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縣農機局 何好生
所謂“家庭農場”,目前的基本認識是指以家庭成員為農場主要勞動力并兼顧經營管理、以家庭資產和資源為基礎、以農業經濟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在歐美發達國家是農業生產經營的主要組織形式,但在中國“家庭農場”概念的提出和實踐推廣還是近年的事。筆者以汝城縣為例,對“家庭農場”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并據此提出了推進家庭農場發展的初步意見。
近年來,汝城縣著力優化農業結構調整,重點培育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組織和家庭農場發展,以推動農業農村經濟更好更快發展。據統計,2012年底全縣家庭農場實現農業經濟總產值達11.56億元。
(1)家庭農場基地建設漸成規模。以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為特點的家庭農場,水稻種植面積達4533.3hm2(6.8萬畝)、雜交稻制種面積233.3hm2(3500多畝),年經濟收入達150余萬元。全縣已發展鮮果種植面積8333.3hm2(12.5萬畝),年產水果7.5萬t、總產值1.5億元;發展時鮮蔬菜面積9866.7hm2(14.8萬畝),商品蔬菜年產值達3.3億元;發展花卉盤景苗木培植28.9萬株,年經濟收入達1.2億元;發展硒山茶葉種植面積200hm2(3000多畝),金銀花種植面積400hm2(6000多畝)。全縣建成家庭牲豬養殖基地86個,年可出欄生豬6.5萬頭,創經濟收入3.46億元;建成家庭水產養殖基地49個,年產魚類2.2萬噸,年創經濟收入1.8億元。
(2)家庭農場發展有了一定數量。據統計,至2012年全縣有種植、養殖等初具規模的家庭農場1200余家:畜禽養殖(畜禽200只以上)172家,魚類養殖(年產10噸以上的)68家;糧食種植(200畝以上)149家;水果種植(年產水果20噸以上)232家,茶葉種植(200畝以上)224家,蔬菜種植(年銷量20噸以上)298家,金銀花種植(400畝以上)98家;花卉盤景苗木種植(200畝以上)16家。
(3)家庭農場品牌建設初見成效。近年來,農產品品牌建設得到“農場主”的重視,全縣12個農產品獲得無公害食品認證、3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硒山茶”、“小米辣”、“水晶梨”以及“反季節蔬菜”等已獲得QS食品質量安全認證;建立無公害、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5個。
(1)產業化程度及規模效應低。目前,全縣家庭農場的規模效應還很低,年農業總產值上100萬元以上還沒有1家,產值50萬元以上100萬以下的有109家、占家庭農場統計總數的9%。家庭農場的統計數量雖多,但規模小、機械化作業程度低、產業規模未形成,農產品參與市場競爭力不強,導致經濟效益不高。
(2)農產品牌優勢市場認可難。現家庭農場能走出郴州的農產品僅有水晶梨、奈李、冰糖橙、花豆、朝天辣、板栗等極少數農產品品牌,難以形成品牌優勢帶動全縣現代農業發展。
(3)科技引進和品牌創立能力不強。家庭農場大部分是種養植大戶的“升級”,又是典型土生土長的農民,他們掌握的知識和應用新技術不多,對科技引進和品牌創立能力不足、抗風險意識不強、擴大再生產資金有限,抑制了家庭農場大發展。同時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深根蒂固,部分農戶對機械化作業認知程度還不夠,生產觀念有待更新。
(1)用足政策鼓勵規模化經營。2013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發展“家庭農場”,多項政策措施扶持種糧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發展,鼓勵土地資源、財政資金等向家庭農場傾斜。地方政府要用足政策,鼓勵農業規模化經營。一要依托財政補貼政策。應將新增農業補貼、財政獎補資金、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向家庭農場傾斜,擴大家庭農場的數量和規模、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二要建立經營扶持專項資金。以縣級政府為主,省縣鄉三級聯合建立土地規模經營扶持專項資金,引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與承包農戶簽訂中長期租賃合同;三是出臺土地流轉發展規劃。地方政府要牽頭研究制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建設與規劃,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形式多樣、管理嚴格、流轉順暢”的土地流轉規則,搭建土地承包經營權市場交易平臺;四是實施“互換并地”政策。各級政府要積極鼓勵各地方行政村開展“互換并地”工作,減少農戶耕作的地塊數,提高農機作業水平和土地利用率,促進適度規模經營發展。
(2)強化政府引導和服務。一要制定并出臺“家庭農場”評估標準。研究制定家庭農場建立、確認及評估標準,健全和完善家庭農場各項登記備案制度,建立縣鄉村三級信息共享平臺,提升家庭農場發展質量。二要建立融資服務機構。據調查,目前資金周轉困難已危及部分家庭農場的生存,解決融資問題是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第一要務。地方各級政府應明確分管農業工作的實職領導負責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的信貸、融資服務工作。組建家庭農場發展規劃辦公室,與當地農業產業化辦公室合署辦公,鼓勵各地設立農業擔保公司為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提供融資服務,允許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承擔涉農建設項目。三要優化裝備結構改善生產條件。地方各級政府要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采用先進技術、引進優良品種、提升裝備水平、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3)構筑多個板塊的受益平臺。筆者認為,農業組織化建設將創造多個農業板塊的投資機會。一是建立多層面受益平臺。就種植業的規模經營而言,就有品種培育和農機作業服務等專業型技術型組織有望受益。二是提速農業機械化。國際經驗證明,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阻礙了現代農業發展,農業機械化是推進現代農業及家庭農場快速發展的重要手段,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將與規模經營模式相輔相成,農機板塊各行各業將受益。三是提高社會化服務程度。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通知》,明確了農業社會化服務范圍,其中包括專業經濟技術部門、鄉村合作經濟組織和社會其他方面為農林牧副漁各業發展所提供的服務。