響機理,電網磁暴災害的特征和分析計算方法,揭示了電網GIC損傷電力設備的本質,提出了災害磁暴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監測、預警及防御的一體化方案、磁暴引發電網群發性故障的自動生成技術和風險評估技術、建立了磁暴引發電力系統故障的離線仿真平臺、提出融合外部環境信息和電力系統信息的一體化平臺方案。包括信息的融合和集成方法、系統功能邏輯關系、預想故障自動生成和候選措施智能識別等關鍵技術。為建立基于災害磁暴的電力系統防御系統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為電網應對空間自然災害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指導。
近日,由國家電網公司發展部組織、中國電科院牽頭編制的Q/GDW 1738-2012《配電網規劃設計技術導則》通過審查,作為國家電網公司配電網規劃綱領性標準正式發布。
國家電網近年來高度重視配電網建設,不斷加大配電網投資力度,配電網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為充分發揮規劃的龍頭作用,強化技術標準的指導作用,提高配電網發展質量,國家電網發展策劃部組織編制《配電網規劃設計技術導則》,對配電網規劃設計提出規范性要求。《導則》的發布,將對指導配電網規劃,規范建設標準,滿足配電網精益化管理需求,提高配電網投資效益具有積極意義。
《導則》采用差異化思路統籌城鄉配電網規劃建設標準,按行政級別、供電可靠性需求和負荷重要程度,輔以負荷密度將供電區域劃分為A+、A、B、C、D、E六類,明確了各類供電區域的配電網發展目標、建設標準和重點。充分吸收和利用國外配電網規劃的先進理念和方法,引入以可靠性為中心的配電網規劃理念;借鑒英國ER P2/5供電安全標準,提出配電網三級供電安全標準。在繼承已有標準規范的基礎上,《導則》細化了各類分區配電網結構、設備選型、用戶和電源接入、技術經濟分析等技術要求;貫徹資產全壽命周期理念,并首次明確配電網規劃計算、空間負荷預測等內容。此外,結合配電網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導則》提出了配電網智能化、分布式電源接入的要求,以適應新能源接入和多元化用電需求。
近日,歐盟美國首家跨大西洋電動汽車與智能電網互操作中心(Interoperability Centre)落成,中心位于美國芝加哥附近的阿爾貢國家實驗室。歐委會為此強調,作為世界兩家最大市場的歐盟和美國,在電動汽車與智能電網兩大戰略新興技術領域的技術標準趨同和互操作認證,有利于加速清潔技術的產業化,推進可再生能源接入新一代智能型電力系統的進程,從而進一步刺激世界低碳經濟的增長和擴大就業。
歐盟聯合研究中心和美國能源部分別代表雙方于2011年底簽署合作協議,18個月后的今天位于美國的互操作中心已建成,歐委會負責研發與創新事務的委員奎恩女士稱其為亞洲速度。歐洲姊妹版的互操作中心已分別在歐盟聯合研究中心位于荷蘭佩騰和意大利伊斯普拉的研發基地開工建設,計劃于2014年建成投入運營。
歐盟美國雙方已決定,通過雙方聯合互操作中心之間的相互強化技術標準驗證與清除技術差異的緊密聯系,加強雙方在雙向互動智能型電網和電動汽車兩大行業的關鍵技術聯合開發、提高能效、經濟效率、分布式電網、降低損耗的電網可持續,以及高效與安全可靠的能源供應等重點優先領域的合作與交流。
近日,中航工業集團400MW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項目首批20MW示范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石家莊舉行,這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單體工程,建成后年發電量超4億度。
據介紹,2013年4月,國家能源局批復同意該集團建設400MW分布式發電項目。這是開展太陽能電站項目以來,國家能源局首次批準由企業集團獨立承擔的示范項目。目前,中航工業集團進入分布式發電領域時機成熟,集團自身廠房單體面積大、建筑結構穩固、產權關系明晰、用電負荷平穩、企業健康穩定等諸多優勢為項目的規模化實施創造了獨有條件。
項目開發方中航惠利節能環保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梁田稱,該項目總投資約38億元,將按照“自發自用、余電上網、電網調節”的方式,建設在中航集團分布在北京、上海、河北、遼寧等11個省20個城市的廠房和其他建筑物屋頂,以實現閑置屋頂資源的有效利用。項目建設周期為3年,分4個批次推進,在20年內享受電量補貼。首批20MW項目將在石飛、沈飛、惠騰、安吉宏業等公司的大面積廠房屋頂上實施。2013年將力爭完成安裝60MW規模,到2015年全部完成。
據悉,按照3類日照城市(日均有效日照3.5小時)計算,該400MW項目建設成后年發電量約4.4億度,25年總發電量約110億度,相當于節約標準煤約440萬t,減排二氧化碳約1093萬t,減排二氧化硫33萬t,氮氧化物16.5萬t,經濟和社會效益非常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