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生 邱峰
2013年1月31日,中新社授權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這是2004以來連續發布的第10個“中央1號文件”。文件提出“必須統籌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發展,作為支撐條件的農機化須先行一步。為此,1號文件確定了“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推進農機以舊換新試點”、“開展農機保險費補貼試點”、“大力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等投入支持政策。預計2013農機化綜合水平有望提高6個百分點,達到63%;農機市場需求強勁,農機工業將繼續保持20%以上增長,農機工業產值預計達到3800億元。
(1)農機化發展主要成果。2004年以來,以《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出臺實施為標志,我國農機化進入依法促進期,為實現糧食“九連增”、農民增收“九連快”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至2012年,農機化主要成果有:一是農機總動力邁上10億kW臺階,裝備結構和布局不斷優化,重點作物關鍵環節機械大型化、復式化、配套化趨勢明顯,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發展提速。二是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7%,薄弱環節的水稻機械栽植水平超過30%、玉米機收水平超過40%。三是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持續增強,全國農機合作社數量超過3.1萬個,全年農機作業服務經營收入達到4800億元。四是以“平安農機”創建、農機免費管理為契機,創新農機安全生產監管機制。五是農機工業產值持續增長,農機制造業大型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趨勢明顯,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農機制造大國。
(2)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農業機械化大大提升了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促進了農業經營的規模化進程,支撐了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發展。但發展過程中也積累了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一是“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突出。東部、中部、西部區域發展不平衡,農機化差距較大;農機農藝融合度不強,機具與農藝不協調,制約著現有機械效能的發揮;動力機械與工作機具配置不協調,作業機具增加緩慢,配套比僅有1:1.65(較合理的配套比應在1∶5左右),農機利用效率低;繼續依靠總量擴張的路子表現出明顯的不可持續性。二是農機公共服務能力不足。在農機行政指導和農機組織要素植入等方面亟待提高。三是農機研發生產不能滿足市場需要。在糧食生產機械化初具規模后,經濟作物、畜牧水產等的機械化的全面推進已顯迫切,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或將成為新一輪農機化發展熱點,對此我們準備不充分,技術儲備明顯不足,缺乏發展后勁。
2013年中央1號文件的“四化同步”戰略部署必推動農機化加速,農機部門須用活政策,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機經營服務體系,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
(1)高度重視農業設施建設與技術裝備研發。一要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農業經營規模化、機械化、家庭農場化發展,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二要加快大中型灌區配套改造、機電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裝備技術,提高防汛抗旱減災能力。三要加強農機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加快棉油果蔬等生產主要環節的機械化裝備研發。四要推進農機化科技示范區和農機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
(2)擴大農業補貼規模,實施農機以舊換新試點。一是新增補貼資金向優勢產業區集中,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傾斜;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逐步擴大種糧大戶補貼試點范圍。二是按照增加總量、優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強監管的要求,擴大農機購置補貼規模,推進農機以舊換新試點,著力提高農機配套比,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大力發展復式作業機具,提高農機利用率和經營效益。三是不失時機地推動畜牧業、林果業、蔬菜產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初加工等的機械化發展。
(3)推動農機政策性保險,促進農機化安全發展。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建立農機保險保費財政補貼機制及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生產大縣農機保險保費補貼力度,適當提高部分險種的保費補貼比例。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機械化家庭農場通過資本市場多渠道籌集發展資金。
(4)創新農機經營體制,推動農機合作社發展。農機合作社是帶動農戶進入市場的基本主體,是發展農村經濟的新型實體,是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按照積極發展、逐步規范、強化扶持、提升素質的要求,加快發展農機合作社,提高其引領帶動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一是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結合農田基本建設,鼓勵農民采取互利互換方式,解決承包地塊的細碎化問題。二是規范土地流轉程序,逐步健全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強化信息溝通、政策咨詢、合同簽訂、價格評估等流轉服務。三是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建設,使合作經營穩步發展。四是按照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要求,引導農戶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生產要素,加快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采取補助、獎勵等多種辦法,支持專業大戶、機械化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等改善生產經營條件、增強發展實力。
2013年中央1號文件的突出特點,是農業經營機制、制度創新,以此來化解農業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就須先加快發展農機化,農機化部門應抓緊時間與時機,謀劃農機化更好更快發展的布署與措施。
(1)努力提高農機化公共服務能力。一是以農機技術推廣、質量監督、教育培訓、產業發展、安全監理和信息宣傳等為主要內容,提高公共服務能力、拓展公共服務領域,努力打造綜合配套、機制靈活、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農機化公共服務體系,為農機化快速發展提供有效保障。二是堅持管理與服務并重,切實維護農民和企業的合法權益。三是完善農機化信息收集、整理、發布制度,面向社會提供及時有效的農機化政策、科技、市場等信息服務。四是培養職業型農機實用人才,造就一大批既精通農機駕駛維修技術又懂農藝技術,同時又會經營管理的新型農機手、農機經營者、合作社領頭人,使他們成為中國現代農業建設中的第一代新型職業農民。
(2)著力解決新裝備有效供給不足等問題。為滿足農業機械化向更高層次、更寬領域發展的需要,農機科技創新愈顯緊迫,要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共性技術和產業發展亟需的重大集成產品,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科技型企業集團,全面支撐農業機械化跨越式發展。重點發展現代智能農業裝備,全程農業機械化裝備集成,規模化作業與丘陵山地經濟型作業裝備,農機節能環保技術。發揮政策導向作用,鼓勵企業優先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機新產品;保護知識產權,營造敢于創新、善于創新、鼓勵創新的良好環境。
(3)創新農機社會化服務方式和手段。鼓勵搭建區域性農機社會化服務綜合平臺,發展農村科技服務超市、農機具托管大院、農機緊急維修中心、專業服務公司、合作社加農戶等服務模式;整合資源建設鄉村綜合服務社和服務中心,積極推行技物結合、技術承包、全程托管等服務形式,促進農機先進適用技術服務到田。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示范村、示范鄉、示范縣創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